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文化興起,一張拓片,成為收藏市場新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拓片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相傳,捶拓始於隋代,最早的作用主要是用於臨摹習字。

到盛唐時,這種臨字方式被貴族士大夫廣泛採用。

到南宋時期,拓片的拓制已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

拓片在製作時,先把宣紙潤濕後再用掃刷上到碑刻上,拓包蘸墨捶拓而成,後又經過托裱。

金石文化是指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一類考古學,是近代考古學傳入中國前,以古代銅器和石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問。

其主要研究對象為前朝的銅器和碑石,特別是其上的文字銘刻及拓片;廣義上還包括竹簡、甲骨、玉器、磚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

王琳

1967年10月生於北京,齋號通天閣,北京大學藝術學系研究生,擅畫寫意花鳥及人物。

在全國十餘個省市舉辦過畫展。

作品在國內外各類大型美展中獲獎百餘次。

並被邀請參加「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書畫展」、「中央電視台建台40周年書畫展」、「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00周年書畫展」、「援助西藏希望工程書畫展」、「紀念黃道周書畫展」、「中國國家畫院學術邀請展」等百餘次公益展。

參加中國美協提名展十餘次。

菲律賓《商報》曾多次做過整版專題介紹。

曾出版專著四本,在各類報刊雜誌發表文章及作品近千件。

傳記被《世界名人錄》、《中國當代創業英才》、《中國優秀專家學者大辭典》等數部辭書介紹。

近年研究秦漢溯源文化,主攻項目有畫像石、磚、陶文、漢灶等,在《中國文化報》、《中國文物報》、《中國貿易報》、《書法報》、《畫壇》、《意境》等刊物發表十餘篇學術性文章。

現為中國冶金科工集團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物學會會館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市總工會職工書畫協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首都企業家詩書畫院院士、北京金融街文聯副主席。

王琳老師研究秦漢溯源文化,對於金石拓片產生濃厚的興趣。

他同樣是一位非常有才情的花鳥畫家,他的花鳥小品,一種清厚醇雅的筆墨、率意自然的格調:清淡、平和、文雅,筆簡形具,得之自然,有南畫之風。

王琳老師曾發表文章:《金石拓片的發展、收藏與鑑賞》

一、金石拓片的起源

商周之時,所謂金石者,皆指樂器,如編鐘、組磬,非今日所指之金石。

金與石並舉,略同今日之定義者,應始於秦,可參看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所載群臣奏議及二世詔書,多曰金石刻或金石刻辭,後世據此類刻辭謂之金石文字或簡稱金石。

五代以前,無專治金石學者,舉金石事者不過四十餘事。

歐陽修集古錄為金石專書之始,呂大臨、薛尚功、黃伯思、洪适、還有李清照她老公趙明誠各有著述。

鄭樵作通志,以金石別立一門,而後金石學一科,始為專門之學,即以物質之名稱為其學科之名。

宋以來之為此學者分為兩類,一為古器物,一為金石文字。

此二者之範圍僅限於器物及碑文墓誌。

其後漸及磚瓦陶文。

至於今日,甲骨、封泥、簡牘及一切冥器,皆可納入金石。

故,馬衡先生定義:金石者,往古人類之遺文,或一切有意識之作品,賴金石或其他物質以直接流傳至於今日者,皆是也。

以此種材料作客觀研究以貢獻於史學者,謂之金石學。

拓片不同於書法繪畫,它是集金石學、考古學、美學三位一體的高層次藝術門類。

將具有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的高古刻畫、浮雕文物拓制於紙上而形成的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

拓制的文物門類包括甲骨、吉金、陶文、陶范、封泥、古璽、銅鏡、古泉、瓦當、畫像磚石、文字甓、造像、摩崖、墓誌、經幢等。

二、拓片的拓制方法:

拓片的拓制方法有兩大類:漆黑一片,黑白分明者稱「烏金拓」,紋理顯現,質如蟬翼者稱「蟬翼拓」。

在這個基礎上,還有碳灰拓、穎拓、畫拓、撕紙拓、隔紙拓、擦拓等技法。

從色彩上分類,又有墨拓與朱拓兩種,墨拓比較適合於文人的口味,也合乎傳統的陰陽哲學。

朱拓採用礦物質硃砂顏料,初拓用朱,代表珍貴,也有驅邪的用意。

隨著傳拓的發展與地域關係,各地區根據當地文物材質的不同而產生了傳拓的四大流派,以拓碑為主的陝西派,以拓磚瓦吉金為主的京津派,以拓摩崖為主的齊魯派,還有以拓畫像石為主的蘇皖派。

四大流派所制拓片的效果有很大差異,主要是拓包技巧的製作與所用紙張的區別。

拓工的技術決定一幅作品的好壞。

清晚期的金石家陳介祺、吳愉庭、鮑康、潘祖蔭、吳清卿、王懿榮等,他們給後人留下了大量財富,近代的馬子云、周佩珠、付大卣等先生,製作的拓片也都各具特色。

隨著近年金石文化的復甦,又產生了蘇州金石家周聯一、上海金石家唐存才、還有鄒縣徐夫華、安吉金翔、湖州葉克勤、南京蘇靖、臨沂陳偉、洛陽唐國強、鄭州王秋人、成都王映暉、石家莊王文彥等一批制拓高手。

