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知道,是誰最先發現了海龍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400多年前,一場震驚全國的戰爭在這裡展開,數十萬軍隊在崇山峻岭中廝殺。

數百年光陰倏忽而過,當年的金戈鐵馬、硝煙四起,早已歸於平寂。

如今的海龍屯山野空明靜寂,斑駁的城牆上,藤蔓青青。

作為「新晉」世界文化遺產,這座宏偉壯大的、傳奇色彩濃郁的、歷經數百年風雲洗禮的神秘遺址正被揭開神秘的面紗。

然而,關於海龍屯的意義和價值從未消解,歷久彌新,關於海龍屯的保護也從未停止,任重道遠。

重現天日在遺址地方圓三十里內,只要提到海龍屯,當地人都能為你娓娓講述許多生動的奇聞軼事。

這些關乎歷史心性的本土敘事,有些是故老之言,有些是親身經歷,有些則是新的創造,它們令這座奇異的山峰更具魅力。

然而這些歷經一代代人傳下來的神奇故事,對於世人來說,就像謎一樣的存在。

如何解開這道謎題,又是怎樣開啟這段探秘之旅?只有在歷史留存的蛛絲馬跡中去不斷深入挖掘、不斷研究解密。

《明史》中曾10餘次提到這一著名城堡。

而最遲從清代開始,就有許多學者對其展開研究。

西南大儒鄭珍曾在道光年間的7年內四游海龍屯,並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記錄。

他結合現場考察與文獻的考證,頗有些現代考古學的意味。

「真正發現海龍屯還得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

當時貴州省要求編寫文物志、文物資料,推薦重要的文化遺址、遺蹟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那時候遵義還沒有文保機構,海龍屯由遵義縣文化館來代管。

我作為貴州省首批文物工作員,任務就是對全縣的文物進行現場摸底、考查。

」提起第一次接觸海龍屯時的情景,遵義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葛鎮亞說道。

那是一個冬天,大雪紛飛、霧籠山野。

面對一片白茫茫的山頭,葛鎮亞心裡也是一片茫然。

「有沒有這個遺址,這個遺址還在不在都不清楚,帶著這個疑問就上山了。

」沒有路,也沒人帶路,全憑自己去摸索。

葛鎮亞穿著厚厚的靴子,踩著河溝、過獨木橋、翻山越嶺,隻身一人來到了傳說中的海龍屯遺址地。

沿途中,不時遇到當地的農民,也只是給他講講自己知道的傳說故事,至於那座真正的城在哪,大家都沒有概念。

「荒山野嶺、久無人至,又是雪皚皚的一片,那些城門、關口都被樹木、藤蔓、草叢給遮蔽了,什麼都看不見,更無從入手。

」第一次上山,葛鎮亞只是在山上轉了一轉,並沒有任何收穫。

唯一令他肯定的是,這裡的確是他要找的海龍屯遺址地。

回到家中,葛鎮亞沒有氣餒,一邊收集關於海龍屯的資料,一邊思索著來年春天再次上山。

在此過程中,他也漸漸地迷上了海龍屯,迷上了那一段早已傳聞已久的歷史故事。

「一定要弄清楚」,「開春後,我前後又數次來到海龍屯,探路、砍樹、割草,最終初步摸清了它的規模、方位、關口的位置以及殘存的物件等。

可以說,葛鎮亞是發現海龍屯的早期功臣。

歷經多次探尋之旅,斷岩殘壁上的披荊斬棘,海龍屯這座古城堡所承載著自然與歷史之魂,隨著他及後來的考古發掘者們走過的腳步,從古至今一路走來,漸漸還原在人們眼前。

繼續發掘在當今的考古發掘過程中,海龍屯的地位一再提升:1982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與湖南永順老司城、唐崖土司城一起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5年,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和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命脈,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本身就是一個追憶城市歷史和文化脈絡的舉措。

廣西的「印象劉三姐」、雲南的「雲南印象」等,這些文化遺產記錄了社會歷史發展和變遷的見證,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和重要基礎,任何一個地方或地區的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和釋現,都是當地人的重大責任。

正因為海龍屯所在地遠離城鎮,人跡罕至,加之道路、信息不通,相對閉塞,對海龍屯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然而當地農民因生產生活需要,農田開墾、房屋修繕、飼養家畜等對遺址地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如1976年前後,貫徹中央「一人一豬,一畝一豬」的號召,當地大力發展養豬業,將海朝寺右前側的空地掘深坑建豬圈,碑被推入池中作了「底子」,直至後來才被重新發掘出土。

「有形的建築,無形的文化,這段歷史著實不簡單,海龍屯當之無愧是世界文化遺產。

但是,整個海龍屯的開發與保護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引起重視的。

」遵義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曾祥憲於2001年組織相關人員編撰了《海龍屯煙雲錄》,編寫這本「最早一本集中介紹海龍屯的資料」,也讓曾祥憲重新認識了海龍屯、認識了土司文化。

