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青銅器的收藏底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商 饕餮紋雙羊尊 高43.2厘米 英國大英博物館
西周早期 夔神雙雞鼓 高82厘米 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
東周 饕餮紋壺(對) 高48.3厘米 英國大英博物館
朱珞丹
華夏收藏網訊 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是中國燦爛的文化遺產,對中華民族藝術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
皿方罍回歸,引發了公眾對青銅器的關注和疑惑:中國青銅器為何由外國市場定價?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藝術品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劉幼錚先生有自己的見解。
劉幼錚是青銅器專家,也從事過文物經營。
從金石到考古學
「探求夏、商、周三代歷史,必然依靠甲骨和青銅器。
」劉幼錚介紹。
歷代學者很重視金石,在鑑定、考釋等方面多有建樹,以證經補史,並發展出了古代考古學——金石學。
「金石學濫觴於戰漢,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演進,兩宋臻於極盛。
」劉幼錚說,「宋代金石研究是中國金石研究的第一個高峰。
」當代金石目錄學家容媛《金石書目錄》載,宋代金石學者22人,著作30種;清代學者李遇孫《金石學錄》收錄61人,楊殿珣《宋代金石佚書目》列出只知書名的佚書達89種。
這些著作,有著錄、摹寫、考釋和評述四種。
歐陽修編著的《集古錄》、呂大臨編著的《考古圖》、王黼等奉敕編撰的《宣和博古圖》、趙明誠和李清照夫婦的《金石錄》、薛尚功的《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趙希鵠的《洞天清祿集》等著作,奠定了金石學的基礎。
元明時期金石研究衰弱,清代復起為一代顯學。
若說宋代金石研究有開創之功,清代則有集大成之果,與宋代雙峰並立。
特別是乾隆以後,考據學(樸學)迅速發展,金石學步入鼎盛期,容媛《金石書目錄》收錄現存金石書自宋至清乾隆前的700餘年間67種,而乾隆後的著作906種。
清代學者精於鑑別,考證嚴謹,研究範圍廣泛,收藏資料豐富,考釋水平大為提高。
金石著作也創造了分代、通纂、概論、述史、書目等形式。
吳式芬《捃古錄》、孫星衍《京畿金石考》、王昶《金石萃編》及清乾隆帝敕撰的「西清四鑒」(梁詩正等編纂的《西清古鑒》、王傑等編纂的《西清續鑒甲編》《西清續鑒乙編》及《寧壽鑑古》)是金石學的經典之作。
道光年間,江蘇鎮江焦山寺僧達受(字六舟)創青銅器全形拓,將青銅器全形拓與繪畫藝術結合的藝術形式一度盛行。
在照相技術發明和引入中國前,全形拓技術助推了青銅器研究和傳播。
清末及民國時期,考據學進一步發展,現代考古學也引入了中國,青銅器研究熱持續,王國維、於省吾、唐蘭等是知名青銅器研究學者。
王國維《觀堂集林》、孫詒讓《古籀拾遺》《古籀餘論》《名原》、羅振玉《殷墟書契》《殷墟書契菁華》《三代吉金文存》等均是重要著作。
「郭沫若利用考古學的譜系學和類型學方法進行研究,編著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開闢了青銅器分期與斷代的新領域,奠定中國夏商周考古學的基礎。
容庚的《金文編》《商周彝器通考》對青銅器科學分類,並進行系統的理論闡釋。
」劉幼錚說。
新中國成立後,在蘇秉琦、夏鼐等學者努力建構了中國考古學。
伴隨大規模的基本建設,考古新發現不斷面世,促進了青銅器研究,尤其是確認二里頭文化即夏文化。
鄒衡、俞偉超、林沄是這一時期的重要青銅器研究者。
通過對青銅器的研究,豐富了人們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的認知。
