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 訪中國骨刻文發現者、山東大學教授劉鳳君

2017年07月11日 09:4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張清俐

2017年6月6日博洛尼亞大學聘劉鳳君教授為「榮譽院士」現場 圖由受訪者提供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劉鳳君是中國骨刻文的發現者,基於多年來對骨刻文的年代、章法布局等的系統研究提出「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判斷,在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日前劉鳳君教授應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邀請,前往進行學術交流並作題為「中國早期文字——骨刻文發現與研究」的演講,他的演講受到國外學者高度評價,博洛尼亞大學向劉鳳君教授頒發「榮譽院士」證書。

證書用英語和義大利語說明:「承認和表彰他在考古學上的傑出貢獻,發現並研究中國早期文字——骨刻文」。

近日,就骨刻文的相關研究發現,劉鳳君教授接受了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的採訪。

記者:您是在怎樣的機緣下發現骨刻文的呢?

劉鳳君:自2003年起,我開始「中國早期文字與書法藝術」的專題調查與研究。

在搜集甲骨文和金文資料以及史前雙墩文化、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時期的陶器符號資料過程中,有一個問題經常令我沉入思考,就是雙墩文化、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陶器符號都距今約7000—4500年,而甲骨文最早距今約3300年左右,在它們相隔一千多年時間裡,基本上還是一個空白期。

我相信這個時期肯定不是空白,應該有一種文字或一種符號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就是甲骨文的源頭,尋找這個時期的符號或文字就成了我課題研究中的主要內容。

2005年3月,我在濟南鑑定文物愛好者收藏的一塊有刻劃的小骨頭。

根據多年的考古和鑑定經驗,當時我認定:「這是史前的一塊骨頭,上面刻劃的應該是字,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是中國早期的文字。

」2007年7月我又鑑定了文物愛好者收藏的一批有刻劃的骨頭,我也認定並及時公開宣布:「這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距今約4500—4000年,屬東夷文字,是中國早期的圖畫象形文字。

當時我認定這些骨頭上刻的是一種字,其主要根據有四點:1、這些骨頭上刻寫的字符很多,應該是一種文字記事現象;2、這些刻寫文字符號多是人物、動物和植物的圖象形符號,「書畫同源」在這裡得到了很好解釋;3、這些刻寫文字符號的布局和結構有規律可循,有些偏旁多次重複出現。

已經出現成行刻字,有的幾個字,有的十幾個字,辭章已經出現;4、近些年在山東省桓台和臨淄等縣市,以及河南省鄭州市和陝西省西安花樓子等地,都發現過龍山文化至商周時期的文字,遺憾的是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2007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經過廣泛聯繫和深入田野調查,我進一步了解到在山東地區的淄博、濟南和陝西關中地區、內蒙古赤峰地區及江蘇北部地區等許多遠古文化遺址都出土這種刻寫文字的骨頭。

由此我認識到,這種早期文字是當時淮河流域、黃河流域和遼河流域華夏族和東夷族等遠古文化集團共同創造和使用的一種文字。

為了說明骨刻文與蟲蛀和草根腐蝕以及骨花等骨頭的差別,前幾年我在田野調查時注意尋找這方面的實物。

為了更進一步科學的說明這一問題,2010年9月,我將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出土的一塊骨刻文委託雲南大學物理科學技術學院劉強教授做微痕分析。

其微痕分析圖有三點很清楚:第一,每一筆的刻寫起筆都用力重,筆畫粗,筆劃在刻寫過程中逐漸變細、變輕、變淺,筆劃的兩側都留有運刀刻寫過程中的鋸齒狀崩痕;第二,通過每筆的起筆和收筆、各筆劃之間的相互銜接和相互疊壓及打破關係分析,這一字的筆劃順序自然,前後排列清楚;第三,這個字是從左向右用右手刻寫。

很明顯是人工刻寫的文字。

隨著視野的開闊和不斷深入研究,我逐漸認為把其它地區出土的骨刻文再稱為「東夷文字」或「昌樂骨刻文」已經不科學,應該直接定名「骨刻文」更科學。

2009年9月我將其定名為「骨刻文」,開始編著《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

記者:如何判斷這些骨刻文的年代呢?

