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刻文發現與研究12歲月實(提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骨刻文發現與研究12歲月實(提要)

----「龍鳳圖騰」與「堯舜相會」再現

劉鳳君(山東大學)

目 錄

一、 發現骨刻文並認定是中國早期文字的主要根據

二、 骨刻文產生和流通的地域與分布特點

三、 初步定名「骨刻文」

四、 骨刻文研究資料的三個來源

五、 對骨刻文的幾次科學測試和分析

六、 骨刻文年代的初步科學推斷

七、 骨刻文的章法布局

八、 骨刻文的字體造型分類

九、 骨刻文與史前陶器符號的傳承關係

十、 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

十一、 骨刻文與良渚文化文字的關係

十二、 骨刻文與彝文和水族文字等關係初步蠡測

十三、 骨刻文與世界早期文字一致性的開始思考

十四、 對骨刻文的試釋及釋讀方法初探

十五、 中國早期幾大文明區域芻議

一、發現骨刻文並認定是中國早期文字的主要根據

2005年3月,筆者在濟南鑑定文物愛好者收藏的一塊有刻劃的小骨頭當,當時筆者認定:「這是史前的一塊骨頭,上面刻劃的應該是字,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是中國早期的文字。

2007年7月,筆者又鑑定昌樂縣收藏的一批有刻劃骨頭,筆者也認定並及時公開宣布:這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是中國早期的圖畫象形文字。

當時筆者認定這些骨頭上刻的是一種文字,其主要根據有5點:

1、這些骨頭上的刻劃不是新刻,也不是自然形成的,是遠古時期的人工刻劃。

後來隨著對野外採集的草根腐蝕和蟲蛀等自然痕跡對比分析,更進一步證明這是遠古人工刻劃的無疑。

2010年9月,筆者將山東省淄博市出土的一塊骨刻文委託雲南大學物理科學技術學院劉強教授做微痕分析。

其微痕分析圖有三點很清楚:第一,每一筆的刻寫起筆都用力重,筆畫粗,筆劃在刻寫過程中逐漸變細、變輕、變淺,筆劃的兩側都留有運刀刻寫過程中的鋸齒狀崩痕;第二,通過每筆的起筆和收筆、各筆劃之間的相互銜接和打破關係分析,這一字的筆劃順序自然,前後排列清楚;第三,這個字是從左向右用右手刻寫。

很明顯是人工刻寫的文字。

2、這些骨頭上刻寫的字符很多,應該是一種文字記事現象。

3、這些文字多是人物、動物和植物的圖象形符號,「書畫同源」在這裡得到了很好解釋。

4、這些刻寫文字符號的布局和結構有規律可循,字體造型分類清楚,類似的字經常重複出現。

已出現成行刻字 。

5、這些文字符號有的和甲骨文、彝文顯出密切的源流與傳承關係。

近些年在山東省桓台和臨淄等縣市,以及河南省鄭州和陝西省西安等地,都發現過龍山文化至商代早中期的文字 。

二、 骨刻文產生和流通的地域與分布特點

根據田野考古發掘出土的有關資料,以及筆者多年田野調查所掌握的骨刻文資料,可以確定骨刻文產生和流通的地區東起山東境內,西至甘青高原,南界蘇北和皖北,北跨赤峰地區。

橫跨淮河、黃河和遼河流域。

其分布有以下3個特點:

1、赤峰地區的小河沿文化和魯中南與蘇北地區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中期的骨刻文產生較早,可能骨刻文首先產生自這幾個地區。

