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盜墓高手的傳奇人生:改邪歸正,發掘保護了兩世界矚目的國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紙張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把文字記錄在甲骨、青銅器、竹木簡牘以及絲帛之上,使得文明得以記載、傳播和傳承。
不過,甲骨文和銅器銘文只相當於文書記錄,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書籍。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的書史是從簡帛古書開始的。
可惜的是,絲帛易朽,難於保存,對近代人而已,古代帛書只活在傳說里。
話說,長沙人管挖掘和搬運泥土為生的農民叫「土夫子」。
但到了民國時期,江湖上盜墓賊猖獗,人們漸漸把「土夫子」這一雅稱移接到盜墓賊的身上。
考古學家商承祚在《長沙發掘小記》中寫,「解放前,長沙盜墓甚熾」,長沙古墓葬「經土夫子盜掘,破壞無法統計」。
民國盜墓猖獗的原因,學者倪方六在《民國盜墓史》一書中分析說,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
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熊傳薪說,湖南的楚墓和漢墓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長沙是楚國時期的「東南之會」,而作為西漢時期的諸侯國,長沙國曆時兩百餘年,王公大臣的墓陵一直為後世盜墓賊所惦記。
熊傳薪坦承,自己在近50年的考古工作中,親自參與發掘的古墓就有兩千多座,只是「大部分古墓都被盜過,可以說是十墓九空。
」
民國時期的盜墓,以長江為界,分南北兩派。
北派有遼瀋幫、洹洛幫、關中幫等,常用工具為「洛陽鏟」;南派包括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常用工具是短柄狙。
相對而言,南派盜墓的奇招巧術更勝一籌。
而南派中又以長沙土夫子的盜藝最為精湛,讓人嘆為觀止。
熊傳薪讚嘆說:「這些人對墓邊泥土的辨別很有能力,可以根據顏色判斷墓葬的年代。
」
長沙土夫子名聲最響的是任全生。
任全生身高體健,手臂長,猿伏蛇行,如履平地,而且看墓穴眼力忒准。
任全生自稱看墓有「望、問、聞、切」四字要訣。
「望」即看風水,諳熟風水先生那一套,所判斷的風水寶地既與風水先生一致,則一挖一個準。
「問」即是嘴勤,到處詢問各地出過的歷史名人,斷定四古墓的價值。
「聞」最見功夫,通過取墓葬區的泥土放在鼻下嗅,根據氣味辨別墓葬大體年代。
「切」是指定位打洞方向,以最短距離進入棺槨,以及如何取出墓內文物。
考古學者吳銘生稱,他本人親眼見識過土夫子根據地表樣土判斷是否存在古墓,並從填土的特殊識別古墓的深淺及時代,「這種預測令人難以置信,他們被尊稱為土專家。
」
任全生在盜墓生涯中所做最轟動考古界的一件事,是在長沙東南郊子彈庫的一座古墓上,當頭鑿穿了8米多深的封土和木棺槨層,從容竊走了價值連城的楚帛書。
子彈庫,位於長沙識字嶺與左家公山之間,建於民國初期,由數十棟磚築平房組成的倉庫,用於保存軍火。
楚帛書又稱楚繒書,內容共分三部分分,即天象、災變、四時運轉和月令禁忌,其內容豐富龐雜,不僅載錄了楚地流傳的神話傳說和風俗,而且還包含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方面的思想。
在文字四周繪有12個怪異神像,帛書四角有用青紅白黑四色描繪的樹木。
任全生回憶,盜帛書事件發生在1942年9月的某天。
那時的長沙,經歷過兩次日軍進攻和劫掠,市井蕭條,民不聊生。
行動那天晚上,他帶著同行李光遠、蘇春興、胡德興三人潛至古墓,用十五米長的探針鑿穿了封土和木棺槨層。
木棺槨層被鑿穿的那一刻,刺鼻的硫磺味氣體噴泄而出,久久不散。
為了讓硫磺味儘快消失,胡德興用火點燃,火焰呼的一下,高達數丈,照亮了半個夜空。
當硫磺終於燃燒盡,幾個人手腳麻利地從墓中扒拉出了許多物件,有常見的銅陶漆木器,還有一些絹質類紡織品,上面有些模糊的文字。
任全生雖然是盜墓高手,但對文物的價值卻是一知半解、懵懵懂懂。
在他的眼中,只有銅器、木器值點錢,他把這些物品一古腦賣給外號叫「唐裁縫」的古董商時,「價格便宜,那些爛絲織品沒算錢,相當於送給他。
」
任全生萬萬沒想到,那幅被他稱為「爛絲織品」的絹帛,就是楚國帛書,是至今我國最早的、唯一的完整帛書,其考古文化價值難以估量。