「不光是海龍屯,所有的文保單位都沒按『文保法』保護起來,甚至近些年還有很多文保單位被陸續撤掉、消失。

應當將海龍屯的考古發掘和遺址保護列為頭等大事,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

1980年到2004年,海龍屯在遵義縣管護下得到了發現和初步保護。

2004年,隨著海龍屯所在地高坪鎮劃入匯川區,進而得到了系統化考古發掘和規劃性保護。

先後成立了匯川區文物管理所、婁山關和海龍屯文物管理局,從劃定遺產區和緩衝區到管理體系和運行規劃的建立等,多年來,匯川組織人力、物力、財力不斷從荒廢的遺址中保養清理,找古道,尋古蹟,修復水道、木橋、步道,對海龍屯關口、城牆進行維修等等。

與此同時,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文物古蹟保護準則》、《文化保護法實施條例》、《省文化保護條例》等規定來落實遺址保護,並發布了《海龍屯保護管理規劃》、省、市、區《海龍屯保護管理辦法》、《海龍屯村規民約》等一系列細則來保障遺址保護。

「世界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要在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既有利於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還要與區域地理人文風貌、歷史定位相吻合。

」匯川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林黛君說,海龍屯遺址的保護利用規劃先行,要遵循人文科學研究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完善遺址保護的基礎設施建設。

在遺址所在地大力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知識,提高社會各界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和自覺意識,才能不斷地深化和豐富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利用和保護開發。

共同財富毋庸置疑,海龍屯是個讓人充滿遐想的地方,更是個等待人們親自去探尋和觸摸的神秘之所。

一些歷史的謎團,也在考古者面向黃土的追問中漸漸清晰。

「我們為什麼要考古?為的是使普通大眾亦能分享祖先留下的燦爛文明成果。

文化遺產保護必須立足過去,著眼未來,惠及當下。

這不是一句口號,就海龍屯而言,其保護、發掘與利用,必須符合當地群眾的利益。

『清出古蹟原時樣、精緻豪華入靈魂』,是人們對考古者的熱切期望。

」正如專注于海龍屯遺址考古挖掘的貴州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飛說的那樣,世界文化遺產有一套成熟的理念和管理辦法,申遺是為了讓文化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和傳承,因此申遺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一種保護的手段。

作為一處遺產類的文化遺產地,考古發掘是海龍屯申遺的基礎,為此我們制定了長期的考古工作規劃,邊發掘邊保護邊展示邊宣傳,保護工作與發掘工作並駕齊驅、相輔相成,發掘過程中又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公眾考古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在土司申遺時,大家都是從『傑出範例』、『特殊見證』、『天才傑作』、『突出例證』等關鍵概念的討論開始的,實質上,這些概念與文化遺產的價值息息相關。

土司文化遺產的價值正是建立在整體性、真實性和唯一性基礎上的。

」在三峽大學民族學院講師、博士葛政委看來,對於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加強土司文化遺產價值的深度挖掘和表述。

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土司文化遺產的每一個遺址、每一個器物、每一個無形文化遺產項目的內在意義、文化生態和歷史進程,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

另一方面,在呈現文化遺產時要注意遺產意義的全面和深入表達;在向世人展示時要防止「採集蝴蝶標本式」的機械呈現,而要根據文化遺產內容的關聯性來向世人整體呈現,只有整體性和系統性的展示才能真正有利於他群對土司文化遺址的理解;要區分文化遺產,限制參觀區域,要把土司文化遺產氛圍禁止接近型、限制參觀型和全面開放型,以便更好地保護土司文化遺產,使遺產利用更具可持續性。

此外,還要給予文化遺產地人們生活的關懷並向世人展示,對於文化遺產地居民搬遷安置要給予關懷,並讓周邊居民享受遺產利益,鼓勵他們做好文化遺產的外圍保護工作,讓遺產地居民對文化遺產重構一種更為和諧的保護與利用模式。

當海龍屯這樣的珍貴文化遺產進入國際保護視野之後,有利於引導並推動遺產地政府和各族群眾按照更高、更專業、更成熟的標準要求去規範地保護、管理、傳承和利用,使之成為世界遺產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無論如何,海龍屯這樣保存較完整的土司制度文化產物,無疑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研究來說有著極其重要和特殊的意義,尤其是對海龍屯的考古發掘,更能重現一段未經粉飾的真實歷史。

本文來源:遵義雜誌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貴州發現之旅打造土司考古新高地·海龍屯報導

建設多彩貴州民族文化特色強省,是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明確提出的「十三五」貴州文化發展新任務。在年初召開的全省宣傳部長會議上,省委書記陳敏爾提出的要全力打造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已在全省上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