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琮權利的遊戲,看似相同卻不同,你能看懂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玉琮,大家都不陌生在玉禮器的歷史中有著重要的角色,良渚古玉是出土於浙江餘杭良渚遺址群的以『玉琮王』為代表的古玉器。

在它們端莊精美的外表下,蘊藏著中華禮制的深層涵義,甚至可以說,良渚是中國玉禮制的重要源頭。

先民的信仰是什麼?讓他們敬畏的神又是什麼模樣?請隨我們一起來細細端詳這些玉琮,一起破解中國禮制文化的原始碼。

我們發現玉琮與權力之間有著神秘的聯繫,出現有玉琮的墓,其主人身份一定特殊。

玩轉和田玉帶大家認識四種玉琮,看似相同,紋飾卻大同,讓我們一起解密。

反山「玉琮王」

圖為反山遺址中出土的琮,重見天日之前,它在墓主人的左肩上方蟄伏了4000多年。

它重約6500克,不僅體重驚人,而且紋飾繁縟華麗,相貌非常搶眼,所以得名「玉琮王」。

餘杭反山第12號墓地出土的被譽為「琮王」的大琮 良渚玉琮呈內圓外方而中帶圓孔的方柱體,以造型奇特、寓意深奧而著稱,是良渚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最為精緻的一個種類。

琮體常等距分為節,每節四角雕刻有或繁或簡的由獸和神人組成的神人面像。

琮可能是與圖騰崇拜有關的某種物體的轉化物,是寓宗教、祭祀於一體貫通天地的法器。

又因擁有琮的墓主均屬顯貴,故玉琮也就成為死者生前權力、地位和財富的象徵。

良渚文化消亡後,玉琮不僅為殷商所繼承,而且琮上雕刻的神徽也成為商周青銅禮器裝飾的母題——莊嚴、神秘的饕餮紋。

從考古文化角度看,良渚玉琮上的神徽圖案與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之間目前還缺少演變的直接證據,故尚不能說兩者之間有必然的聯繫。

良渚「琮王」上的神徽圖案 在所有的良渚玉琮上幾乎都雕刻有這種神人獸面紋,只是繁簡不一而已,專家多認為它是良渚人的「神徽」或族徽。

其頭戴羽冠、懷抱獸面,細部以細線回紋填充。

這種「神徽」除未見於玉璧外,在其他的器種上幾乎都有發現,但以玉琮和玉鉞上的圖案最為精緻。

這或可說明良渚社會已有相當統一的政體,因為宗教信仰的統一實際是人間社會統一的反映。

楊家埠玉琮

上個世紀60年代在太湖南岸湖州楊家埠一帶非正式發掘出土的玉器。

除這兩件之外,還有一件玉圭曾借至故宮博物院展出有學者認為應是黃河中下游的史前玉器。

該玉琮器壁較薄,器表面紋的排列順序不同於典型良渚玉琮按照

「神臉-獸面-神臉-獸面」的順序裝飾器表,一反常態地排列成:

「獸面-神臉-神臉-獸面」的順序,不合良渚文化的常制,

這是良渚文化晚期的異變。

除了面紋排列順序有異良渚常態外,更注意其眼瞼的細部也非典型良渚。

晉侯墓玉琮

山西曲沃、翼城一帶的天馬—曲村第八號晉侯墓墓主大腿根部出土一件玉琮,1994年簡報中發表黑白圖,並在簡報的附註中認為可能用作生殖器套。

學者先後發表其一面的彩圖,還附有該面的拓片,從拓片可知,在玉琮大眼眼瞼上以陰線刻方轉的卷渦紋,使他們認為:玉琮為良渚時期,紋飾因年代久遠撫摸之故而漸消失,局部紋飾補琢可能是在商末至西周時期。