2、東部地區早期的骨刻文字體造型多數比較複雜,圖畫字符特點明顯,西部地區的骨刻文字體造型較簡單,屬簡易文字符號。

3、發現骨刻文的地區和發現玉器的區域重合,只是玉器在這些地區產生的較早。

三、初步定名「骨刻文」

2008年以前,筆者將骨刻文稱之為「東夷文字」、「早期文字」或「昌樂骨刻文」。

2007年至2009年上半年,筆者發現除山東之外的陝西西安、內蒙古赤峰、河南鄭州和江蘇北部等地許多遠古文化遺址都出土這種骨刻文。

2009年9月,筆者將其定名為「骨刻文」 。

四、 骨刻文研究資料的三個來源

目前筆者已掌握約3萬件骨刻文資料。

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

1、考古工作者在田野發掘並已正式發表的骨刻文有5處。

這是確定骨刻文年代、性質和分期的基礎資料。

分別是:

(1).1985年至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長安縣花樓子遺址陝西龍山文化地層中發掘出土12件刻字骨頭。

(2).200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發掘陶寺遺址時,在一座龍山文化墓中出土一件骨耜刻文。

(3)、1996年至1997年,山東省淄博市文物局等單位聯合發掘山東桓台縣史家遺址岳石文化祭祀器物坑出土兩件刻字骨頭。

(4).自1953年以來,考古工作者發掘河南省鄭州二里崗商代中期城址時幾次出土刻字骨頭。

(5).1977年春天,陝西周原遺址出土大批西周初期甲骨文,同時也出土了一些西周時期的骨刻文。

2、文物愛好者所藏骨刻文。

筆者在鑑定和認定文物愛好者所藏骨刻文同時,抓緊對各個出土骨刻文的遺址進行調查,進一步確定這些骨刻文出土地點的真實性。

3、筆者在遺址調查時採集的骨刻文。

筆者曾先後重點對山東境內的昌樂縣袁家莊和任家河、壽光市聖城街、淄博市臨淄區蘇家廟以及內蒙赤峰遲家營子等古代文化遺址進行多次實地調查。

不但在地面撿到一部分骨刻文,而且還多次在建築工地大坑和崖坡斷面的龍山文化灰坑中採集到幾件骨刻文。

五、對骨刻文的幾次科學測試和分析

自2008年以來,我們對骨刻文的科學測試與分析主要有三次:

1、2010年11月,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實驗室測試3件聖城街遺址出土骨刻文。

年代分別為距今3700年、3200年和3100年。

2、2011年9月,請雲南大學物理科學技術學院對淄博地區遺址出土的一件骨刻文做微觀分析,人工刻寫痕跡十分清楚。

3、2013年1月,山東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採用改進的zernike矩對骨刻文通過技術分析,證明筆者對骨刻文字體造型和章法布局的分類是正確的。

六、骨刻文年代的初步科學推斷

2007年7月,筆者根據考古類型學的器物類比法和出土骨刻文遺址的具體情況,對昌樂縣收藏的一批骨刻文提出了推斷其年代的7個根據。

目前所掌握的骨刻文資料雖然較多,但真正有年代可考、或有明確地層關係、或能科學類比年代的還較少。

主要有以下三種:

1、科學測試資料。

2010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實驗室測試3件聖城街遺址出土骨刻文的年代,是我們推斷年代的基礎。

2、考古發現資料。

自上世紀30年代以後,考古工作者在田野考古發掘時已出土一些骨刻文,有些資料已正式發表。

3、筆者田野調查資料。

2009年10月26日,筆者在山東省壽光市聖城街遺址龍山文化灰坑中採集到壽骨60;2011年12月25日,筆者和研究生在山東省昌樂縣任家河遺址龍山文化灰坑採集到兩塊骨刻文 。

2007——2012年間,筆者在調查山東中部地區遺址時發現三種情況值得重視:一是發現出土骨刻文的遺址多是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及商周時期遺址;二是都發現在幾十萬平方米以上的大遺址中,這些遺址有的已被確認為城址;三是發現骨刻文的遺址,主要是在其中心邊長100米或200米的生活區範圍內才有發現。

