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文化 史前文明的最後一座巔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絢麗甘肅】齊家文化 史前文明的最後一座巔峰

大型玉璧神人共祭月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墨玉璜

浮雕舞蹈紋玉磬

浮雕農耕紋玉刀

圓雕飛天女神

圓雕獸面神人

齊家文化是中國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最後文化遺存,因1924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髮現於甘肅廣河齊家坪而得名,據甘青地區史前文化「碳—14年代測定」為:公元前2140年—前1530年,寬泛年限距今約4300年—3500年。

齊家先民在黃河上游幅員遼闊的土地上創造了上千年的文明歷史,齊家文化晚期已達巔峰,被譽為史前文明的最後一縷曙光!齊家文化,是人類通向文明之旅的橋樑,是華夏文明承前啟後的紐帶,是「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奠基石,正是齊家人用這塊「金磚」叩響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輝煌大門!

本報特約撰稿人 肖從容

齊家文化的歷史淵源

認識齊家文化,必須認識齊家先民。

新石器時代始,距今約10000—4000年,這是史前先民在漫漫長夜迎接黎明曙光的重要歷史時期。

華夏大地並行著查海、興隆窪、凌家灘、紅山、良渚、龍山、仰韶、齊家等諸多文化遺存,它們自成系列,各成體系,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兼容並蓄,使華夏大地的史前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新石器時代是原始氏族公社制從全盛到衰落,而史前文明卻從衰落到鼎盛的一個重要歷史轉折點。

從打磨石器到治玉、制陶業;從畜牧、農耕、紡織到狩獵漁業等,人類社會全面發展,由自然索取過渡到生產自給,這是人類歷史的一次重大飛躍!從馬家窯文化的早期部落散居到齊家文化晚期的大規模部落聯盟,進而形成文明統一的古城聚落群,在這廣袤大地上同一條河流,同一條山脈,齊家人祖祖輩輩、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大遷徙說」「外來說」或許是對歷史的誤會,或許是與歷史相違背的推理。

觀看華夏文明古國的版圖,處於黃河上游的甘肅正好嵌在中央,這裡是齊家人千百年來血溶於水的黃河家園。

齊家文化東至陝甘邊界的渭水河流域,南至甘南、隴南、白龍江領域,西至青海湟水流域,延及綿綿千里河西走廊,北接塞上江南寧夏及阿拉善左旗,由於齊家文化的特殊地理位置,成為東南西北文化交融的樞紐,經過流通、滲透、汲取、整合,齊家人脫穎而出成為史前文化的最後精英,齊家文化最終成為本土文化的一匹黑馬!

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文化、仰韶文化歷史悠久,不少學者認為是中原文化「西入」而影響了黃河上游的齊家文化,這是地域偏見的一種誤導。

歷史恰恰相反,考古歷史就是遵從科學,遵從科學才能還歷史本來面目。

齊家文化最重要的載體是高度發達的治玉技藝,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治玉時代。

考古學印證「新石器時代中原地區還未大量用玉,黃河中下游更不是早期玉器製作發達地區」。

令世人刮目相看的齊家古玉文化向東延伸,直接影響了中原文化。

另一史前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青銅文化,齊家人率先進入了青銅時代,出現冶煉工業是社會生產力的又一次騰飛,這一文明的標誌,引領齊家文化東進中原,融入了文明發達的中原二里頭文化。

廣河齊家坪出土的「天下第一刀」「天下第一鏡」為世所仰。

而綠松石鑲嵌於六器,綠松石鑲嵌於青銅牌飾等超前工藝,極盡奢侈華麗,它所表現出的王者風範於中原二里頭文化如出一轍。

其年代範圍正是建夏之初,齊家文化為夏王朝登上歷史舞台拉開了雄渾的大幕。

美輪美奐的齊家古玉

齊家文化被譽為史前文明的最後巔峰,不僅源於農耕業、紡織業以及冶煉工業的突飛猛進,更源於治玉技藝的空前絕後。

齊家文化不可忽視的重要載體是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史前文明雖碩果纍纍,但沒有任何一種載體像玉器那樣深入人心、從無斷層源遠流長五千年。

史前先民製作玉器已有上萬年的歷史,簡言之新石器時代的開始,也就是玉文化的開始,先民們從打磨石器工具中發現了「石之美者玉也!」於是色彩斑斕玉肌冰骨的玉器脫穎而出。

原始文化玉器主要以美輪美奐的各種素麵玉器為主,從無孔到逐步打孔,從打磨小型玉料到切割大型玉材,從粗略打磨到精細拋光,「又切又磋,又琢又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石器時代的治玉工具,沒有金屬,只有比玉稍硬的瑪瑙石、石榴石、尖晶石和解玉沙、以水磨製;竹子、木頭、獸骨、獸皮打磨;更重要的是以堅韌治玉、以毅力打磨。

