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器精品欣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4300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學文化,主要分布於浙江北部、上海西部和江蘇南部等太湖周邊地區,其繁榮程度處於中國大陸同時期史前文化的巔峰。

良渚文化玉器以最具原創性的玉琮、玉璧、玉鉞、玉梳背和玉錐形器為代表,它們充滿了禮玉色彩,既是原始宗教的器具,又是區別身份等級的標誌。

它們所凝縮的禮制文化,長期得以傳承延續,並且浸入到了夏商周青銅文化的脊髓,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元素。

良渚文化玉器具有獨特的裝飾紋樣,其中最重要的是神人獸面紋,其次是鳥紋。

或繁或簡的神人獸面紋,吸引著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索。

張光直先生曾對這一紋樣做出過精彩的闡釋,神人代表巫的形象,獸則是巫的腳力,巫藉助獸實現人與神的溝通。

鳥紋或為單體的形象,或為鳥立壇柱式,單體的鳥紋多與神人獸面紋相隨,而鳥立壇柱式刻符更可能具有象形文字的效果,訴說著良渚人某種神秘的宗教信仰。

良渚文化玉器既是以玉製作的器物,又承載著良渚人的信仰與精神追求,是體現史前時期的物質成就與意識形態的結合體。

欣賞這些玉器,我們不僅會感嘆於它們獨特的造型、精緻的紋飾,也會感動於它們蘊含的精神力量。

玉龍首紋鐲

高2.65cm,直徑8.2cm,孔徑6.1cm。

玉質白色。

寬扁環狀,內壁平直,外壁琢同向龍首紋。

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區瑤山遺址。

玉龍首紋長管

長6.75cm,直徑1.5cm,孔徑0.5cm。

玉質白中泛黃。

長圓柱形,鑽孔不規整,器表淺浮雕加陰線刻琢龍首紋。

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區瑤山遺址。

玉刻紋勺

寬1.84cm~3.52cm,厚0.47cm。

玉質白色。

柄端略呈梯形,橢圓形穿孔,陰線刻神獸紋。

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區瑤山遺址。

玉琮

高4.4cm,射徑7.5cm,孔徑6.4cm。

玉質呈南瓜黃。

矮柱狀,內圓外略方,中孔較大。

四個轉角為中軸線對稱琢刻簡化神人獸圖文,以隱起的兩道凸棱象徵神人的羽冠,淺浮雕加陰刻線示獸面。

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區瑤山遺址。

「琮」是中國古代典籍里時常提到的一種玉禮器,但形制一直不明。

光緒十五年,吳大 在《古玉圖考》中首次圖文並茂地把內圓外方的玉器定名為琮。

良渚文化的玉琮,無一例外地琢刻著神徽圖像,是良渚文化的祭祀重器,還象徵著擁有者的尊貴身份。

在良渚文化由早而晚的發展過程中,玉琮在不斷追求高大而忽略著裝飾的細節。

玉璧

厚0.9cm,直徑23.5cm,孔徑3.5cm。

玉質青灰色,帶大量白色細紋,並夾雜黑、白、黃褐色斑。

扁薄圓形,對鑽圓孔,孔壁留錯位台痕和細旋紋,中厚邊薄,近緣有兩處切割痕跡。

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區仁和鎮採集。

《爾雅•釋器》中載:「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在實際的出土文物中扁平圓孔玉器確有璧、瑗、環的劃分,但孔徑之大小並不像文獻中說的那麼規整。

