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百科全書式的考古學泰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北京大學文博院

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宿白先生,因病於2018年2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宿白是北京大學考古學科的主要創始人,是中國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是傑出的考古學教育家。

宿白領導創辦了北京大學的考古學專業,規劃了中國考古學科的教學體系,在北大任教逾七十載,為新中國的文物考古事業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潛心治學,名銜眾多,卻始終以「北大教員」自居。

他所留下的精神遺產和治學理念,更值得每個人珍惜。

融會貫通的考古學大家

1922年,宿白出生於遼寧瀋陽;同年,北京大學考古學研究室創立。

在中國考古學初創之際,宿白「應時而生」。

1948年,宿白在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攻讀研究生肄業。

那時,北大文史哲領域大師雲集,宿白不僅研修專業課,還經常旁聽外系的課程。

他聽歷史學系的馮承鈞講中西交通、南海交通和中亞民族,聽中國語言文學系孫作雲講中國古代神話、容庚講卜辭研究與金石學,聽哲學系湯用彤講佛教史、魏晉玄學。

宿白的學生、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張忠培讚嘆宿白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能將各個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

這種博觀約取、兼收並蓄的治學理念,為宿白日後的考古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1950年起,宿白開始進行田野調查與發掘工作。

1951年至1952年,他主持了河南禹縣白沙鎮北三座宋墓的發掘,並於1957年出版《白沙宋墓》報告。

當時歷史考古學尚處草創時期,考古學家在撰寫發掘報告時大都限於對墓葬形制、出土遺物進行記錄,卻很少深入討論相關的重要歷史現象、歷史問題。

宿白憑藉自己深厚的文獻功底,查閱大量歷史文獻,與一手考古資料相結合,對墓葬的年代、墓主人社會地位、宋代河南家族墓地中流行貫魚葬的習俗等深入分析,生動刻畫了宋人的社會圖景。

儘管已出版60餘年,《白沙宋墓》至今仍在學界頗具影響。

在研究生階段學習過版本目錄學的宿白,對古籍版本目錄也有著極深的造詣,他所著《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和《漢文佛教目錄》都是該領域經典著作。

1947年,宿白在整理北大圖書館善本書籍時,從繆荃孫抄《永樂大典》殘本《順天府志》中發現《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一文,這是雲岡石窟研究史上尚不為人知的文獻。

他據此寫作《〈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一文,由此開啟了他的石窟寺研究,也是宿白佛教考古的發軔之作。

「霸氣」又「溫情」的治學者

在學界,常有人評價宿白「霸氣」。

無論什麼場合,面對什麼樣的人,宿白從來都是同等對待。

在他的學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教授看來,宿白其實只是「在盡一個學者的本分」。

在學術研究領域更是如此,只要沒有足夠的材料能說服他,宿白就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觀點。

1938年至1945年的8年間,京都大學的學者水野清一、長廣敏雄對雲岡石窟進行了全面調查,其研究成果《雲岡石窟——公元五世紀中國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學調查報告》,代表了當時日本學者對雲岡石窟的最高研究水平。

但宿白卻結合文獻與考古實際,質疑日本學者的雲岡分期方法論,於1978年在《考古學報》發表《雲岡石窟分期試論》一文,系統論述自己的觀點。

作為日本佛教考古研究的權威,長廣敏雄自然並不信服宿白的觀點,他先後兩次撰文,激烈反駁了宿白的研究,甚至對先生所用文獻的真實性提出質疑。

1982年,宿白髮文答覆了日本學者的質疑,並論證了所用文獻的真實性。

最終,長廣敏雄於1990年在《中國石窟》叢書《雲岡石窟(二)》(日文版)的《雲岡石窟第9、10雙窟的特徵》一文中,在其中一個「注」中終於承認:「從文獻學角度出發,宿白教授的推論當無誤。