海外也不乏中國青銅器研究大家,如樋口隆康、林巳奈夫是日本著名青銅器專家,林巳奈夫利用現代考古學的類型學理論,分析銅器、玉器,與甲骨、金文及中國古代文獻相互參證,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研究的短板
金石字畫,青銅器在傳統收藏序列中居首。
美國考古學家張光直說:「青銅器是權力的象徵」。
由於國人崇尚權力,青銅器被視為「國之重器」。
劉幼錚解釋:「皿方罍即是典型的例證。
它身上散發出一種威嚴和權力的光環。
同時,青銅器體現某一國家、諸侯國或民族文化的特質。
皿方罍為商朝晚期安陽一帶鑄造,造型表現出與周族青銅器不一樣的文化元素和圖騰崇拜,包涵了皿族自己的文化歸屬,彰顯出獨特的國家、宗族文化的符號。
」歷史上的青銅器研究,也一直存在權力化和神秘化的現象。
回顧青銅器研究歷史,我們發現,國人對青銅器的認知有所缺失,近年似陷入「瓶頸」,主要表現在缺乏新觀點和學術引領者。
在劉幼錚看來,「輯錄、考證、源流及分期、斷代和考釋是必要的。
遺憾的是,工藝和藝術及禮儀鮮有涉及,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工藝反映的是生產力水準,藝術、禮儀則折射了審美和價值取向,是人的精神世界。
」
之所以如此,除文化底蘊和人才問題外,還有體制因素。
博物館、考古所的管理體制,使考古資料難以實現共享。
另外,中國博物館管理模式承自蘇聯,徵集、保管、陳列橫向切割,各司其職,不利於研究。
32年前,劉幼錚任職天津歷史博物館時,曾想嘗試改為縱向的英國模式,惜因故未果。
定價權的背後是文化
這兩年,青銅器市場有了歷史性變化,即中國人成為主導力量。
然而,中國青銅器的定價權和話語權依舊在國外。
在劉幼錚看來,這是市場和鑑賞水平決定的。
「文化是評價一切收藏品的先決條件,任何商業行為也都要在文化價值的基礎上運行,匹配得好才能成功」。
青銅器向為皇室和貴族收藏群體的寵兒,民國時期才為民間收藏者關注。
新中國成立後,受政策影響,青銅器流通受限,收藏群體基本停頓在民國時期的基礎上。
「隨著老一代藏家的故去,新一代藏家沒有及時跟進,造成了歷史性的空白期。
當然,說到底是文化準備不足。
」
20世紀初(或更早些)至上世紀中葉,西方興起中國青銅器研究和收藏熱,以英國為首的收藏群體在全世界搜羅,中國青銅器大量流失海外,成為倫敦、巴黎、紐約等藝術品交易中心的重要交易對象。
至今,日本的坂本五郎、比利時的吉塞爾、英國的埃斯卡納齊等都國際市場有影響力的中國青銅器經銷商,經常舉辦相關展覽和出版著作,提升其經手的青銅器價值。
2012年7月,原倫敦大學亞非研究中心主任汪濤博士空降國際拍賣巨頭蘇富比,擔任高級副總裁兼中國工藝部主管,他策劃多場傳世商周青銅器拍賣,並提供了專業資料和研究結論,推動了國際青銅器市場升溫。
中國自古「士農工商」「農本商末」,文人恥談市場。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市場仍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文物市場尤其如此。
」這導致了兩個極端:學術研究成果的束之高閣,交易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輕視文化價值。
「媒體和公眾都關注皿方罍的交易價格,而無人關注和探究其文化內含。
」
馬克思說過:「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能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絞首的危險」而某種程度上,市場功能的缺失,扭曲了文物交易價格,形成了海內外價格的剪刀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大陸是盜墓猖獗之時。
犯罪團伙通過盜掘、運輸、銷售的國際化運作,使得大量珍貴青銅器流失海外,學術損失無可彌補。
1994年初的「侯百萬」「郭千萬」案,揭露了危害山西侯馬地區十年之久的侯林山和郭秉霖兩大文物犯罪集團大肆盜掘晉侯墓地。
2008年初的杜敏「青銅帝國」案也為害十年,嚴重破壞了安徽壽縣古倉陵城遺址、山東小邾國國君顏友墓葬和河南鄴縣許令公墓等古文化遺址。