任全生所說的「唐裁縫」是東站路唐茂盛古玩店老闆唐鑒泉,此人並非文物收藏者,而是一個文物炒作者。
兩年之後,即1944年,唐鑒泉即將楚國帛書以三千元法幣的價格轉賣給了文物收藏家蔡季襄。
蔡季襄收藏文物,也致力於研究文物,帛書落到他手中,也算得上是物得其所,有了個好歸屬。
1944年冬,蔡季襄撰《晚周繒書考證》一書石印出版,首次公布了楚帛書資料。
也因為《晚周繒書考證》一書的面世,一個受耶魯學會派遣長沙雅禮中學任教的美國人考克斯(John Hadley Cox中國名柯強)對寶物起了覬覦之心。
此人輾轉找到蔡季襄,連蒙帶騙,把帛書騙走,帶到回美國,幾度易手,後歸亞瑟•M•薩克勒(Arenur M Sackler)所得,現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再無歸期。
新中國成立後,盜墓行為不為法律所容,長沙土夫子逐漸退出江湖。
為了做到人盡所用、物盡所用,國家對於一些土夫子採取了寬大和利用的政策,將之吸收到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做臨時工。
1953年省文物工作隊成立後,部分人轉為正式工人,成為負責發掘的考古工人。
這種背景下,盜墓高手任全生搖身蛻變成文物工作隊里資歷最老的「土專家」。
對於1942年盜墓導致楚國帛書流失,任全生一直心有愧疚、耿耿於懷。
1972年發掘馬王堆1號墓(辛追墓),任全生參予其中,發揮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當年主持發掘的熊傳薪深情回憶:1號墓的女屍在棺內難以取出時,是任全生出的主意,用五夾板斜插進去,將內棺側起,然後謹慎地將女屍移出,千年不腐女屍得以完整出土,成為考古奇蹟。
為此,任全生、李光遠等五六位土夫子得到了國家文物局和地方領導的表揚,他們還收到省軍區負責人送來的獎勵:每人一瓶好酒,一條好煙。
其實,在馬王堆漢墓發掘過程中,任全生的心情是很複雜的。
考古學者吳銘生當時與任全生共事,任全生向他透露,解放前,他曾和一名姓謝的土夫子聯手到1號墓盜掘,「我倆一直挖到天亮都沒看到棺木,以為是古人設下的疑冢,就放棄了。
」
任全生還和吳銘生提到:「民國三十一年(1942),我在子彈庫挖那座戰國木槨墓,得了一些漆木器和兵器,還有那件『繒書』,便宜賣給蔡季襄。
這座墓裡面還有東西,要是再清理一下,說不定還會有些好文物。
」
1973年,在任全生的建議下,省博物館安排考古工作人員由任全生帶領,在子彈庫新建的高樓建築邊找到古墓,再次獲得一件國寶——「人物御龍帛畫」。
原來,子彈庫古墓是一座戰國楚墓,墓主為一四十歲左右的大夫級官員。
當年任全生等人打的盜洞,落在放置隨葬物的「頭箱」部位,他們鑿開槨板從裡面盜取了文物。
此次再清理葬具,在盜洞附近的下方木槨蓋下面的隔板(俗稱內板)上,意外地發現一件絲織品,經過細緻地整理,無價珍寶「人物御龍帛畫」由此現世。
「人物御龍帛畫」的畫面是一男子側身而立,危冠長袍,手擁長劍,立於龍舟之上。
龍尾企立一鶴,水中有鯉魚一尾,畫之上端有華蓋。
「人物御龍帛畫」的出土成為我國繪畫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出土,也使任全生得以將功補過。
兩年之後,即1975年,患上了重病的任全生了無遺憾地離開了人世。
中國第一位參加考古工作的盜墓賊!專家:想挖馬王堆必須有他
盜墓屬於外八行,因為這一行做的都是刨墳掘墓的勾當,所以一直為人所不齒。不經過墓主人的同意而竊取財物,視為偷盜,所以我們形象的把盜墓的人稱為盜墓賊!
民國第一」摸金校尉「曾盜取國寶流入美國,後加入考古隊立大功!
中國的考古是建國後才成建制規模,在民國及更早的時候。官方帶頭盜墓的事情屢見不鮮。民間也衍生出來各種盜墓門派,有發丘派、卸嶺派、搬山派等等。這些純粹為了個人利益而使國寶流失的案例數不勝數。但也有一...
獎勵盜墓賊(民間故事)
民國時期,長沙盛行盜墓,任全生是名聲最響的盜墓賊。任全生對古墓葬的判斷有著豐富的經驗,他卷支紙旱菸一邊吐著煙霧一邊不緊不慢地觀察四周,就會望出「目標」,隨手捧起一泥土就能判斷古墓年代,然後藉助他...
民間盜墓第一人,技術太牛國家讓他從良,專家:想挖馬王堆
盜墓賊又叫土夫子,在古時候甚至被人當作一種職業,歷朝歷代都有。他們主要靠偷挖古墓,倒賣其中的陪葬品為生。中國的傳統思想,下葬一定要有陪葬品。窮人家可能就是生前使用的簡單的首飾和生活用品,而富貴人...
他本是盜墓界一哥,加入湖南考古隊後,立馬挖出28本失傳古籍
說到盜墓,大家想到的可能是《盜墓筆記》以及墓中奇奇怪怪的東西;實際中古墓並沒有那麼神奇,也沒有如此詭異的事情;但盜墓者卻是真實存在的。我國近代危害最大的盜墓者是被譽為「關外第一高手」以及「盜墓祖...