劉鳳君:2007年7月,我根據考古類型學的器物類比法和出土骨刻文遺址的具體情況,對昌樂縣收藏的一批骨刻文提出了推斷其年代的7個根據。

目前所掌握的骨刻文資料雖已遠遠超過當時的數量,但真正有年代可考、或有明確地層關係、或有直接科學類比年代的還是較少。

我們主要以年代較為清楚的7處骨刻文資料為基礎,再對其它骨刻文進行類比分析,我進一步認為骨刻文產生和使用的年代距今約在4600—2500年之間。

其中很重要的「壽骨60」檢測結果雖不能全面證明骨刻文年代歷史,但它已處在推斷年代的中間,為推斷骨刻文年代距今4600--2500年奠定了科學基礎。

記者:您從這些骨刻文中可否看出其表現出一定章法布局?

劉鳳君:骨刻文多數一塊骨頭上刻寫1—5個字,刻10個字左右的也占一定數量,10個字以上至幾十個字的骨頭也有一部分,「臨骨3」和「臨骨5」都刻寫近百個字。

其章法布局應是一種順其自然又有初步開始形成共識的自由舒適型。

大約有三種布局:單字布局、組合字群布局和成行布局。

單字布局,是在一塊骨頭上只刻一個較大的字,或有的雖在一塊骨頭上發現數個字,但其中有的字單獨刻在一個空位上,與周圍其它字缺少密切聯繫,這是一字一局。

骨刻文的組合字群布局很有特點,可初步分為字符組合和字符與圖畫符號組合兩種形式:第一種,字符組合,是指在一定空位上,中間刻一至幾個字符,周圍再刻寫一些字符。

第二種,字符與圖畫符號組合。

骨刻文出現的自上而下或橫向成行布局非常重要,它是認定為中國早期文字的主要根據。

值得說明的是,這種成行布局很難和今天的成行書寫相類比,這種初始成行布局只能是大體的、接近的。

這種成行布局的出現和逐漸發展,說明骨刻文已是具有辭章意義的文字。

類似於骨刻文的字符與圖畫符號組合,在其它地區早期文字中也有很典型作品。

2013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整理浙江省平湖市莊橋墳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兩件石鉞時,發現上面有刻寫文字。

其中一件在背面刻寫了一小行規整的字符,惜已模糊。

兩件正面的刻劃都分為兩部分:其中占面積較多的是刻劃圖符,在一側或左、右兩側刻寫字符。

這裡刻劃的圖符,可能是一種寫實或一種意想,周圍的字符是對其說明和解釋。

記者:從這些骨刻文可否看出其字體造型?

劉鳳君:我根據所掌握的骨刻文資料分析,骨刻文字體造型大體可分為寫實物象型、主幹分枝型和中心圓型或近似圓型三大類。

第一類,寫實物象型。

寫實物象型骨刻文字主要是指人物和動物或近似人物和動物的符號型。

這類字表達的意思可能主要是記錄人們和各種動物的行動,也可能延伸到人類的思維活動以及與自然界的各種關係。

第二類,主幹分枝型。

這種字體造型很特殊,前後期皆有。

其造型主要是由一根粗長主線為基礎,然後在粗線的左右兩側分刻出一些短細線,類似於樹枝形。

細分析可以看出,它與今天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特別是彝族所用文字相雷同處較多。

第三類,中心圓型或近似圓型類。

不但前期發現較多,而且後期發展的明顯多於前兩類。

第三類骨刻文的造型和文獻記載倉頡造字很接近。

《說文解字敘》云:「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鳥獸踩地,掌指形成的痕跡,很接近這類骨刻文。

這類骨刻文也可能是遠古人類對太陽崇拜的記錄刻寫。

崇拜太陽而留下的各種藝術符號,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我國的岩畫及新石器時期彩陶繪畫和陶器刻劃紋飾中經常見到太陽紋。

記者:那麼骨刻文和甲骨文是否有一定淵源?