對骨刻文年代的推斷,筆者有一個逐漸認識的過程。

2005年3月,筆者初步認為骨刻文年代距今約4500——4000年;2010年1月,筆者又認為骨刻文年代距今約4600——3300年;2016年以後,筆者根據以上佐證資料,進一步認為骨刻文產生和流行使用的年代距今約在4600--2500年之間。

七、骨刻文的章法布局

2008年12月,筆者認為骨刻文章法布局主要有單字布局、組合字群布局和成行布局。

特別是組合字群布局很有特點,可細分為字符組合和字符與圖畫符號組合兩種形式:

1、字符組合。

是指在一定空位上,中間刻一至幾個字符,周圍再刻寫一些字符。

2、字符與圖畫符號組合布局,也是世界早期文字共同的特點。

古埃及象形文字、蘇美爾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以及古印度圖章文字,甚至早期的瑪雅文字都有這種組合特點。

八、骨刻文的字體造型分類

2011年11月,筆者把骨刻文字體造型初步歸納為寫實物象型、主幹分枝型和中心近似圓型三大類:

1、寫實物象型。

主要是人物和動物或近似人物和動物的符號型。

2、主幹分枝型。

其造型是由一根粗長主線為基礎,然後在粗線的左右兩側分刻出一些短細線,類似於樹枝形。

它與今天西南地區彝族文字雷同處較多。

3、中心近似圓型類。

其基本造型是中間有一個圓形或近似圓形的中心,周圍向外輻射幾根彎曲的線,有的線上還刻細線 。

九、骨刻文與史前陶器符號的傳承關係

中國境內的新石器時代陶器符號,大體可以分為兩大系統:

第一大系統是黃河中上游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長江流域的崧澤文化陶器符號,其特點筆畫簡單,多取直筆,又基本上是由一至數筆橫、豎和斜劃組成 ,屬簡易符號。

第二大系統是淮河流域的雙墩文化和黃河下游地區的大汶口文化等陶器符號。

造型複雜多變,用筆隨形取姿,直筆弧線皆用,多是對物象直觀的描繪和組合指事,應屬圖畫符號。

2012年1月,筆者從總的藝術風格分析,認為骨刻文主要是繼承了第二大系統陶符的特點。

雙墩和大汶口文化陶符與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屬直接的一脈傳承關係。

十,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

2009年8月,筆者明確提出「骨刻文是甲骨文源頭」。

骨刻文與甲骨文傳承發展關係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分析:

1、甲骨文始自盤庚時期,大約距今3300年左右,是骨刻文中晚期發展出來的專供商王室宗教祭祀用的一種新類型文字。

2、骨刻文和甲骨文都以骨頭為刻寫載體。

3、骨刻文中晚期的鑽灼占卜刻辭為甲骨文所繼承。

4、骨刻文的成行布局影響甲骨文,並發展成為中國文字主要的書寫布局形式。

5、骨刻文的象形字對甲骨文有直接影響。

「龍」、「鳳」和 「鹿」等字在骨刻文和甲骨文的演變過程,可清楚地看出兩者的傳承關係。

甲骨文是骨刻文發展到中晚期出現的一種成熟文字,也可視為骨刻文發展出來的一個新類型。

骨刻文仍繼續使用到兩周時期。

十一、骨刻文與良渚文化文字的關係

發現骨刻文初始,筆者就認為「骨刻文是中國早期的一種文字」,因為良渚文化也出現了文字。

1974年江蘇省吳縣澄湖良渚古井出土陶罐上橫向刻寫的四個字符、浙江省平湖市莊橋墳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兩件石鉞刻寫文字等有代表性。

只是有待今後進一步分析研究這些文字出土在良渚文化什麼時期,進一步科學推斷良渚文化文字出現和使用的具體年代。

骨刻文主要是刻在各種骨頭上的文字。

骨刻文時期雖然也發現了一些刻寫在陶器和石器上的文字,但為數較少。

良渚文化的兩件刻字石鉞和4個字的陶罐等可能是中晚期作品,良渚文化文字以後至甲骨文產生之間1000年左右的這段時間發展和延續還不清楚,良渚文化文字還不是甲骨文的直接源頭,骨刻文是甲骨文的直接源頭。