新盜墓筆記--子彈庫楚墓
在中國盜墓史上,素有南北派之別。北派以洹洛幫最為煊赫,名震天下的盜墓利器「洛陽鏟」據說就是洹洛幫發明的;南派則以長沙幫為主,盜墓小說中常提到的「土夫子」,最初指的就是長沙地區以販賣黃泥為生的農民。
此人是民國第一盜墓賊,解放後被「收編」,發掘出中國第一國寶
在盜墓小說、電影還沒火起來的時候,盜墓這一行當是極為被人不恥和厭惡的,畢竟誰也不想自己祖先的墓葬被人翻個底朝天,所以說古代盜墓賊活的那叫一個憋屈,基本上可以等同於過街老鼠,那是人人喊打。但是今天...
「子彈庫帛書」真的是本「書」嗎?
1942年9月,當時的湖南長沙東南郊有一處名為子彈庫的地方,任全生、胡德興、李光遠、漆孝忠四人合夥挖掘了一座戰國古墓。四人皆是「土夫子」,也就是所謂的盜墓賊(長沙人管挖掘和搬運泥土為生的農民叫「...
此人是民國盜墓高手,金盆洗手入考古隊,挖出28本國寶古籍
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在人生這條道路上難免會有人犯錯,但只要最後改過來就能夠改變整個人生軌跡。這一點在考古專家任全生身上體現地尤為明顯。上個世紀,他和其他專家一起開發了馬王堆。
1973年,湖南發現失傳古籍,考古家束手無策,盜墓者一招解決
馬王堆漢墓是中國考古史上挖掘最大型的古墓之一,出土的文物更是舉世聞名,特別是墓主人辛追更是難得一見的千年濕屍。但其實,世人看到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珍貴文物都是考古家非常艱辛的從古墓中挖掘出土的。...
他們出身貧賤,靠賣黃泥為生,建國後成為公務員,為國家做出貢獻
中國數千年的墓葬史,就是一部盜墓史。除了無以計數的民間盜墓賊,許多梟雄乃至帝王都有盜墓經歷。比如曹操盜墓,把漢朝一位梁孝王劉武和他的王后李王后的墓給盜了。今天小編的要說點什麼呢,難道和盜墓有關嗎...
《盜墓筆記》的活物古墓里真有嗎?
真實的古墓之中究竟會有哪些「活物」?「屍蛾」或者「屍蹩」是否真的存在?考古工作者對屍體難道真的一點都不怕?雖然網劇《盜墓筆記》給原著粉們兜頭潑了一盆涼水,但不得不說,很多人由此勾起了對地下古墓的...
這種普通的泥土使馬王堆女屍千年不腐,不得不佩服中國古人的智慧
1972年,全世界的目光集中到了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這個地方,1971年,為了響應當時中央的戰備動員,馬王堆附近附近的工作人員在勘探的過程中,經常在晚上能夠藍色的鬼火,當時的湖南博物館工作人員侯梁...
盜墓賊有一絕招,成功「請」出中國第一國寶,搖身變為考古專家
從古至今,盜墓賊一直都是一個見不得光的存在。因為不管是在現在還是在古代,我國百姓都堅定得認為人死後要入土為安,如果貿然去打擾人家陵寢的安寧,是一件十分缺德事情,一般都會有報應。
新中國一些盜墓賊棄暗投明,竟為考古歷史做出了很大貢獻!
在考古行業剛剛才形成規模的時候,盜墓這個古老的職業已經綿延了幾千年之久。新中國成立沒多久,一些盜墓者依然猖獗。但是政府採取了寬大措施,不但沒有懲罰他們,反而會給一些「金盆洗手」的盜墓賊安排工作,...
曾經盜墓派牛人,卻是後來正式考古隊員,民國出生的他華麗轉身
民國時期,由於中國仍然處於三座大山的壓迫之下,國民黨的殘暴統治,許多百姓仍然流離失所,社會極其的混亂不堪,到處上演著你死我活的鬥爭,而盜墓無疑成為了一件謀生的手段,這種事有個好處,就是你不用擔心...
民間盜墓第一人,就連專家也佩服他,專家:要挖掘馬王堆得有他
自古就有盜墓賊這一說法,盜墓賊又被成為是土夫子。在古代的時候盜墓還是一種職業,各個朝代都有。中國的傳統之中,不管是富有還是貧窮,下葬都需要有陪葬品。貧困一點的家庭,可能下葬的就是死者生前使用的一...
盜墓驚魂撲朔迷離 棺內屍體為何不翼而飛?
晉江呂厝村的村民打算在一片荒地上建公廁,沒想到一鋤頭下去,卻挖出了一座完整的唐初古墓,裡面有大量隨葬品。盤口壺、五盅盤、硯台、古錢幣等隨葬品雖然被泥土掩蓋了紋飾,但仍散發著獨特的魅力。經過緊張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