三、拓片的歷史與發展

隨著金石學由隱學而走向顯學,到了清代中晚期,金石文化日益興盛,拓片的市場價格也逐步走高。

觀《翁同和年表》得知,當時的一張名碑拓片和一張名家字畫等值,而一本剪裱宋拓,價格要超過一張宋畫。

翁同和經常遇到索價500兩黃金的拓片。

《十鐘山房論陶》有一篇陳介祺寫給吳清卿的信,記錄的是當時北京拓片市場關於齊陶文和齊錢範拓片的價格:「古陶傳古,京八十文一紙,刀化范,京三百文一紙,約五十餘紙,舊有十紙在外……」從以上得知,齊陶文和齊法化錢範拓片的價格,在當時來講,已經使許多普通文人無法承受。

一些好古的人因得不到拓片,而採用畫拓的辦法,即對照真拓片進行描繪式創作,所以又產生了畫拓和穎拓兩種製作技法。

價格的飆升,利益的驅使,使得大量假拓應運而生,許多刻板和翻版拓片充斥市場。

到了清晚至民國,十拓九假,所以拓片又有「黑老虎」的稱謂。

傳世拓片以碑帖為主,兼雜吉金、摩崖、墓誌、造像等,數量稀少的是磚瓦拓片。

秦磚漢瓦之所以珍貴,主要原因是上面有許多當時人們所不了解的圖案。

清代的文人大多注重文字學研究,而避開漢畫不談,因文字能夠「正經補史」,除容易上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對漢畫所表現的靈異圖案多不了解,若傳後世,恐留笑柄。

所以,清以前的漢畫拓片傳世極少。

民國以後,隨著考古學的興起,孫文青等先生開始嘗試性地闡釋漢畫,其中的許多內容被人們逐漸了解。

魯迅先生認為:漢畫最能代表中華精神,是中國5000年文化的精髓,是前人留給後人的一筆巨大財富。

並開始大量收藏漢畫,準備結集出版,可惜先生英年早逝。

解放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金石這門曾經光芒耀目的學科,幾近滅絕。

台灣的一位拓片收藏家曾對我說:「因為紙黑,連廢品收購站都不要,許多拓片都被當作鞭炮用紙聽響了......」文革期間,北京的西單商場和王府井東風市場,共徵集了1200張拓片銷售,被北京的碑帖藏家孟憲章先生以46元的價格全部收購。

改革開放後,孟老從中挑出800件捐給了故宮博物院。

孟老也成為了行內公認的藏拓大家。

隨著黃賓虹、陳直、吳湖帆、祝嘉、朱家溍、啟功等老一代金石家的謝世,存世的金石鑑藏家寥若晨星。

近10年,文物政策逐步放開,重提金石傳統也應是順應時勢之舉,「保存金石」從保存為主的主題逐漸轉向保存與研究為主,又從保存實物為主的主題逐漸轉向保存古代金石技藝傳統為主。

四、拓片的現狀

拓片跋題不只是簡單的毛筆記錄,還包括書法家的書寫風格、與所跋拓片的藝術統一性、拓片構圖的位置經營等等。

吉林叢文俊、湖北金伯興、濟南賴飛、蘇州華人德、上海童晏方、唐存才、北京王鏞、王友誼、蘇士澍等先生都在進行跋題方面的嘗試。

當下喜歡金石的群體多為書畫家,我們收藏拓片多從美學角度來進行觀賞,證經補史與我們無關。

拓片是金石的組成部分。

傳拓學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

篆刻如果是戰璽或漢印、元押,就可以列入金石。

當代篆刻可算可不算。

現在篆刻國展要求拓邊款,就是金石的一部分。

西泠印社成立之初,是因為餘姚、上虞、紹興出土大量漢晉文字磚和著名的三老碑,吳昌碩又是臨石鼓的大家。


收藏拓片,以王琳老師切身經歷,儘量收藏館藏品,老拓本不要輕易買,王琳老師在廣州西關碰到數百張老拓,無一真品,老拓片有黑老虎之稱,不懂就上當。

現在館藏品很難買到,可以從民間藏家手中購買精美、罕見、對自己藝術有幫助的拓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西泠藝叢║金石考據與收藏 古人如何操作

《西泠藝叢》總第29期「山左金石研究專輯」論文摘要清代金石學興盛,表現為文人學者對金石的偏好以及對金石的大量著錄。然清代金石搜集、金石鑑藏、金石著錄並非單槍匹馬的個人所為,而是以幕府為中心的幕主...

北宋開封:金石學的發祥地

金石學是一門以古代青銅器的形制、銘文和石刻碑碣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既是考古學的前身,又是歷史文獻學、文字學、書法學的拓展,金石學在中國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清代以來,人們對於金石學歷史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