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重器——良渚文化之「玉琮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名稱:玉琮王;

用途:玉制禮器;

質地:玉;

時代:新石器時代;

地點:浙江省餘杭縣;

現存:浙江省考古研究所;

級別:國家一級文物;

國務院規定的六十四件禁止出國文物之一。

1986年浙江省餘杭縣反山12號墓出土,出土時,平正地放置在反山第十二號墓墓主關骨的左下方,是一件神聖崇高的玉制禮器,為禮器或財富象徵。

這件玉琮的製作,技術高超,可稱神工鬼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寶。

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琮之首,故稱「玉琮王」。

現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良渚出土玉琮王是新石器時代一件神聖崇高的玉制禮器,高8.8厘米射徑17.1---17.6厘米孔徑4.9厘米。

黃白色,有規則紫紅色瑕斑。

器形呈扁矮的方柱體,內圓外方,上下端為圓面的射,中有對鑽圓孔,俯視如玉璧形。

琮體四面中間由約5厘米寬的直槽一分為二,由橫槽分為四節。

這件玉琮重約6500克,形體寬闊碩大,紋飾獨特繁縟,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稱「琮王」。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註:「琮,瑞玉,大八寸形似車車工兩字合成一字。

這是對琮的最早定名。

根據《周禮》記載,「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

琮是一種用來祭祀地神的禮器。

看良渚文化的玉琮,它的形狀內圓外方,中間為圓孔。

專家們推測,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天圓地方」宇宙觀的體現,方象徵著地,圓象徵著天,琮具有方圓,正是象徵天地的貫穿。

在當時,每當豐收或祭日時,就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良渚先民就用它來與天地神靈溝通。

因此,玉琮是良渚人所用的宗教法器。

1986年浙江省餘杭縣反山12號墓出土,出土時,平正地放置在反山第十二號墓墓主關骨的左下方,是一件神聖崇高的玉制禮器。

這件玉琮的製作,技術高超,可稱神工鬼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寶。

現藏於浙江省考古研究所。

玉琮王的主要特徵

中國的玉器歷史綿亘七千年,新石器時代晚期,琢玉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這其中以太湖流域、遼河流域出土的玉器最為矚目。

1986年餘杭反山良渚M12出土的這件玉琮,高8.8、寬17.1-17.6厘米,紋飾繁縟,體形碩大,重達6500克,號稱「琮王」,白玉質,有淺黃色斑,器高一節。

邊棱處隱起人面像,眼圓,有重圈,嘴闊。

用弧線勾畫出圓胖臉型的兩頰輪廓。

頭上以陰線刻變形的冠狀裝飾。

知此寫實的人物畫像,在良渚玉器中是比較少見的,良渚玉器的琢治是依重竹片、竹筐、皮革、石英顆粒、鯊魚牙等非金屬工具完成的。

因此,在鋸切時往往在器表留下弧線琢痕;鑽孔採用圓管對鑽技術,孔徑外大內小,並留有旋紋;孔內常常留有台痕,獸面紋上的重圈眼是田八九條直線環接而成,外圈則是由小圓管琢磨而成的。

該琮王由軟玉製成,呈黃白色帶紫紅色瑕斑,上面琢刻有精細獨特的紋飾,對稱工整,匠心獨具。

玉琮四面豎槽內上下布列神人獸面圖案,尚屬首次發現,該圖案細如毫髮,肉眼極難辨識,被確認為良渚人的「神徽」;而橫槽下方則雕有獸面紋,兩側又各線刻一形體誇張的「神鳥」圖案。

這種神人、獸面和鳥紋的組合紋飾,在同類玉琮中具有代表性。

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深沉嚴謹,對稱均衡,以淺浮雕裝飾手法見長,尤其線刻技藝,後世幾乎望尖莫及。

這件琮王從同期出土的器物判斷,時間應是良渚文化中期,迄今約五千年。

《周禮》有「黃琮禮地」、「璧琮以殮屍」的記載,由此推斷玉琮在當時應該是一種禮器,或許就是祭禮巫師溝通天地的重要法器。

該琮王出土時,平整地置於墓主頭骨左上側,可見它對於墓主的重要性。

玉琮的文化內涵

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

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

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的石峽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很多。

新石器時代發現較多的良渚玉瓊,玉材為產於江浙一帶的透閃石質玉石,質地不純,以青色居多,部分黃色,土浸後呈霧狀乳白色。

除少數作圓筒狀外,多製成規整的內圓外方形。

琮體切割規整,中孔為管鑽對穿而成,中接處常留有兩層。

玉琮的形體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

琮身均飾有獸面紋,紋飾以四角線為中心,分成四組,隨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紋飾分數組飾於琮上。

部分玉琮在主體獸面紋外,用細陰紋刻細"神人"圖形和雲雷紋,陰線用利石刻劃而成,線條堅挺。

浙江杭州反山遺址出土的神獸紋玉琮為現今所見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稱為琮王。

商周時期玉琮數量不多,從出土的實物看,這一時期琮的形體普遍較矮小,多光素無紋。

玉琮切割規整,中孔較大,琮體較新石器時略薄。

殷墟婦好墓曾出土了兩件有紋飾的玉琮,一件上下各飾一組弦紋,四角有凸棱,側面飾豎道弦紋,該造型很少見。

春秋戰國時期玉琮的造型與西周相近,形體較小,戰國部分玉琮刻有細緻的獸面紋,勾雲紋等紋飾。

漢代玉琮已不再製造。

宋以後出現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飾當時流行的紋飾。

明末至清代的偽古玉,以仿商周素麵矮體玉琮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

清代乾隆時期仿古玉琮尤甚。

因加工工具,習慣的不同,偽品多數顯得圓滑有餘而古意不足,熟舊的程度更難做得逼真。

根據《周禮》和《說文解字》的記載,琮是一種玉制禮器,用來祭祀地神。

良渚文化玉琮之內圓外方、中有圓孔的形制,可能是先民「天圓地方」宇宙觀的體現。

本文內容由古建中國整理,古建中國--建築文化一站式服務平台,專注於建築產業鏈,以古建築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建築行業綜合運營服務商。

以對古建築「傳承、應用、創新」為宗旨,以引領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為導向。

聯合建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與諮詢、設計、施工、地產商、材料商等企業達成戰略聯盟,形成配套國家一帶一路、新區建設、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的建設服務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良渚文化玉器精品欣賞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4300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學文化,主要分布於浙江北部、上海西部和江蘇南部等太湖周邊地區,其繁榮程度處於中國大陸同時期史前文化的巔峰。良渚文化玉器以最具原...

想為葫蘆做配飾,那就聊一聊漢代玉琮

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至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的石峽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