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應該知道的一則「盜墓筆記」,子彈庫帛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42年9月,四個盜墓者在湖南長沙城東南角一處叫子彈庫的地方,打開了一座戰國時期的楚墓,從中發現了一片薄如蟬翼、上面寫有文字畫有圖案的絲織物。

由於在子彈庫出土,因而這片絲帛便稱子彈庫帛書,也稱楚帛書。

子彈庫帛書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也是迄今發現的唯一的戰國帛書。

帛書上下高38.5厘米,左右寬46.2厘米,中心是書寫方向互相顛倒的兩段文字,四周是作旋轉狀排列的12段邊文,四方交角用青、赤、白、黑四木相隔,每段各附有一種神怪圖形。

全篇共有900多字,圖文並茂,是真正意義上的「圖書」,因為在紙成為主要的書寫載體之前,我們的祖先主要是「書之竹帛」,只有寫在竹簡絲帛上的才能叫書,所以子彈庫帛書也是中國最早的典籍意義上的古書。

據考證,帛書所寫的內容主要是強調「敬天順時」,並講述了有著伏羲、女媧人物的神話故事,而這樣的神話故事當然是我們中國自己的創世神話,具有世界意義。

可如此重大的文物,竟被盜墓者當作廢品送給了一個古董商,而文物收藏家、研究家蔡季襄得知消息後當即斥資買了下來。

當時,日本侵略軍已經打到長沙,在逃難過程中,他始終帶著一隻鐵桶,而裡面裝的正是子彈庫帛書。

一天,日本兵追趕了過來,要非禮他的妻子和女兒,結果,他的妻子和大女兒不堪凌辱跳水自盡。

悲痛中的蔡季襄逃到湘西後,懷著一腔悲憤寫下了《晚周繒書考證》,以紀念自己的妻女。

1944年,該書出版,第一次向世人披露了子彈庫帛書的資料與他的研究。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當時在華的美國漢學家幾乎都成了情報人員,其中有一個人,名叫柯強,他曾在長沙最有名的由耶魯大學開辦的中學雅禮中學當過教師,此人被一個情報機關(今天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前身)從上海派回長沙。

柯強一面做著情報工作,一面從事文物搜集,他對楚國的文物特別感興趣,因為對美國古董市場來說,楚文物是非常新鮮的,他正是在那時候開始覬覦子彈庫帛書。

抗戰勝利後,蔡季襄和柯強不約而同地來到了上海。

蔡季襄到達上海後,下榻於吳宮大酒店,想用紅外線攝影的方式將子彈庫帛書拍成照片。

住在戤司康公寓(今淮海中路1202-1218號)的柯強聞訊而來,說自己有照相機,他借回住所拍照。

蔡季襄不明就裡,就將帛書借給了他。

不料,過了幾天,柯強說由於照相機少了一個零件,已經讓人把帛書帶去台灣拍攝。

蔡季襄非常不放心,一直催要歸還,但柯強那裡已杳無音訊。

後來,一個美國空軍情報人員找到蔡季襄,給了他1000美元,詐說是作為押金。

其實,他在1946年7月受柯強委託,將帛書偷偷地從上海帶去了美國。

子彈庫帛書在美國一再輾轉,甚至有人拿到後想私自藏匿,最後,賽克勒將它買了下來。

賽克勒是位對中國深懷友誼的美國著名醫藥學家、慈善事業家和藝術品收藏家,上世紀三十年代,他曾募捐支持白求恩大夫在中國救治抗日將士的工作,1986年,他在北京大學捐建的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破土奠基,他曾說在博物館落成之際,要給大家一個驚喜,將子彈庫帛書送還中國。

可是,等到博物館1993年5月落成的時候,賽克勒已經去世六年了。

事實上,之前還有一次機會的,上世紀七十年代,賽克勒本來要去見郭沫若,商談中美聯合創辦醫學雜誌,他準備在見郭沫若時,當面將帛書歸還,可郭沫若正值生病,本來約好視病情再定見面時間,但郭沫若卻在1978年6月病逝了。

子彈庫帛書被盜之後,中國學者前赴後繼,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前有蔡季襄、李學勤、陳夢家、商承祚、嚴一萍、金祥恆、饒宗頤、曾憲通,現在則有李零,他新近出版的《子彈庫帛書》被認為是最為完整的集大成的有關子彈庫帛書發掘、流轉與研究的專著。

正是這些學者打下的堅實的研究基礎,讓我們看到了被盜併流失海外的子彈庫帛書終有一天回歸祖國的希望。

(簡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新盜墓筆記--子彈庫楚墓

在中國盜墓史上,素有南北派之別。北派以洹洛幫最為煊赫,名震天下的盜墓利器「洛陽鏟」據說就是洹洛幫發明的;南派則以長沙幫為主,盜墓小說中常提到的「土夫子」,最初指的就是長沙地區以販賣黃泥為生的農民。

戰國時代的國寶,是如何被騙到紐約博物館的

《楚帛書》為戰國中期物品,是中國至今出土的最早的古代帛書,也是最為完整的長篇。《楚帛書》又稱《楚繒書》,寫在一幅近於正方形的絲織物上,整幅為三部分文字組成:中間寫有兩段字,書寫方向互相顛倒,一...

《誰在收藏中國》:國寶是怎樣流失到海外的

【財新網】(記者 劉爽爽)法國作家雨果曾在《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寫: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