十二、骨刻文與彝文和水族文字關係蠡測

骨刻文的大量發現,窺測到與彝文關係非常密切 。

2012年1月,筆者初步認為骨刻文也是彝文的源頭:

1、彝文也稱「夷文」。

可以推測,彝文和古東夷人有著密切關係。

龍山文化時期及稍後一段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東夷人大量遷徙西南地區,彝文可能是其文化遺傳。

2、骨刻文的字體造型多類似繪畫,筆劃或繁雜或簡單,多用曲筆、弧筆和圓筆,也有直筆和折筆。

發展到晚期,直筆和折筆逐漸多了起來。

彝文的筆劃少直筆,多曲筆和折筆,筆劃類型複雜,兩者的用筆相似之處顯而易見。

3、骨刻文的字體造型中的主幹分枝型,類似於樹枝形,彝文就有樹枝起源一說。

目前筆者對水族文字剛剛開始學習,至於骨刻文與它的關係,筆者初步猜測,可能與彝文有著相類似的關係。

十三、骨刻文與世界早期文字一致性的開始思考

古埃及象形字、蘇美爾象形字和楔形字、中國骨刻文和古印度圖章文字是世界上古老的四大文字體系。

它們有三個共同特點:

1、都出現在緯線30度左右。

這一東西漫長的氣候溫和地區,最宜於人類生存發展。

2、都出現在大河流域的中下游。

這些地區當時都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進步很快。

3、四大文字體系都流行字符與圖畫符號組合布局,造字規律和字體造型都可主要歸納為寫實和指事。

但也有不同處,古埃及和蘇美爾文字屬寫實和寫實性的幾何造型,中國骨刻文和古印度文字多是繪畫式的寫實型。

其它三種早期文字在公元三、四世紀以前逐漸消失,中國文字自骨刻文以後,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至今天的楷書傳承有序,一脈相承,是研究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唯一歷史時間最長、發展序列最完善的文字。

十四、對骨刻文的試釋及釋讀方法初探

2009年以前,筆者已釋讀龍、鳳、堯、舜、鳥、人、豕、犬等字。

龍鳳應是圖騰,堯舜對視相會。

2012年1月,筆者提出釋讀骨刻文的五種方法,即考古類比直讀圖像解形法、歷史考據法、指事組合破譯法、與甲骨文金文比較順讀法、彝文比較釋讀法。

十五、中國早期幾大文明區芻議

骨刻文和良渚文化文字都是中國早期文字,共同將中國文字史提前1300多年。

2015年5月,筆者將骨刻文使用的範圍分為東夷、華夏和東北遼河三個早期文明發展區,廣大的南方地區,還有良渚文化(南蠻)和西南苗彝兩個早期文明發展區。

這五個早期文明發展區文字的發現與研究,把這段傳說歷史實證為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中華文明五千年不容置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話說東夷骨刻文

◆文 / 法瑩對從小生長在海外的二代、三代移民來說,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將向哪裡去?這些問題總會在不確定的時間闖入心扉,而那些久居海外的遊子,離家越遠,時間越長,這些問題也越發成為他們心頭難解的...

考古學家劉鳳君和他的骨刻文情緣

光明網山東濟南訊(記者 李志臣 通訊員 李鈺)8月17日,「骨刻文與世界早期文字比較研究座談會」在山東大學召開。本次活動由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舉辦,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博洛尼亞大學榮譽...

考古發現的那些早於商代的刻畫文字

甲骨文作為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大致被確定的年代為商朝盤庚到殷紂亡國這段時間,即公元前14世紀中期至前11世紀中期。據統計,甲骨文的文字共有4500多個,目前成功釋讀的有2000個左右。如此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