劉鳳君:骨刻文與甲骨文有著傳承發展的關係。

(1)甲骨文產生於骨刻文的中晚期。

骨刻文與史前陶器符號有著密切的傳承關係,特別是與距今6500—4500年的雙墩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陶符關係更密切。

目前發現商代甲骨文的地點主要有安陽小屯和濟南大辛莊商代遺址。

濟南大辛莊甲骨文出土在商代晚期地層中,安陽小屯出土的甲骨文一般認為是盤庚遷殷至紂王270多年的時間內。

甲骨文如始自盤庚時期,距今接近3300年左右,大約產生於骨刻文的中晚期。

我們可先粗粗勾劃出這樣一個源流傳承關係:雙墩和大汶口文化陶符與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屬直接的一脈傳承關係。

(2)骨刻文和甲骨文都以骨頭為刻寫載體

骨刻文所用骨料以牛骨、豬骨和人骨為主,還發現少量的象骨、虎骨和鳥骨。

淮河流域和黃河流域龍山文化時期的骨刻文,刻寫前多不做刻削處理和修飾,龍山文化晚期以後的骨刻文做刻削處理和修飾的逐漸多起來,多是對動物腿骨和肋骨及人的肢骨和肋骨的兩頭修理整齊,有的直接刻寫在骨器上。

遼河流域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的骨刻文,多製作成短柄箭頭和長條形狀,有的製作成骨刀和骨錐等形狀。

甲骨文雖仍用很多的牛、馬、羊、豬、狗、鹿、虎等腿骨和肋骨,但最常用的是龜腹甲骨版和動物的肩胛骨。

龜腹甲骨版用量很大,而且龜多產自南方。

根據卜辭記載,商代所用的龜腹甲骨版主要是靠諸侯國進貢來的。

甲骨文所用骨料在鑿鑽之前需細心修正,這是和骨刻文的區別之一。

骨刻文在刻字之前,從所見骨頭拿來即用,發展到部分處理修整,後到甲骨文規範為主要用修整精緻的肩胛骨和龜腹甲骨版,而且龜都是南方進貢的。

這是一個自身的發展演變過程,說明骨刻文和甲骨文源流傳承關係非常密切。

(3)骨刻文中晚期的鑽坑燒灼占卜刻辭為甲骨文所繼承

在骨頭上鑽坑燒灼的占卜祭祀活動,可能起源得較早一些,但占卜祭祀之後把占卜祭祀的內容和結果用文字刻寫在同一塊骨頭上,應始自骨刻文。

(4)骨刻文的成行布局直接影響甲骨文

骨刻文的布局主要有單字布局、組合字群布局和自上而下或橫向成行的布局。

甲骨文的布局繼承了骨刻文的成行布局,且發展得更為完美。

甲骨文以順書豎行為主,又多自右行起讀,亦有自左行起讀者,橫向成行刻辭者亦常見,多自左向右順讀。

這種成行布局,始自於骨刻文,成熟於甲骨文,並發展成為中國文字主要的書寫布局形式。

(5)骨刻文的象形字對甲骨文有直接影響

骨刻文的造字主要有「六書」中的象形和指事兩書。

我將骨刻文字體造型分為寫實物象型、主幹分枝型和中心圓型或近似圓型三大類。

這三類字體都有象形的造字規律和指事的內在造字規則,多首先是象形,在此基礎上再深入到指事內容。

從這些發現中可以判斷,甲骨文是骨刻文發展到中晚期出現的成熟文字,可視為骨刻文中晚期發展出來的一個新類型,歸商王室祭祀專用。

主要用龜腹甲骨版和動物肩胛骨作為刻寫載體,由貞人專門刻寫完成,而且前後程序規範有序,這一點可作分析研究骨刻文時參考。

記者:在中國大地上,和骨刻文同時期的是否存在其他類型文字?