難以想像的是他們血脈相傳、子子孫孫、祖祖輩輩矗立起了一座後人難以超越的玉文化豐碑。

約在4000年前齊家玉能登上史前文明的巔峰,卻登不了現代人的「大雅之堂」,在國有博物館很難見到齊家玉的影子,而在民間收藏家手裡不是三百件也不是三千件,而是數以萬計的齊家玉在民間收藏的藝術海洋里涌動!這一座遠古文化的金山,這一座史前文明的寶藏。

早期文字中商代甲骨文、鐘鼎文就有玉字出現,《說文解字》中「玉」「王」相通,玉被認為是「天下所歸往也」,「往」寓之「王」。

後人為了區別「王」、「玉」,才在「王」字後側加了一點,寓「王」有一「玉」。

代表帝王最高權力的「印」,材質最貴者非金為玉,稱為「玉璽」。

帝王生前「十二旒」嵌有228顆白玉珠冠冕,死後玉衣殮身,用2888塊玉穿成金縷玉衣厚葬。

夏朝始建有「均台之享」,商湯滅夏有「景亳之命」,西周武王於孟津大會諸侯,以「文王遺吾大寶龜」,為周朝最高權威的占卜法器,「大寶龜」一說為美玉,成為周天子最高權力象徵。

《周禮》記載,玉被編為國家法典,以玉之等級授予人之等級,以森嚴的玉禮制度控制統治階級內部的等級制度。

周天子號令諸侯定時朝覲,春為朝,秋為覲,為分身份的高低,周天子賜予每人一件玉器。

《周禮·春宮·大宗伯》:「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

」將王、公、侯、伯、子、男所執之玉做了等級劃分。

玉之器形最能代表權力的則是帝王璽印,譬如秦國的傳國璽:上面鐫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它是天命的象徵,誰得到了它,誰才是真命天子,才能獲得天下的承認。

《漢書》記載:「初,高祖入咸陽,得秦璽,乃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授,號曰傳國璽。

」雖然這枚傳國玉璽後因戰亂而失傳,但具有徵信作用的玉璽一直代表國家和皇權,是最高權力的標誌。

古人賦玉以至高無上的品級,巫師在祭祀活動中以玉通神。

《山海經》記載:「人以谷為食,神以玉為食」。

古人嗜玉之風越演越烈,至東漢、魏、晉、南北朝時,煉丹術的推波助瀾,使帝王將相、達官顯貴更加嗜玉如命,近乎痴狂。

古人認為,玉為山川之精華,有超自然的能量,他們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尊旨,將隨身佩戴的美玉「碾碎之,吞飲之!」

距今4000年前後的黃河上游齊家文化玉器與紅山、良渚、石家河、龍山等文化玉器,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它留下的許多珍品,不僅顯示了它品質的優美和特殊的成就,更告訴人們許多關於中華文明初始階段的信息。

華夏民族用玉大約有一萬年的歷史,早在8000年前的凌家灘文化已出現了玉器,距今6000年—4000年前後的紅山玉器、良渚玉器、石家河玉器和龍山文化玉器等,已達到極高水平。

它們眾多的品種、奇特的形制和精美的工藝,早已為人們所熟悉,並推動了學術界對中國古玉和玉文化的研究,激發了社會上更多的人對古玉的喜愛與追求。

中國先民在從蠻荒走向文明的歷史進程中,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後是一個重要階段。

在這個階段、原始農業、畜牧養殖業、制陶和玉石器等手工業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出現了建築房屋和宮室、原始崇拜和宗教等文明標誌,掌握了石制工具的人們發現了玉,並將這種美石加工成精美的生產工具和禮器,如斧、鏟、錛、鑿、刀等,還有一部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將玉作為祭祀用的禮器,主要有琮、璧、鉞、璋、璜、環等。

這些玉70%以上都是甘肅本地的玉,其中馬銜山(本地讀音馬含山)玉最優良,它的密度、硬度、油性及質地均不輸和田玉。

素樸無紋飾,以凸顯材質紋理為大美的素玉,其開孔準確,方圓中矩,線條流暢,琢磨細膩,不露痕跡,渾然天成。

但最為重要的是必須糾正長期以來齊家玉只有「素玉說」的錯誤觀念,這一時期不但大量出現陰刻線的紋飾,而且出現平面浮雕,以雙陰擠陽的雕刻手法,湧現出工藝高超的減地淺浮雕及高浮雕作品,還出現了大型圓雕,從高達五六十厘米的大玉琮到四五十厘米的大型玉璧,從六七十厘米長的六瑞到一百多斤重的神人神獸,無不鬼斧神工,震撼人心。

