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壁畫重生的N種方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海博物館展出的「朔州水泉梁墓室壁畫」。

大同沙嶺北魏7號墓葬摹制壁畫出行圖。

大同沙嶺北魏7號墓葬壁畫摹制過程。

永樂宮壁畫圖案印在絲巾上。

最近,山西壁畫很「紅」。

在上海博物館,為了迎接山西的九原崗墓葬壁畫,拆了博物館的大門;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內,先後展出了山西高平開化寺壁畫及大同雲岡石窟研究院「摹制」而成的大同沙嶺北魏7號墓葬壁畫;而名為「保護與傳承——山西寺觀藝術暨文獻展」也早在2017年4月在國家圖書館舉辦,寺觀壁畫的複製品成為那次展覽的最大亮點。

當人們駐足在這些留存千百年歷史的壁畫面前,思緒穿越千百年之際,可曾想過,昔日裡這些深藏墓葬、寺觀的壁畫藝術,是如何呈現在大眾眼前的呢?

A 2.4萬多平方米壁畫藏於「深閨」

2.4萬多平方米是什麼概念?以太原市圖書館為例,占地5.6萬平方米,而把山西的壁畫全部拼接起來,至少占到太圖的一半。

不過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目前的2.4萬多平方米的壁畫,只是我省現存的漢唐至明清的寺觀壁畫,並不包括出土的墓葬壁畫。

我省已故的著名文博大家柴俊澤先生就曾說過,山西的彩塑壁畫內容豐富,風格各異,造型生動、氣勢宏偉,技藝精湛,在研究中國古代藝術、社會等多學科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

眾所周知,山西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山西元代以前木結構建築占全國同期同類建築的近80%,而大多與古建築共存的壁畫,其中各個時代較好的作品,能達到7000餘平方米,其數量之巨大,畫藝之精湛,僅次於敦煌莫高窟。

如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和平順大雲院彌陀殿內殘存唐、五代壁畫大約86平方米,是我國唐至五代寺觀壁畫的僅存之作;大同沙嶺北魏7號墓葬出土的壁畫,更是填補了北魏早期壁畫考古的空白。

柴俊澤先生在世時曾做過研究,他說歷史上一些文人學土賞水墨不賞重彩,重山水不重人物,珍捲軸而歧視壁畫,尊文人而卑工匠,致使許多壁畫作者湮沒已久,不為後世所聞。

山西的寺觀壁畫恰好彌補了美術史的不足,宋、金、元乃至明代的許多優秀作品,多有確切年代可考和畫師姓名,這無疑大大豐富了我國繪畫史的篇章。

「壁畫藝術固然好,但保護起來是個難題。

寺觀壁畫,沒有辦法搬走;墓葬壁畫通常是原址保護,但是地下環境太複雜,牆體斷裂、酥鹼,壁畫失色,這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大難題。

現在,人們提倡把墓葬壁畫切割下來入庫房保存,但是在日後的拼接中,會存在信息丟失等現象。

而且,你需要恆溫恆濕的特定環境,這也是日後面向公眾展出時需要考慮的大問題。

」之前,大同沙嶺北魏墓葬壁畫的「摹製品」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展出,著名壁畫專家杜曉黎說,因為壁畫生存環境的特殊性以及稀缺且珍貴,很多壁畫都深藏在「閨中」,它們獨自消耗芳華,不能為大眾展示它的美,這未嘗不是一件遺憾的事情。

B 最好的山西應展現在世人面前

壁畫的魅力在哪裡?就以寺觀壁畫為例,它們繪製在古建築的牆體上,當你身臨其境,在古建築中徜徉,能切身感受到壁畫藝術的張力和感染力。

墓葬壁畫更加「金貴」,墓葬壁畫呈現方式更直觀,能迅速帶你走入那段歷史歲月,當你端詳壁畫上的一景一物,揣測著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那時的生活時,歷史就躍然眼前……這就是壁畫帶給你的衝擊力,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帶給你的享受和滋養。

