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處「公眾考古」場所在圓明園西洋樓遺址開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耿學清)今天(6月13日)是「中國文化遺產日」,恰逢北京城建城3060年。

首處「公眾考古」場所在圓明園西洋樓遺址正式啟動開放,今後熱心文物保護的市民朋友將可實地見證、參與本市一些文物考古工作。

圓明園西洋樓遺址首邀「公眾考古」

「這就是小說里的洛陽鏟啊!」今天上午,一位市民在圓明園西洋樓遺址考古現場發現了經常出現在小說、電影里的「洛陽鏟」。

「洛陽鏟其實是我國傳統的考古工具,洛陽鏟、手鏟這兩樣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考古工具。

」現場的北京市文物局工作人員向市民「科普」,在實際考古發現中,「洛陽鏟用於取土以辨別土層有沒有被人動過,西方的勘探手段有時效果不如我們傳統的考古工具。

西洋樓遺址是北京市第一處公眾考古場所,今天也是首次面向社會開放考古。

記者跟隨與會嘉賓來到四周設有隔離標誌的遺址周邊,看到北京市文研所的數位考古人員正在用手鏟、洛陽鏟等專業工具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原本想像中神秘莊嚴的考古現場就這樣毫無保留地展現在公眾面前。

據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考古工作嚴格按照國際通行的田野考古操作規程進行,在現場具備必要的文物保護及安全條件的前提下,遊客可以參觀並從現場的說明中了解更多的考古知識。

今後北京市在積累並總結一定經驗的前提下,有條件的發掘現場將逐步嘗試對公眾開放。

目前,本市已啟動西洋樓遺址保護工作,計劃今年11月實施海晏堂蓄水樓遺蹟本體加固保護工程等項目。

同時,為提升遺址展示水平,將對圓明園遺址標識設施進行統一規劃設置,並完善相關公共服務設施。

此外,2013年5月,北京市啟動《圓明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編制工作,現已完成規劃文本編制。

去年12月,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實施《圓明園遺址考古工作計劃(2014-2020年度)》。

下一步,本市將力爭用3-5年時間,分期逐步開展圓明園遺址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摸清圓明園遺址的整體格局、山形水系和遺址布局,並積極推進圓明園大宮門景區、九州景區等重點區域的考古勘探與發掘工作。

「公眾考古」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今年文化遺產日活動主題突出「公眾考古」。

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文化遺產不再是封閉的靜態存在,而是邀請社會大眾積極見證考古過程,從而對這些寶貴的遺產有更為感性與深刻的認知,讓歷史古蹟在市民的文化生活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活動現場,北京市文物局向為文物保護做出貢獻的志願者代表和單位頒發了證書。

他們有的自費勘察走訪古長城,有的自籌資金修復文物併合理利用。

此外,市文物局啟動「我為古都代言」活動,向社會發出保護文化遺產倡議書《保護文物,從我做起》。

其他亮點

68處抗戰文物逐步開放

今年,為配合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北京市已啟動了68處抗戰類文物保護工程,包括宛平城、古北口戰役陣亡將士公墓、房山蒲窪鄉兵工廠舊址等,計劃投入資金6800餘萬元。

其中,維護保養和環境整治工程等將於6月底前完工,具備條件的將逐步對外開放。

此外,延慶縣大莊科鄉礦冶遺址是2014年北京市考古的重要發現,如此大規模的遼代礦冶遺址群的發現在國內尚屬首次,不久前被評為2014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非遺」傳承人補助擬翻倍

未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補助費由原來的每人每年1萬元,提高至2萬元。

上午,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暨傳統手工藝作品設計大賽舉行。

本次活動是三地組織的首次區域合作非遺展示活動,也是首次在國內非遺保護工作領域舉辦作品設計大賽。

在現場,140位非遺傳承人獻技,展示近130件套非遺作品。

以景泰藍製作技藝、北京玉雕、雕漆技藝等為代表的「燕京八絕」,彰顯了「京作」皇家宮廷藝術的雍然天趣和富麗華貴;以楊柳青木版年畫、泥人張彩塑等為代表的天津非遺項目,帶來了「九河下梢天津衛」的市井熙攘;以蔚縣剪紙、磁州窯燒制技藝、豐寧布糊畫等為代表的河北非遺項目,體現著燕趙之地的樸實豪放。

市文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補助費由原來的每人每年1萬元,提高至2萬元。

項目扶持經費用於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採取補助、獎勵、貸款貼息三種方式支持積極開展非遺保護工作並取得明顯成效的單位。

文/記者 蒲長廷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

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