鑑賞水平不僅僅是學術研究水平的體現。
「外國的中國青銅器研究水平並不高於中國,甚至低於中國。
但外國的美學教育普及率和水平高,且收藏有傳承。
」
「文化藝術品的本質是文化,離開了『文化』兩個字的流通、鑑賞、收藏都是盲目的。
因青銅器研究和鑑賞能力的缺失,目前,中國青銅器收藏狀況並不樂觀,大量的仿製品、贗品充斥市場,危害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這是一種社會現象。
要解決這個問題,任重道遠。
」
1 商 饕餮紋雙羊尊 高43.2厘米 英國大英博物館
2 西周早期 夔神雙雞鼓 高82厘米 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
3 東周 饕餮紋壺(對) 高48.3厘米 英國大英博物館
本站為您免費提供:藝術品策劃包裝、藝術品專業攝影、藝術品鑑定評估、藝術品展覽展銷、權威行業期刊雜誌推廣,實時輸送最專業的古玩鑑定知識,歡迎訂閱此帳號!
微信平台ID:zhangzhangyang369←長按可複製(每天推送最新古玩資訊)
主編微信ID:13585785256←長按可複製,(為你的藏品鑑定評估)
文/古玩經紀人張女士
考古學專業從何時開始有的?
像任何學術門類一樣,金石學自有其產生、發展、變化過程。金石學的源頭,一般可以追溯到漢代,但其真正的開端,學界公認是在北宋時期。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進而認為:「近世學術多發端於宋人,如金石學亦宋人所...
著名的金石學家呂大臨是身處哪一個朝代的呢?
呂大臨哪個朝代呂大臨是宋朝時期著名的金石學家,先祖為河南人,呂大臨的祖父曾經出任太常博士。呂大臨總共有五個兄弟,除了一個早夭之外,其他五人全都等科及第,在當時也算是滿門榮耀。現在有史可考的就有呂...
青銅器收藏何時見天日
俗話說,「金石書畫」,這裡的「金」就是指中國古代青銅器。凡是一個收藏家玩到收藏青銅器,應該算是玩收藏的最高等級了,因為青銅器不僅僅是中國國家之重器,更是全世界都為之讚嘆的世界頂尖藝術品之一。世...
金石學的興衰與傳承創新
【中國話語·傳薪絕學】作者:朱鳳瀚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教授金石學的「金」,主要是指青銅器及其銘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為求將文字資...
金石文化興起,一張拓片,成為收藏市場新寵
拓片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捶拓始於隋代,最早的作用主要是用於臨摹習字。到盛唐時,這種臨字方式被貴族士大夫廣泛採用。到南宋時期,拓片的拓制已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拓片在製作時,先把宣紙潤濕後再...
北宋開封:金石學的發祥地
金石學是一門以古代青銅器的形制、銘文和石刻碑碣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既是考古學的前身,又是歷史文獻學、文字學、書法學的拓展,金石學在中國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清代以來,人們對於金石學歷史的研...
王國維「二重證據法」辨析
「二重證據法」是國學大師王國維的一大創造,其主要內涵是強調用地下出土的實物資料與傳統文獻相互印證。《湖北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刊載了楊鵬先生題為《王國維實證考據學風形成源流新解》的論文...
從宋代開始研究的金石學,對後代都有什麼深刻的影響
《讀永叔集古錄目》這首詩作者以平鋪的手法寫了歐陽修所著《集古錄》的重要價值。《集古錄》收集了大量的古代金石記錄,梅堯臣說它「有益於古今不疑,碑雖滅絕事弗移」,對歐陽修所做的功績做了很高的評價。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