因考慮在眼瞼、鼻樑、短橫棱上所刻陰線線條僵硬,間距也較寬,而懷疑此玉琮可能是良渚遺民遷徙至黃河流域數代之後的子孫憑著記憶雕琢的玉琮。

流傳千年後,在西周時雖無人了解所刻神祖面紋的意義,但西周貴族仍相信墓葬中多用玉器,可以協助墓主的靈魂進入不朽的靈界,因此將這件玉琮當作喪葬玉使用。

廬山峁玉琮

1965,1967年在陝西延安廬山峁的山坡上先後出土一些玉器,它是青綠色玉, 局部有灰黑色塊斑。

四個邊壁較平直, 轉角的輪廓較硬朗而明顯, 射口也較高, 由這些現象來看, 這應是龍山時期陝甘一帶的玉琮。

但是在它的器表, 以四個轉角為中心, 向兩邊各形成長方形的裝飾框帶,每一個大裝飾框帶里, 又分上下兩個較窄的框帶, 全器上共有四個大框帶,也就是八個窄框帶。

最值得重視的是, 每個窄框帶上, 用細細的凸弦紋琢出特殊的大眼面紋。

大眼的輪廓呈內方外尖且外端略彎垂狀, 中央的圓圈小而不太圓,是用砣具慢慢琢出而不是用管鑽鑽成的。

兩個大眼之間兩凸弦紋琢出折角,應是象徵鼻樑,下方還有以凸弦紋勾勒出的長方形,或是表現嘴巴吧!

全器共有八個窄裝飾框,也就共有八個面紋,且兩兩成組,形成四組。

但有趣的是,每一組(上下兩個面紋) 的方向,正與其左右相鄰的它組相反。

換一句話說, 如果我們將這件玉琮用手拿著轉一圈, 看到它上面雕的面紋是交替地上下顛倒出現。

廬山峁琮是結合了良渚、中原龍山、齊家、山東龍山等不同的地域性文化的綜合作品。

它的玉質、造型屬中原龍山或齊家文化, 花紋結構像良渚文化, 但又不完全一樣。

看似相同的玉琮,你從中看出不同了嗎?

歷經一、二十年的歲月,通過多次的檢視,綜合最新的考古成果再深入研究,對於一些承載了文化變遷時期複雜因素的玉器,還是無法得到完全肯定的答案。

目前,學者的認知是:

一、楊家埠一號琮可能是良渚文化面臨衰亡時期,也可說是良渚末期的作品。

二、基於出土地點的確定,楊家埠二號琮可能是錢山漾文化初期的玉器。

三、晉侯墓玉琮整體造形比例尚稱合乎典型良渚玉琮,但大眼之間的「倒V形飾帶」比楊家埠一號琮還要退化,完全沒有浮雕的薄片,直接在器表刻畫出「倒V形」。

此外,細部紋飾出現「陰刻方轉回紋」與「弧凹橫棱」,二者既不屬良渚風格,也非商周玉雕風格。

那麼它究竟是良渚文化衰亡後,錢山漾?廣富林?山東龍山?肖家屋脊?那個文化對良渚玉琮的仿作?或改制呢?確實有待日後新的考古資料才能繼續探索。

四、廬山峁玉琮應非華西先民的作品,經比較分析後,較可能是山東龍山文化的遺物。

公元前二千年前後,華夏大地既有生態的遽變,又有頻繁的征戰、遷徙;對玉琮的研究應多解讀歷史資料併到博物館參觀實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良渚文化玉器精品欣賞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4300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學文化,主要分布於浙江北部、上海西部和江蘇南部等太湖周邊地區,其繁榮程度處於中國大陸同時期史前文化的巔峰。良渚文化玉器以最具原...

國寶重器——良渚文化之「玉琮王」

名稱:玉琮王;用途:玉制禮器;質地:玉;時代:新石器時代;地點:浙江省餘杭縣;現存: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級別:國家一級文物;國務院規定的六十四件禁止出國文物之一。1986年浙江省餘杭縣反山12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