明起去圓明園西洋樓近距離觀察考古 看洛陽鏟什麼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15年6月13日,圓明園西洋樓遺址,「養雀籠」作為第一處公眾考古場所面向社會開放。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通過平台,可查看10022件(套)文物藏品的年代、質地、質量、來源、完殘程度等。
圖/首博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線上展示平台
「中國文化遺產日」揭考古神秘面紗,還將展示考古工具;另推四項展覽講述保護文化遺產的故事
新京報訊 (記者黃穎)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是2016年「中國文化遺產日」的主題。
昨日,記者獲悉,6月11日起,圓明園將再次推出「公眾考古」,讓市民與西洋樓遠瀛觀考古遺址親密接觸。
同樣從明日起,北京市還將在圓明園正覺寺內展出《北京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果展》等四項展覽,講述北京市保護文化遺產的故事。
隔欄觀考古 看洛陽鏟什麼樣
6月11日將迎來第11個中國「文化遺產日」,156年前被英法聯軍付之一炬的圓明園內,將再次推出「公眾考古」。
市文物局介紹,本年度的「公眾考古」將圓明園西洋樓遠瀛觀遺址啟動,屆時考古志願者和觀眾可在考古現場近距離觀摩考古隊員,了解考古隊員工作的場景,揭下考古活動在民眾想像中神秘的面紗。
來到西洋樓遺址的遊客可以隔著柵欄觀摩考古發掘工地,現場還會經常性展示洛陽鏟等常用考古工具和現代化考古裝備。
同時,考古工作者定期對考古工作進行講解,有興趣的遊客還可以通過展板了解考古常識。
市文物局介紹,今年還會開展考古工作者送考古知識進社區、進課堂的工作,與市民分享考古工作成果。
「公眾考古使考古科學從神秘走向公開,從廟堂走近公眾。
」市文物局副局長於平說,考古將嚴格按照國家文物局頒布的《田野考古規程》進行,未來市文物局也將繼續深入探索「公眾考古」新形式,使文化遺產更多地融入現代生活。
徒步穿越6公里文化遺產「走廊」
於平介紹,6月11日當天,圓明園還將首次推出「走進文化遺產、共享中華文明」徒步大會,徒步路線全程約6公里,貫穿圓明園景區20個著名景點,沿途共設3個認證處。
當天北京16個區也將聯動徒步,參與人員將攜手走過北海、天壇、盧溝橋、雲居寺、十三陵、八達嶺、黑龍潭、紅螺寺、丫髻山碧霞元君祠遺址、念壇公園、焦莊戶地道戰遺址、大運河遺址、法海寺、戒台寺等文化遺產點。
同時,由北京市文物局編撰的《文物背後的法律故事》將正式問世。
此書內容來自北京市文物局在文博系統內組織開展的「文物背後的法律故事」徵文活動,從中精選優秀作品集結成書加以出版。
故事從上古時期的皋陶制律寫到現如今的文物保護,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既能了解文物知識、歷史上的法律制度,也能增強遵紀守法、保護文物的法律意識。
■ 延展
四展覽講述北京「文遺」保護史
北京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分布著數量眾多、類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北京市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公布的結果顯示,目前北京地區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84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16處,區段文物近800處。
已公布地下文物埋藏區56片,共有71處、188棟建築被列入北京地區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名錄。
另外,還有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43處,中國歷史文化街區3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5處。
並擁有北京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4項。
如此豐富的文化遺產是如何保護的?市文物局介紹,6月11日當天,圓明園正覺寺內還會推出四項展覽,解密北京文保工作的變遷。
四項展覽分別為,《北京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果展》、《遺產日解讀——讓文化遺產融入北京現代生活》、《大美西山歷史文化帶圖片展》、《海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展》。
「展示北京市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成果」,於平說,展覽中展示了北京市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成果,還具體說明了北京是如何從舊城改造到整體保護、從單體保護到系統保護、從單純的搶救保護到保護利用相結合、從保護利用到發掘文化內涵的,進而共同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建設的和諧發展。
另據了解,《北京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果展》還將在2016年的下半年在全市十六個區進行巡展,讓文化遺產保護真正融入北京現代生活。
■ 相關新聞
明日零時起可線上查看首博文物
為國內首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線上平台,展示商到民國1萬餘件(套)文物
新京報訊 (記者黃穎)近日首博介紹,經過兩年對館內可移動文物進行全面梳理清點,日前首博已經真正摸清了自己的「家底兒」,並建立了國內首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線上展示平台,讓文物能夠上網展示。
據悉,平台將於6月11日零點正式上線,此次擬公布的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示了從商代到民國時期的文物藏品共計10022件(套)。
75萬枚古錢幣數據信息等也將陸續上網。
「新」文物來自回收站
目前,北京市已普查可移動文物藏品超過638萬件套,位居全國前列。
不過,這批「巨款」並非新入藏,而是上世紀80年代之前就存下了。
其主要來源於考古發掘、基建工地發掘、捐贈等,甚至還有一部分來自銅廠和廢品回收站。
首博專家介紹,上世紀60年代開始「破四舊」運動,一批古錢幣被裝在麻袋裡堆放在銅廠甚至廢品回收站里。
工作人員介紹,這批錢幣本身附著銅銹和泥土,普查人員每人每天至少要更換兩副手套。
「每天真是數錢數到手抽筋兒。
」
此次首博普查的75萬枚錢幣,以漢代的五銖和北宋的錢幣最多。
還有一批燕刀幣也拿到了「身份證」。
12類文物率先上網
據介紹,平台還展示了從商代到民國時期的文物藏品共計10022件(套),包括金器、玉器、瓷器、銅器、銀器、文具、印章、錢幣、佛像、玉雜、繪畫、契約等12類。
觀眾「把玩」文物時,可以同時瀏覽到它的年代、質地、質量、來源、完殘程度等。
每件文物的清晰圖像都提供下載功能。
除了首博,北京的文物大帳也將上網公示。
預計今年11月,市民動動滑鼠就能了解京城「寶藏」。
同時,北京還將啟動普查新發現文物保護修復計劃。
目前,北京已初步掌握了市文博系統和各級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和分布情況。
目前,文物部門正在完成剩餘國有文物收藏單位不少於150萬件藏品的信息採集和登錄等工作。
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將在洛陽舉辦 多項精彩活動等您來
24日在北京召開的國家文物局今年第二季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今年的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將於6月10日在洛陽舉辦,按照「簡樸隆重、淡化儀式、厲行節約、注重實效」的原則,多項主題活動豐富多彩,特點鮮...
重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僅次於北京
今年4月,在春日暖陽下,位於南濱路的法國水師兵營舊址一改往昔的寧靜,其中庭布滿了一個個黃色土坑。經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發掘,專家推測中庭下面就是重慶開埠時期,法國人修建的神秘自供水系統。這一發現...
擦亮北京金名片——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北京市主會場活動6月10日舉行
文化遺產是傳承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的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和諧的重要文化基礎,更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
首處「公眾考古」場所在圓明園西洋樓遺址開放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耿學清)今天(6月13日)是「中國文化遺產日」,恰逢北京城建城3060年。首處「公眾考古」場所在圓明園西洋樓遺址正式啟動開放,今後熱心文物保護的市民朋友將可實地見證、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