近半個世紀來,考古發掘出土了一定數量的齊家文化玉器,在甘肅省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及國內外眾多博物館也有相當數量的齊家玉向世人展示,可與民間收藏相比,可謂窺管見豹。

民間收藏如大海,從甘肅蘭州到青海西寧,遍及四川成都、廣東廣州、深圳珠海、浙江台州、遼寧大連及港台藏家,從質量到數量都有十分驚人的收藏,少者數百件,多者數千件,可謂數以萬計,數量遠遠超過考古發掘數量。

齊家玉器不同於其他類型的玉器,種類最多、品類齊全,工藝水平及其品類,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是中華文明和中華玉器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性標誌,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考古價值。

齊家文化的發展機遇

過去,齊家文化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更沒有進行深入、系統、科學的研究和開發,致使對齊家玉的研究、發掘、影響遠遠和其本身的地位不相稱。

使得這個史前明珠的重要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仍然沉睡在黃土高原的山坳里,不被人們所知,這當然與歷史、地理、交通、環境、經濟等客觀因素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專家學者對齊家文化的深入研究及科學認知還不夠。

中華民族的振興需要從歷史文化藝術中汲取智慧。

玉是華夏民族之魂,它集中地反映著中國人對美的追求,也反映著先民們從蠻荒到文明的艱難歷程,玉文化在數千年中像血液一樣激盪著華夏民族的性格。

甘肅是文化大省、資源大省,大量可貴的文化資源尚待開發。

作為史前文明特殊時期的齊家文化,不僅是隴原人文精神的重要元素,也是中華文明重要的淵源,是我們無與倫比的寶貴財富,我們有責任將它保護好,傳承好。

齊家文化是甘肅的一張名片,我們要弘揚齊家文化的潛在價值,放大相關價值。

齊家文化應趁著甘肅大發展大繁榮的東風,以國際視野將齊家文化放在人類發展史的背景下,從整理文明遺存、研究人類發展和文化強省的高度,將齊家文化和齊家玉作為課題和項目放在世界範圍內來梳理和研究。

集合中外考古、歷史、收藏、經濟、科學等各界專家以齊家玉文化為核心,對齊家文化進行一次深入討論,重新定位,重新認識。

界定齊家文化的範圍,制定齊家玉的標準、出台相關扶持政策,融合多元化投資體制,打造完善基礎設施,以大地灣文化和齊家文化為支柱,構建黃河流域史前文明遺址城市帶。

打造以甘肅彩陶和齊家古玉為主體內容的國家級文化產業園,與良渚文化南北呼應,和紅山文化依山鄰水鼎足而立。

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發展模式,將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利用文化和經濟的集合效應打造隴原文化品牌。

以古玉為核心的齊家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遺珍,是先民們留給人類的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在這樣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將其發揚光大是歷史和現實賦予我們的神聖責任和使命。

(本欄圖片由作者提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博古通今」新石器時代玉器(一)

新石器時代玉器 (一)在新石器時代,玉器與石器經過漫長的共存發展,終於脫穎而出,徹底與石器分化,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尤其是舉世矚目的紅山文化(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玉器和良...

杭州良渚發現現存最早大壩 比大禹治水早千年

在杭州市區西北郊的餘杭區瓶窯鎮,有個名為石塢的小水塘。水塘邊有一座蓄水壩,連接了兩個小山頭,它是5000多年前所修建。像這樣的古老水壩,在當地有十多條,它們共同組成了一組巨大的水利系統。這是考古...

懷念牟永抗先生

筆者按: 這篇文章初稿,本來是為2015年出版《良渚玉工》而執筆,為此也反覆學習了《牟永抗考古學文集》中的論文,受教益良多。本文的初稿,部分也曾面呈先生指正。然而,因為自己對文稿的結尾並不滿意,...

掌門迦耳帶您了解玉文化的起源

中國玉文化是華夏民族在近萬年的社會實踐中,創造的以玉器為主要載體的思想觀念、精神追求、價值衡量、藝術表達和民間習俗的總和。發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而綿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國文化有別於世界其他文明的顯著...

跨學科文化闡釋實證性考古學證據

石峁遺址的發現改變了學術界對新石器時代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認識。龍山時代至夏代早期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過渡的重要階段,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時期。石峁遺址的發現不僅為以往出土的石峁文物年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