這場宿白與日本學者的論爭,最終確立了中國歷史考古學家所創立的中國石窟寺考古學的學術地位,宿白也被公認為中國佛教考古的開創者。

可以說,宿白的「霸氣」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作為一名學者的堅守。

在生活中,他實則是個十分謙和的人。

面對虛心求教的讀者來信,宿白總願意抽出時間逐一回復;面對自己的學術成就,他總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他相信自己的判斷也不可能永遠正確,因為「只要新材料不斷湧現,考古發現的改變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對文物保護事業,宿白充滿溫情關懷。

作為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他多次為文物保護建言獻策。

2009年,宿白得知因修建一座水電站,西藏芒康縣的鹽井鹽田可能被淹沒。

已是米壽之年的他立刻向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長信,對當地文物保護提出可行性建議,最終這座茶馬古道上的千年鹽田風景得以延續。

淡泊名利的北大教書匠

1952年,北京大學創辦全國首個考古學專業,宿白任教研室副主任,主管文化部、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合辦的「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教學與行政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光冀由此感慨「新中國的考古骨幹,大多直接或間接是他的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

1983年,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建立,宿白被任命為第一任系主任,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北大考古教育的發展。

宿白的學生們都知道,聽先生講課是件很累的事。

他的授課內容豐富、邏輯極強。

宿白要求研究生必須手抄《漢文佛經目錄》,在此過程中發現問題,隨時與他在課堂中進行探討。

杭侃教授回憶道:「對研究生而言,先生一貫的理念是,你必須得問。

宿白對學生的要求嚴格是出了名的。

1979級的碩士研究生、著名考古學家安家瑤對跟隨宿白進行石窟調查的經歷印象深刻,她至今都記得「(跟隨先生)天天都要寫記錄、畫圖,老師還要把記錄收上去批改,連字寫得不端正都批評」。

被譽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正是參加宿白帶領的田野實習時第一次來到莫高窟。

她說:「我來敦煌就是運用老師傳授的知識,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

」2006年,在敦煌工作了四十餘載的樊錦詩終於完成了敦煌石窟考古報告第一卷初稿,趕忙送給老師過目,但宿白卻不滿意。

經過反覆幾次修改後,這本報告直到2011年才最終出版。

2004年,教學育人五十載的宿白因身體原因不再繼續授課,但他依舊關心著北大和北大學子的發展。

2010年,宿白將自己的全部藏書捐贈給北京大學圖書館,總數逾萬冊,其中不乏珍稀的線裝書、金石拓本。

這些書籍如今被收藏在北大圖書館「宿白贈書室」,供北大師生借閱,這是宿白留給北大的一筆寶貴財富。

2017年4月29日,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參觀者——被譽為「中國考古學泰斗」和新中國考古人才重要培育者的宿白。

95歲高齡的宿白腿腳行動不便,已有多年未在公開場合露面。

此行回訪母校,宿白不為見故人、尋故景,而是為了一睹賽克勒博物館新近陳列的「山西高平開化寺壁畫展」。

「只要有考古新發現、新材料,無論多忙、多遠,先生一定會親自前往調研。

」杭侃師從宿白多年,提起先生時總懷有發自內心的敬意。

他說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潛心治學,是一位真正的學者。

一如宿白喜愛的藏族薩迦格言:「山間的小溪總是吵鬧,浩瀚的大海從不喧囂。

在2016年5月召開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宿白榮獲「中國考古學會終身成就獎」,這是對他為中國考古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肯定。

但對宿白而言,這些榮譽稱號並不重要,在先生看來,他「就是個北大的教書匠」。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供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逝者|宿白:投身考古近70年,內心從不喧囂

朱亮亮 / 北京大學新聞中心  來源:北京大學新聞中心 摘要:宿白先生(2012年攝於藍旗營)據宿白先生弟子、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今天上午在朋友圈公告:中國考古學泰斗、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宿...

考古界泰斗宿白先生逝世,深切緬懷大師

今晨6時05分,宿白先生病逝,享年96歲。宿白是中國佛教考古和新中國考古教育開創者,曾任北大考古系第一任系主任,2016年獲首屆中國考古學會終身成就獎。他做了一輩子考古,自己從不搞收藏,他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