這才是山西古代墓葬壁畫火爆文博圈,乃至上海灘的原因吧。

對於很多美術工作者來說,只要到山西,必然逛山西的古建築,而古建中的壁畫、彩塑,也必然是令他們心馳神往、流連忘返的「牽掛」。

曾經,有一群有志青年,專門往返于山西的各大寺廟中,為壁畫拍照留影,他們自掏腰包、大費周折,就是想把這些珍貴的歷史遺存留下來,因為壁畫的不可移動和不可再生性,他們生怕斷了這條與古人對話的「渠道」,畢竟透過這些壁畫,你能直觀地看到古人的生活:他們端坐其中,宴飲賓朋;他們帶著千軍萬馬,馳騁沙場;再或者,百人遊藝,其樂融融……壁畫藝術,留住了歷史,留住了記憶,也留住了古人的智慧,讓中外文化交流、名族關係以及宗教信仰等問題,留存在了壁畫中,無疑是山西文化一張有力的名片。

所以,最好的山西,最好的山西文化應該展現在公眾面前,而壁畫,不失為一種傳達最美山西、厚重山西的載體。

C 讓壁畫涅槃重生傳遞千百年文明

壁畫無法再生,但是可以通過各種科技手段,使其煥發出新的生命,為公眾提供了能走近它、欣賞它的機會。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壁畫是怎樣涅槃重生的吧!

修復後原物呈現

在現代考古技術中,對於體量大、現場保護條件差的壁畫,一般會採用現場切割入箱,搬入博物院的保護機制。

對於此次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來說,就是在修復後來了一場「乾坤大挪移」。

省博壁畫修復中心副主任霍寶強告訴記者,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就是先在室內進行了修復,解決了壁畫上色澤脫落、牆體斷裂的問題,然後再搬到上海博物館,按照原有的墓葬結構拼接復原。

按照原有的墓葬形制擺放,然後展出墓葬壁畫的真品,能給觀眾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從臨摹到3D掃描技術

對於不可移動的寺觀壁畫來說,展現的方式就是等比例的高清印刷品或者臨摹品來替代原作。

在臨摹這方面,敦煌研究院做得比較成功,幾代美術家在敦煌奉獻著,由他們完成臨摹的作品頗具原作神韻,已經在全國多地巡展。

雖說山西沒有專業的臨摹團隊,但是卻有執著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攝影人。

攝影師武普敖,就用大畫幅相機,記錄了山西古代壁畫、古代彩塑和古代建築的遺蹟,最終通過照片的方式,呈現出了古壁畫的精妙之處。

此外,除了拍照以外,3D掃描技術也已日臻完善,通過全維度掃描,能精準捕捉到壁畫的全部信息,也為日後壁畫的複製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高精尖技術輔以壁畫重生

就拿大同沙嶺北魏墓葬壁畫來說,它的複製過程則是利用了高科技的「摹制」技藝,在用和壁畫相同材質打造的地仗層上作畫,用同等的礦物質顏料塗色,極大限度地保留了壁畫的肌理和顏色,而考古工作者做繪畫支撐,能本真的傳遞古代人所使用的器物、馬車、服飾等信息,讓公眾欣賞到與墓葬壁畫一模一樣的作品。

其實,就藝術品市場而言,已經有人率先在研製泥板畫,然後節選壁畫中的某一個細節,繪製到泥板上,成為一種美術產品得以展示。

不過要說最巧妙的,或許還是利用投影儀展示壁畫作品了。

之前,我省一位年輕的導遊閆鑫就利用投影儀的方式,讓早已流失在海外的廣勝寺壁畫以影像呈現的方式,展示在該寺廟的牆壁上,讓遊客以此方式實地感受了《藥師經變》的震撼之美。

文化創意產品讓壁畫走進百姓家

時下,我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品,曾經的剪紙作品可以研發成瓷器,古樸的漆器可以做成鋼筆,昔日的手藝人讓傳統文化煥發了別樣的生機。

同樣,承載著傳統文化的壁畫,也應該古為今用,做成文化創意產品,走進尋常百姓家。

多年前,永樂宮壁畫被做成了絲巾,當模特們搖曳生香地戴著絲巾展示時,那是古代美與現代美的結合,也像一張移動的山西名片,傳播著壁畫的歷史和味道。

更有甚者,把永樂宮壁畫和題記做成了縮小版的捲軸,暢銷海外,深受外國友人的喜歡和推崇。

那麼,我們還應該賦予壁畫什麼樣的美呢?或許,當透著泥土芬芳,傳遞著千百年文明的壁畫,以各種方式躍然存在時,那才會是山西古代壁畫的永生。

本報記者 孫軼瓊

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