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4千年前的杞麓湖邊發生了什麼?通海興義遺址考古發掘來告訴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0月22日,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通海縣文物管理所承擔的雲南通海興義遺址考古發掘項目,榮獲中國考古界最高獎項2016―2017年度「田野考古獎一等獎」。

興義遺址航拍圖

田野考古獎

田野考古獎是我國考古行業的最高獎項。

這也是雲南省首次獲得田野考古獎一等獎。

此外,興義遺址是目前國內已發掘的堆積最厚的貝丘遺址。

遺址採用的探方加固(物理加固和化學加固)和發掘方法,成功解決了貝丘遺址發掘難的問題,初步探索和積累了高原湖泊型貝丘遺址的發掘經驗。

興義遺址位置圖

通海興義遺址

遺址概況

興義遺址位於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楊廣鎮興義村,地處杞麓湖沿岸一座半獨立山體南部的坡腳地帶,山體周圍均為湖岸平地。

遺址面積約5.2萬平方米,現大多為村莊所覆蓋。

2015年7月,興義小學在擴建過程中發現人骨及陶罐等文化遺存,為遺址發現提供了重要線索。

鑒於遺址的重要學術價值及其所面臨的破壞壓力,2015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通海縣文物管理所聯合對興義遺址開展考古發掘工作。

發掘按探方法進行,共清理9×9米、9×8米探方兩個。

1號探方

2號探方

2018年6月,興義遺址被通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正在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發現

經過一年多的發掘,考古隊先後從兩個探方內發掘出陶器、石器、骨器、青銅器以及石范、銅礦石等標本器物1460件。

從出土器物分析,遺址發現海東類型遺存、興義二期遺存、滇文化遺存相互疊壓的地層序列,基本構建起滇中杞麓湖區域距今4000―2000年的考古學文化序列,為探討滇中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的文化過渡奠定基礎。

發掘現場

地面清理

1

海東類遺存

海東類遺存是遺址的最早階段,典型代表器有繩紋圜底罐、圈足罐、尖底瓶等。

根據以往測年結果,該階段年代約距今4100—3900年。

該階段較為重要的發現為12座墓葬。

12座墓葬中6座均為成人屈肢葬,表明該人群是一個具有共同信仰的特殊族群,其族屬來源需要進一步研究。

墓葬清理

墓葬中發現穿孔海貝,海貝背部被磨平,推測海貝應作為貨幣使用。

發現距今4000年的海貝,為探索南方絲綢之路提供了重要證據。

清洗篩揀

部分屈肢葬人骨肱骨上肌肉附著點突起明顯,髕骨上發現有擠壓痕跡,說明划船是一項經常性活動。

該階段地層內發現大型動物骨骼較多,有水鹿和大象骨骼。

這些大型動物並非家養,說明其當時狩獵活動較為普遍。

鑑定動物骨骼

該階段上完整的螺螄殼所占比重較大,不像興義二期及滇文化地層內螺螄殼均沒有尖錐尾部,反映遺址早期居民螺螄食用方法不同於晚期。

出土瑪瑙石

海東類遺存的地層內發現較多瑪瑙石、石英石,瑪瑙石有砸擊痕跡,說明當時已經開始採集加工瑪瑙。

2

興義二期遺存

興義二期遺蹟遺物豐富。

該階段的典型代表器物有:盤口圜底釜、盤口罐、帶流罐、帶乳釘陶缽、有領石環、有肩有段石錛、兩端尖石網墜、石紡輪等。

興義二期遺存發現有房屋18座、墓葬8座、瓮棺葬4座、灰坑2座、道路4條、灰堆10座、溝2道等,這些遺蹟展現了3000多年前杞麓湖沿岸居民的生活場景。

4號道路

房屋種類較多,有半地穴式、地面式、干欄式、亭棚式等種類。

圓形半地穴式房屋內多發現有灶坑,可能為冬季使用的房屋。

干欄式、亭棚式房屋的發現,說明當時夏季氣候比較炎熱。

6號房址頂部坍塌痕跡

興義二期遺存發現有相當數量的孔雀石、煉渣、石范、青銅器,說明當時人已經開始采銅冶銅生產青銅器。

興義二期遺存屬於青銅時代遺存,興義二期遺存的發現將滇中青銅時代的上限提前至商時期。

出土石范(鑄箭鏃)

興義二期發現石錛較多,除少量為梯形石錛外,大量石錛為有肩有段石錛。

有肩有段石錛常見於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遺址。

出土石錛

興義二期發現有相當數量的有領石環及石鑽芯。

鑽芯為生產石環的廢料。

有領石環橫截面呈「T」字形,在中原殷墟及四川三星堆均有發現,是商時期的文化遺存,與有領璧有極為密切的聯繫。

興義二期有領石環的發現,不僅說明杞麓湖周邊與中原地區的聯繫,也說明當時杞麓湖周邊的居民有了禮儀制度和等級區分。

出土盤口小罐

興義二期的部分陶器,明顯可以看到中原商代文化的影子。

盤口陶釜的口沿製作風格接近中原寬折沿鬲,帶流小罐與爵有一定的相似,大流口陶罐與陶鬹有一定的聯繫,矮柄豆在殷墟遺址有相同的形制。

諸多因素顯示這批陶器與中原地區密切聯繫。

出土紡輪

興義二期遺存發現大量網墜、紡輪。

網墜以中間粗兩端尖的石網墜為最多,同時也發現少量中間穿孔的陶網墜。

興義遺址大量發現的網墜、紡輪與當時織網捕魚的生業形態是吻合的。

除大量水生生物外,遺址內也發現了炭化稻、炭化橡子以及家豬骨骼等,這說明遺址居民的食物來源也有農業種植、家畜馴養及採集等。

3

滇文化遺存

遺址上部為典型的滇文化遺存。

該階段遺蹟僅發現灰坑1座。

出土遺物數量較多,發現有銅礦石、青銅器、綠松石珠、陶珠等。

根據陶器變化的不同,將滇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段,凸弦紋釜貫穿始終。

早段僅發現凸弦紋釜殘片,中段發現有凸弦紋釜與器壁較薄的折口淺盤共存,晚段發現凸弦紋釜與子母口淺缽共存。

出土銅礦石

更多出土器物

4號瓮棺葬

7號墓葬出土尖底瓶

13號墓葬出土隨葬品

14號墓葬出土圈足陶罐

出土大型帶流罐

1號房址出土帶流罐

1號墓出土陶豆及帶流罐

出土瓢形器

2號房址出土部分器物

出土串飾

銅魚鉤

出土骨環

骨鏃

出土牙飾

作者:朱忠華(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部主任,興義考古隊隊長)

通訊員:張瓊梅

編輯:趙書藝

審核:楊雪

終審:趙琳

~ ~ ~ ~ ~ ~ ~ ~ ~ ~ ~

長按二維碼掃描關注「玉溪發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通海興義貝丘遺址記錄4000年雲南神秘面貌

地面清理已經消失的螺螄、4000年前的海貝、比古滇國早數個世紀的滇中青銅文化、雲南神秘的古族群、完全迥異於周圍文明的器物、同河南殷墟與四川三星堆相似的玉璧……這是在通海杞麓湖畔的興義村兩個深達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