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手機,圍觀考古——圓明園遺址公園首次網絡直播考古實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通過手機,觀眾能看到考古的現場直播畫面。

田峰/攝(人民視覺)

十來名考古人員蹲在地上拿著手鏟、刷子等工具小心翼翼地推開泥土,半個多小時後,在一個剛剛清理完的探方內,考古人員發現,一塊約25厘米長的孔雀藍色琉璃構件半掩於土中,弧形的番花清晰可見。

而這一切,觀眾不用親臨現場,通過手機直播就能真切體驗。

在新媒體上實況直播考古現場

17日,圓明園遺址公園首次在微博、微信、直播軟體等新媒體上直播考古實況,向公眾展示西洋樓遺址區的遠瀛觀考古現場,讓更多人可以在網絡上「近距離」觀看並了解考古工作。

對緊盯手機螢幕的觀眾而言,他們並不在考古現場,卻能感受到考古的魅力。

「由於是直播,考古過程中會發現什麼文物,工作人員事先也不知道。

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增加了趣味性,這也是直播考古實況的魅力。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圓明園課題組組長張中華說。

遠瀛觀遺址位於圓明園長春園中軸線最北端,曾經是一座西洋鐘樓式高台大殿,是乾隆皇帝寵愛的容妃生活的場所。

目前,遠瀛觀遺址僅存漢白玉雕花石柱和一些散落的石構件。

此次考古工作涉及800平方米的遺址,將為遠瀛觀遺址下一步的搶險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西洋樓遺址區的遺蹟很豐富,我們今天雖只清理了一個探方的表層土,就已經發現了十幾件文物,包括黃色和藍色的琉璃構件、瓷片,還有青花瓷和粉彩。

」張中華介紹,文物出土後,歷史學、古代建築學等學科的專家會對出土文物進行會商,推測出文物的名字、用途、成分等信息,對能修復的文物進行清洗、修復、繪圖、三維掃描,再由文物局確定是否面向公眾展出。

「公眾考古」揭開考古神秘面紗

此次圓明園為何要直播考古實況?以往,考古現場都是封閉的,甚至還有荷槍實彈的武警守衛,「通過網絡直播、實時互動,讓更多的人可以便捷地近距離觀看考古工作,了解考古發現和考古知識,讓公眾走進文化遺產,也讓文化遺產融入大眾的生活。

」圓明園管理處副主任李向陽說。

近年來,圓明園持續開展公眾考古活動。

去年6月13日的第十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圓明園首次開放了西洋樓遺址區養雀籠考古現場。

今年6月11日,第十一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圓明園開放了遠瀛觀遺址考古現場。

遊客可在現場近距離觀摩考古隊員的工作,觀看考古全過程,揭開考古工作的神秘面紗。

李向陽認為,「公眾考古」可以使考古從神秘走向公開,從廟堂走近公眾,豐富現代人的文化生活,成為傳承文化根脈凝聚民族精神的豐厚土壤。

據悉,直播西洋樓遠瀛觀考古現場的活動效果良好,受到了廣大網友的歡迎和好評,直播視頻的觀看點擊已達7萬次。

網友還就遺址歷史、考古工具、發掘進度等問題與專家展開互動交流。

當考古工作人員挖掘出文物時,網友非常激動,紛紛詢問文物的具體情況。

李向陽表示,此次遠瀛觀考古現場的勘測計劃將持續到11月底,根據考古進展還會分階段直播。

已故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說過,「考古是人民的事業,不是少數專業工作者的事業,人少成不了大氣候。

考古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參加不成。

」今後,圓明園還將持續開展公眾考古活動,傳播形式也會越來越豐富和多樣。

(文章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