良渚文化的玉璧直徑大於10厘米,孔徑不及直徑的一半,受沁後不呈「雞骨白」是良渚文化玉器在用材方面的最大特點。

良渚文化的玉璧與神崇拜密切相關。

在由早期向晚期的發展中,表現出求大於精的趨向,暗示其地位日漸重要。

玉鉞

高12.6cm,頂端寬8.2cm,刃寬11.4cm,孔徑1.1cm,厚0.8cm。

玉色斑駁。

頂端平,弧形刃,圓形孔。

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區瑤山遺址。

玉鉞是石鉞的玉禮化。

在良渚文化的發展歷程中,玉鉞走著一條與玉琮相近的道路,即越到晚期尺寸越大、做工越簡。

玉鉞是軍事指揮權的象徵。

那些在柄部上下裝嵌精美端飾的玉鉞,已演變為王者手中的權杖。

玉三叉形器

高4.5cm,寬6.27cm,最厚1.01cm。

玉質南瓜黃,沁蝕。

下端略厚,正面略弧凸,背面平整。

中叉有上下貫穿的對鑽孔。

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區反山遺址。

玉三叉形器因器物上端有並列三叉而得名,中間的一叉有上下貫通的穿孔,是插嵌於某物之上的玉件。

它僅見於高等級男性貴族墓葬,而且恆定地出現在頭部位置,曾是一種昭示身份的重要禮器。

玉梳背

高5.97cm,寬9.15cm,厚0.55cm。

玉質白黃相雜。

平面倒梯形,上端中部切刻寶蓋頭,下端為凸榫,等距離對鑽四個小孔,器身正面雕琢獸面紋,背面光素。

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區反山遺址。

玉梳背曾被稱為冠狀飾,當周家浜遺址中一件鑲嵌著冠狀飾的完整象牙梳出土時,人們才換然大悟,原來這種器物是梳子背。

上古時代的人們就有頭上插梳之俗。

玉梳背主要陪葬在高等級貴族的身旁,這種現象證明它具有尊貴的禮器功能,同時,作為一種飾物,也實實在在裝點著貴族的生活。

玉梳背

高5.8cm,寬7.7cm,厚0.35cm。

玉質綠中微泛黃,表面大部分受沁。

上端中部凸起,下端有用於插嵌的扁榫。

一面略外凸,光素無紋。

另一面微內凹面,陰線刻神人獸面紋和簡化的飛鳥圖案。

獸面下方有一橢圓形鏤孔和一道捲雲紋裝飾帶。

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區瑤山遺址。

玉杖頭飾

高7.1cm,上徑1.5cm,底徑3.1cm。

玉質黃褐色。

圓柱形,下寬上窄,上端有一榫頭,榫頭下部陰刻一周弦紋,外壁底部有弧線切割痕跡。

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匯觀山。

玉鳥

長4.36cm,兩翼寬5.33cm,厚0.93cm。

玉質斑駁。

尖喙短尾,兩翼外張,作振翅奮飛狀。

雙目重圈,雙眼略凸起。

背面鑽一對橫向的隧孔。

這件小玉鳥,並非對鳥的單獨模仿,而是與巫覡溝通天地的助手之一。

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區反山遺址。

玉龜

長3.2cm,寬2.22cm,厚0.55cm。

玉質黃褐色。

頭頸前伸,四爪短小,作爬行狀,背上有縱向脊線。

腹部平整,有一對橫向的隧孔。

這件形體小巧的玉龜,當初卻是幫助巫覡溝通天地的助靈器。

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區反山遺址。

玉錐形器

長9.6cm,最大直徑1.07cm。

玉質白色,光澤感好。

橫截面呈圓形,一端錐尖,另一端有短榫,榫上鑽孔,器表光素。

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區反山遺址。

錐形器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很特殊的一類,在某種程度上它與玉管、玉珠一樣是最普及化的一類,但他的使用仍有很明顯的等級烙印,體現著地位與身份的差異。

成組集束狀錐形器和琢紋錐形器大多伴隨葬在少數長眠的貴族身旁,也有的時候,錐形器零零散散地環繞在他們周圍。

玉錐形器

長12cm,厚1cm。

玉質牙黃。

方柱體,一端錐尖,另一端圓鈍,呈圓柄狀,對鑽一小圓孔。

方柱體下半段琢刻簡化的神人獸面紋。

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區瑤山遺址。

玉管串(一組22件)

玉管為圓柱形,雙向對鑽孔。

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區瑤山遺址。

玉帶鉤

長5cm,寬2.75cm,厚2.2cm。

玉質南瓜黃。

略呈長方體,表面略有凹弧,底面平直。

一端鑽圓孔,另一端琢成彎鉤,圓孔及彎鉤內均打磨光亮。

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區瑤山遺址。

玉牌飾

寬7cm,高3.9cm,厚0.42cm。

器形平面如倒置三角形,底角圓鈍呈弧形,器體扁薄。

全器以透雕和陰線刻技法琢出神獸圖紋。

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區瑤山遺址。

玉鐲

直徑9.9cm,高2.4cm,厚1.8cm。

玉呈灰白色,矮圓筒形,鐲身略寬,一側稍窄,外壁稍內凹,內壁略弧凸,器表平素光潔。

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南山。

玉玦

直徑5cm,孔徑2.2cm,厚0.7cm。

玉質牙白色。

環而有缺,中間有一對鑽圓孔,孔內有一圈台痕,缺口相對的一邊鑽一小穿孔。

玉墜

長3.2cm,直徑0.95cm。

略呈圓柱體。

一端有凸榫,對鑽成小孔,另一端圓尖,器表淺浮雕加陰線雕琢出紋飾。

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區瑤山遺址。

【本文由博古齋整理,小編微信1592758119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國寶重器——良渚文化之「玉琮王」

名稱:玉琮王;用途:玉制禮器;質地:玉;時代:新石器時代;地點:浙江省餘杭縣;現存: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級別:國家一級文物;國務院規定的六十四件禁止出國文物之一。1986年浙江省餘杭縣反山12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