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籍遺珍:祿勸有一批孤本可佐證五千年華夏文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走進祿勸縣民族陳列館,只見精美的挑花刺繡服飾、對襟短衣、大襟長衫、羊皮披氈、圓形氈帽、黑布纏頭、蠟染麻布花裙……琳琅滿目的各類彝族、苗族傳統服飾映入眼帘。

此外,屋子裡還擺放了兩個民族的紡線機、織布機、石錐、犁、弩等傳統生活、農耕用具,這些用具中年代最久遠的已有150多年歷史,其中一台紡線機如今仍可正常使用。





「祿勸少數民族文物古籍陳列室」於2010年7月26日正式成立。


截至目前,民族陳列館內共收藏文物152件,其中成套的民族服飾23套、單件31件,其中年限最長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用具42件,其中年限最長的有150多年。



但這裡「最大的財富」是在位於民族陳列館樓上的少數民族文物古籍陳列室里的378卷的各類彝文古籍,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哲學、文藝、祭祀、占卜等多方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夷僰祈福經》,譜牒類,屬於孤本,全世界絕無僅有,其餘都屬於善本。

古彝文距今有8000多年歷史,可與甲骨、蘇美爾、埃及、瑪雅、哈拉般5種文字並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


彝族文化主要集中在貴州、四川、雲南、廣西,其中,雲南祿勸縣是最早發現、最早被研究的古彝文化地區。

這些彝文古籍記載著古彝文化發展歷程,佐證了五千年華夏文明輝煌,對研究彝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先輩們的思想境界及祿勸縣的民族發展歷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早在明朝,祿勸「畢摩」發明出「木刻印刷術」,印刷了許多文獻,祿勸縣彝文古籍甚多,內容豐富。

其中的彝族譜牒《德勒氏譜敘書》,是以「父姓名後兩字作為兒姓」記錄方式的家譜,29.5年一代人共206代,可推算到上塑6200多年的歷史。

這已超過孔子家譜記載的輩數,成為華夏文明源流重要佐證之一。



目前,全球研究古彝文化的重要資料4成以上出自祿勸。

現存北京的659部彝文古籍中,出自祿勸的有522部,占79.2%;珍藏於澳大利亞、丹麥、瑞典、美、德、法等國的彝文古籍,90%以上出自祿勸。


祿勸縣通過長期的搜集整理,使大量存在民間的珍貴彝族古籍得到妥善館藏安置。

為保護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祿勸縣於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別成立了彝族、苗族、傈僳族文化研究會;定期舉辦彝文、苗文培訓班,在全縣中小學校、機關推廣《祿勸彝語文課本》;推出古彝說唱文學兼小品藝術——「道揌」;爭取籌集近百萬元資金,著成《彝漢詞典》和《羅婺民族民間古樂頌編》,並成立了羅婺古樂團;選拔彝族非遺傳承代表「畢摩」,傳習彝文化;編寫編纂《彝漢大詞典》,同時,將所收藏的彝文古籍整理製作成為電子文庫,年代久遠的古籍得以用現代化的方式妥善保存下來。

來源丨祿勸統戰部

責編丨龔怡丹

審核丨馬虎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處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尋秘大方》——最鮮活的古彝文字

我們見過很多的字體,但你絕對想不到,文字也能夠像蝌蚪一樣,躍然於紙上。爨文,是我國彝族曾經使用的一種表意單音節文字,又稱「韙書」等,大約產生於秦漢時期。爨文傳世文獻甚豐,多為手抄本,內容涉及文、...

雲南彝文古籍

【前言】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邊疆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個,除漢、回、水、滿等民族通用漢語和漢文外,其餘22個民族使用著26種語言,14 個民族使用者22種文字,是多語種多文種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