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化遺址——新石器時代(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腦張遺址,在屯留縣城南6公里西賈鄉西魏村東南。

北依翠屏山,南望司徒嶺,地勢平坦,氣候溫和,玉溪河由此環流而過,適宜古人類生存與生活。

1980年全區文物普查中發現。

1986年之後省、市、縣文物部門多次進行了複查與調查。

遺址面積約120萬平方米。

從暴露的斷崖和地表發現文化層厚約0.6米,發現灰坑10多處。

在撿到的殘碎陶片和陶口沿中,以夾砂黑陶為主,也有灰陶、淺褐色陶和少量的夾砂陶片。

紋飾以繩紋、素麵居多,網格紋較少。

可辨器型有鬲足、鼎足、鼎耳、卷沿瓮、盤底、豆口沿、罐口沿等。

器物多為平底。

鬲以夾砂黑陶為主,文飾多為繩紋。

在部分灰坑裡還發現有大量陶罐殘片。

據當地群眾反映,以前耕地時還發現過古窯址。

1986年市文物普查隊在此遺址地表曾撿到兩件石器,經有關專家鑑定,初步確認為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類型的遺址。

該遺址面積較大,時代久遠,文化內涵豐富。

從採集和收集到的器物殘片分析,既有新石器時期的龍山文化的遺存,又包括了夏、商、周,春秋戰國、到西漢等五個歷史時代的遺存。

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與研究價值。

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窟遺址,在壺關縣城東南20公里黃山鄉沙窟村西北。

1987年文物普查中發現。

1989,199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有關專家先後兩次對該遺址實地考察,確定為新石器時代至商周遺址,面積達19000平方米。

斷崖處灰暴露明顯,文化層內涵豐富。

出土有大量繩紋、網紋陶片、石鏟、石錛、骨錐、鐵鍤、陶鬲、陶釜等大批文物。

其中骨錐、鐵鍤定為二級文物。

該遺址北是一座山丘,梯田縱橫,山頂有玉皇廟,風火洞等古建築。

山側有石魚坡遺址,石魚坡有大量石魚、海螺等化石,遺址南有簡易公路通過;東西為丘陵地帶。

整個遺址南低北高,呈梯田形狀。

同時發現少量石核,有舊石器遺址之跡象。

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與考古價值。

1988年7月,列為該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合室遺址,在潞城市區北5公里的合室鄉合室村東北台地上。

1956年中央文化部文物普查隊發現。

遺址南北寬200米,東西長200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

在地表和斷崖上多次發現多處灰坑,先後採集到早期人工磨光製造的石斧、石鏟、石刀、石鐮等工具,同時還採集到生活用的陶壺、陶罐等殘片。

紋飾以繩紋、藍紋、堆紋為主,兼有其他紋樣。

可辨器形有壺的口沿,罐的口沿、底部及盆的口沿等。

經專家們多次調查確認,是一處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的遺址。

該遺址未發掘清理。

1964年3月潞城縣人民委員會在遺址上設立了石器保護標誌。

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名勝古蹟 三門峽廟底溝遺址

廟底溝遺址廟底溝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三門峽陝州古城南,總面積24萬平方米,是一處仰韶文化和早期龍山文化遺址。遺址內涵分為二期。一期(下層)為仰韶文化遺存,命名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合肥肥東發現6000年史前文明

作者:鄭靜合肥市肥東縣店埠鎮南院日前發現了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現場出土發現了較完整的玉器、陶器、骨器和石器300多件,並收集了大量的骨骼標本,還發現了居住的房坑、灶坑、灰坑和灰溝...

河南舞陽發現新石器時代稻田類遺址

10月11日,多名國內文物考古及歷史學方面的專家、教授來到舞陽縣張王莊遺址進行考察。此前在此發現的稻田遺址是中原或者北方地區的首次發現,對於探討中原地區早期農業形態及黃淮旱稻混作區稻田的形態結構...

巴丹吉林沙漠出土4500年前彩陶罐

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院、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學院、四川考古研究院、阿拉善右旗文物管理所7個單位11位專家、學者、教授組成的巴丹吉林沙漠文物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