劉鳳君:我一直認為「骨刻文是中國早期的一種文字」,因為我相信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時期也可能已經產生文字。

良渚文化是否已經出現文字,這也是自上世紀以來學術界極為關注的問題。

特別是1974年江蘇省吳縣澄湖良渚古井出土魚簍形陶罐上橫向刻寫的四個字符,引起了學術界極大重視。

有的學者明確提出:良渚文化的刻劃符號「基本上已脫離了具象的圖畫階段,而進入了抽象性質的文字階段。

」浙江省平湖市莊橋墳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兩件石鉞也刻寫文字,而且是字符與圖畫符號的組合布局。

良渚文化已是有文字的時期,只是有待專家們今後進一步分析研究刻字石鉞和刻4個字陶罐出土在良渚文化什麼時期的地層里或遺蹟裡面,進一步科學推斷良渚文化文字出現和使用的具體年代。

骨刻文主要是刻在各種骨頭上的文字。

骨刻文時期雖然也發現了一些刻寫在陶器和石器上的文字,但為數極少,和目前所見骨刻文的數量相比還不到千分之一。

所以,北方地區這時期的文字是骨刻文時期。

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這是骨刻文與良渚文化文字的主要差別。

目前所知,良渚文化文字主要刻在陶器和石器上,現在發現的兩件刻字石鉞和刻4個字的陶罐等可能是良渚文化中晚期作品。

因還缺乏對良渚文化文字系統整理和綜合研究,良渚文化文字以後至甲骨文產生之間1000年左右的這段時間發展和延續還不清楚,對甲骨文可能產生過間接影響,但目前所見幾件良渚文化器物所刻文字還不是甲骨文的直接源頭。

骨刻文和良渚文化文字都是中國早期文字,南北互證,相益增輝,共同將中國文字史提前了1300多年。

今天的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也正是傅斯年先生在1935年提出的東夷和西夏兩大文化集團的活動區域,《史記》等文獻記載的黃帝、炎帝、蚩尤和他們的繼承人堯、舜、禹等都主要活動在這一時期的這些地區。

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地區相對於東夷和華夏兩大文化集團較獨立的另一文化集團,應是上世紀40年代徐旭生先生提出的華夏、東夷和苗蠻三大集團中的南蠻文化集團。

目前所見早期文字,骨刻文使用的範圍廣及淮河、黃河和遼河流域,這些流域可分為三個早期文明發展區,即東夷、華夏和東北遼河文明區。

廣大的南方地區,除良渚文化文字外,因為彝文和骨刻文關係很密切,西南苗彝地區也應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早期文明區。

我們可根據早期文字產生和發展的實際情況,把中國早期文化發展較快的地區分為東夷、華夏、南方良渚文化(南蠻)、西南苗彝和東北遼河五個早期文明發展區。

這五個早期文明發展區文字的發現與研究,把長期以來關於中國高度發展文明的研究和爭論引向了深入,也把長期以來關於中國文明起源和產生問題的爭論,從文明起源的時間和地點及產生文明的主要內容作了實實在在詮釋,把這段傳說歷史實證為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學術界一般把文字的產生作為衡量文明的最重要標誌。

大約距今5000—4000年間,世界其它地區先後出現了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古印度文明,這三個文明地區都產生了文字。

我們傳統認為中國文字始於距今約3300年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中國文字在甲骨文之前肯定有一個漫長的產生和發展階段。

唐蘭先生早就指出:「遠在夏以前,至少在四五千年前,我們的文字已經很發展。

」中國早期文字骨刻文和良渚文化文字的發現,使前代學者們的夙願變成了現實,充分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五千年不容置疑。

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 張清俐

2017年6月6日劉鳳君教授在博洛尼亞大學演講「中國早期文字——骨刻文發現與研究」 圖由受訪者提供

博洛尼亞大學聘劉鳳君教授為「榮譽院士」聘書 圖由受訪者提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