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的傳世國寶之良渚出土的國寶「玉琮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石器時代的傳世國寶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Period),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

1865年,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首先提出了這個概念,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經進入了全新世,它是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

新時器時代大約從1.8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們就有了很多發明創造,從而留下了眾多傳世國寶。

2002年1月,國家文物局印發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全國有64件國寶此後永久禁止出國展出,其中有六件是屬於新石器時代。

《國寶這百年》將為此留存她們的寶貴身影!

良渚出土的國寶「玉琮王」

良渚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餘杭區良渚鎮。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

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發掘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項課題,它關係到國家的起源。

良渚城牆的發現讓人更加確信中華文明至少誕生於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前。

良渚文化一向被譽為「文明的曙光」。

在中國史前文明的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

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非常意外,緣於一次保護區域內農民住宅外遷安置點的基建項目。

當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窯葡萄畈遺址高地西側挖掘時,發現了一條良渚時期的南北向河溝。

隨後,考古隊員深入挖掘。

洛陽鏟在4米多深的地方,剷頭碰到了石塊,換個地方再鏟,在差不多的深度再次碰到了石塊。

當泥土一層層挖去,一大片石塊露出來,經過局部解剖發現,這一高地是由人工堆築而成,寬60多米,深近4米。

考古人員發現整塊土地其實都是人工夯築而成——土質為黃土,不同於良渚一帶灰黑色淤泥,明顯是人工從外面搬運而來。

在黃土下面,鋪著一層石塊,石塊比較圓滑,應該是從周邊現成揀來的。

之後的挖掘證明,這大堆的黃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牆,稻田下的溝渠是護城河。

考古人員2007年11月29日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萬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遺址的核心區域被發現。

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等考古學家認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同時代中國最大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發現的,可稱為「中華第一城」。

發現於1936年的良渚文化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遺址。

良渚文化發展分為石器時期、玉器時期、陶器時期。

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

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劃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的前奏。

不少專家們認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

良渚文化玉器,達到了中國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數量之眾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時期中國乃至環太平洋擁有玉傳統的部族中,獨占鰲頭。

而其深涵的歷史文化底蘊,更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

文字是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

在良渚文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單個或成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劃符號,學者們稱之為「原始文字」。

中國的玉器歷史綿亘七千年,新石器時代晚期,琢玉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這其中以太湖流域、遼河流域出土的玉器最為矚目。

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中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

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

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的石峽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很多。

1986年餘杭反山良渚M12出土的一件玉琮,高8.8、寬17.1-17.6厘米,紋飾繁縟,體形碩大,重達6500克,號稱「琮王」,白玉質,有淺黃色斑,器高一節。

邊棱處隱起人面像,眼圓,有重圈,嘴闊。

用弧線勾畫出圓胖臉型的兩頰輪廓。

頭上以陰線刻變形的冠狀裝飾。

該琮王由軟玉製成,呈黃白色帶紫紅色瑕斑,上面琢刻有精細獨特的紋飾,對稱工整,匠心獨具。

玉琮四面豎槽內上下布列神人獸面圖案,尚屬首次發現,該圖案細如毫髮,肉眼極難辨識,被確認為良渚人的「神徽」;而橫槽下方則雕有獸面紋,兩側又各線刻一形體誇張的「神鳥」圖案。

這種神人、獸面和鳥紋的組合紋飾,在同類玉琮中具有代表性。

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深沉嚴謹,對稱均衡,以淺浮雕裝飾手法見長,尤其線刻技藝,後世幾乎望尖莫及。

這件琮王從同期出土的器物判斷,時間應是良渚文化中期,迄今約五千年。

良渚文化的玉琮,其形狀內圓外方,中間為圓孔。

專家們推測,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天圓地方」宇宙觀的體現,方象徵著地,圓象徵著天,琮具有方圓,正是象徵天地的貫穿。

在當時,每當豐收或祭日時,就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良渚先民就用它來與天地神靈溝通。

《周禮》有「黃琮禮地」、「璧琮以殮屍」的記載,由此推斷玉琮在當時應該是一種禮器,或許就是祭禮巫師溝通天地的重要宗教法器。

這件玉琮的製作,技術高超,可稱鬼斧神工,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寶。

是國家《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的64件文物之一,屬於國家重點監護的國寶級文物,現藏於:浙江省考古研究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張尋寶圖,讓你明白常州遍地是寶!

知道我們的祖先是誰嗎?知道我們的祖先曾經從事著什麼活動嗎?知道他們的生活狀態嗎?考古人的腳步從未停止,他們在常州這片土地上發現了一個又一個遺址,向我們揭開關於祖先的神秘面紗。馬家浜文化遺存秦堂山遺址

「博古通今」新石器時代玉器(一)

新石器時代玉器 (一)在新石器時代,玉器與石器經過漫長的共存發展,終於脫穎而出,徹底與石器分化,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尤其是舉世矚目的紅山文化(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玉器和良...

這一處遺址,足以證明「上下五千年」!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來看,如果我們要談中華五千年文明,只有良渚文化的良渚遺址能拿出來」。——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張忠培今天(1月26日)中午,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

瓦窯里遺址 出土馬家浜文化晚期典型遺物

瓦窯里遺址後續補充性考古發掘工作近日結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孫國平確認:「在遺址的最下部文化層中發現距今6000年前後的馬家浜文化晚期典型遺物。由此可以證實,富陽的人文歷史之源至...

良渚王者賜予貴族微刻的鐲式琮

匯觀山位於浙江杭州市西北約25公里──杭寧公路(104國道)之側,地屬餘杭市瓶窯鎮外窯村。匯觀山是一座孤立的自然山丘,北望天目山支脈的叢山峻岭,南臨苕溪。東與反山及良渚文化中心遺址莫角山相距僅約...

掌門迦耳帶您了解玉文化的起源

中國玉文化是華夏民族在近萬年的社會實踐中,創造的以玉器為主要載體的思想觀念、精神追求、價值衡量、藝術表達和民間習俗的總和。發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而綿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國文化有別於世界其他文明的顯著...

石家河遺址,解密長江中游史前文明

驅車自湖北天門市出發,向西北行駛15公里,便到了位於石河鎮的石家河遺址。1954年,一項水利工程的施工,讓一批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陶器在這裡重見天日。半個多世紀裡,陸續的考古發掘不斷向世界揭示這個...

從史前文物看,浙江的文明史有多久?

導語:自1936年杭州古盪和良渚遺址發掘以來,浙江的史前考古已走過近80年的歷程,已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史前文化發展序列,成果豐厚。撰文:劉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明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