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圍觀,也是考古者的本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自退休之日起,宣稱「三休」,休養、休閒、休息,不再寫那些大眾不大能讀通順的學術論文。
沒有想到,由公眾層面旁觀過去自己從事的考古行當,又看到了許多過去不見的風景。
也可以說是由考古行當加入公眾行列,用更自由更寬闊的視野檢視考古,又有了一些心得。
去年我自費去江西海昏侯墓發掘現場,確認考古工作者最初所說孔子像屏風應該是銅鏡,通過查閱文獻確認大家說的「南海海昏侯」應該是「南藩海昏侯」。
我的專業並不是漢代考古,這是我以民科的視角在關注。
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我在微信和微博上發表了一些關於海昏侯的「新論」,兩天內點擊就突破百萬,還登上一些報紙版面的頭條。
在展廳里還曾聽到有觀眾交流我剛發表不久的見解,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沒想到我的三休考古,今年居然進入閒散研究高峰,經常廢寢忘食,工作熱情甚至超出在崗之時。
寫微博、做微信公號、設計文創產品,我用多種方式普及了考古知識。
我覺得公共考古的重要目標,是在大眾科普中實現考古成果的公共分享。
普及的作用之一就是分享,這是公共考古的初級程序,可初級並不低級,科普是公共考古的重要一環。
如果不屑於科普、輕視科普,公共考古又從何談起呢?普及是分享的基礎層面,基礎牢固了,上面的建築才能做好做美。
科普不是點綴,而是科研的深化與必需。
學術成果如果不能順暢地向公眾普及,那是極大的浪費。
考古學的價值要更大化,必須將公共考古由附加和尾巴變為常規考古工作的組成部分。
事實上,公共考古正在改變中國考古學的面貌。
每一次公共論壇不只是本行當的自娛自樂,更是在努力削平隔行的大山。
考古原本是一門最接地氣天力的學問,如今卻不能煥發出生氣,我們要擔責。
公共考古是學科的基本擔當之一,不是可有可無的擺設。
對於公眾,強調參與和理解;對於社會,強調共享共用。
考古應該要有兩條戰線,一條在田野,一條在書房。
田野考古人可以做的,應當是即時展示新發現,開放發掘現場、開放整理工坊,還應當建立發掘整理志願者人才庫,部分取代臨時民工。
書房考古人要側重研究,研究成果要及時加工轉化,加調五味,烹出一道道美味大餐奉獻社會。
考古是神奇的,考古教人看懂有形有色有聲有味的歷史,教人由從前理解當下,前瞻未來。
當然,考古學也是一種奢侈品,我們有義務讓公眾來共享這份奢侈。
你若是安於獨享那穿越時空的樂趣,不覺得是過於自私的一念之差嗎?
(作者為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本報記者楊雪梅整理)
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之公共研討
10月30日,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進行第二個環節——公共研討。此次公共研討的主題是:新思路,新力量,新展望。在形式上一改往年公共考古活動演示的方法,重在研討。論壇精心挑選了8項有代表性...
海昏侯墓發掘展現考古新理念
近日,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發掘保護利用情況新聞發布會的舉行,標誌著海昏侯國遺址的核心部分劉賀墓的考古發掘工作基本結束。圍繞劉賀墓的發掘、展示、研究等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有關學者。引入聚落考古學理...
中國公共考古發展的歷程、前景及社會意義
10月11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國祥研究員在湖北省圖書館長江報告廳作題為「中國公共考古發展的歷程、前景及社會意義」的主題講座,介紹我國公共考古的現狀及今後的發展...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為「尋找中華文明火種」制定路線圖
摘要新華社鄭州5月21日電(記者易凌 桂娟 屈婷)在以河南仰韶村遺址考古發掘為重要標誌的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近百年後,近700位當今國內考古學界的中流砥柱重回起點,齊聚鄭州參加21日在此召開的首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