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共考古發展的歷程、前景及社會意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0月11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國祥研究員在湖北省圖書館長江報告廳作題為「中國公共考古發展的歷程、前景及社會意義」的主題講座,介紹我國公共考古的現狀及今後的發展方向。

講座現場

劉國祥首先以公共考古的定義來引出公共考古的發展歷程。

公共考古(Public Archaeology)也稱為「公眾考古」,是考古學的一個研究領域,簡單講就是考古的大眾化,核心思想是向考古相關者進行交流與解釋。

它主要研究考古研究與公共之間的關係與溝通、文化遺產保護、「古為今用」、考古發現對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及影響等諸多方面。

相關啟蒙書籍

「公共考古」概念第一次出現於Charles R. McGimsey於1972年出版的同名書籍之中(右一)

公共考古作為一個較新的研究方向,最早於上世紀60、70年代首先出現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美國有些大學已經開設了公共考古本科及碩士研究層面的課程。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美國公共考古教育所採取的方式主要有出版科普圖書、雜誌和刊物,針對學校的考古教育,展覽、講座以及電視、廣播節目,開闢考古教育網站,開辦考古田野學校、田野夏令營,「國家考古日」、「考古周」或「考古月」等公眾開放日活動,志願者項目等。

英國的公共考古在強調傳播準確知識的基礎上,更重視展示方式多樣以及將文化遺產的意義作為社會使命傳遞給公眾。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重大考古發現層出不窮,各類出土文物標本數之不盡,具有中國特色的考古學體系基本確立,充分揭示出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通過開展公共考古活動,向廣大社會公眾宣傳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識,對於提高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歷史文化迫在眉睫。

為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2008年10月成立公共考古中心,致力於推進中國的公共考古事業。

目前我國開展的公共考古活動主要有以下類型:

1. 組織公眾代表參觀考古發掘現場或走進博物館

考古專業人員向公眾代表介紹二里頭遺址出土陶器

在殷墟發掘現場開展公共考古活動

2. 聯合電視台或影視公司拍攝文物考古類專題片

在崗嘎墓地田野發掘工作結束兩周之後播出的央視《探索·發現》欄目考古紀錄片《蒙古探源》

央視《2015考古進行時》紀錄片在科教頻道播出

3. 策劃、組織面向公眾的考古論壇或專題講座,介紹考古新發現和相關研究成果

第三屆「中國公共考古—首師論壇」

《良渚玉工》學術成果發布會暨良渚文化玉器與中國古代玉器工藝學術座談會

4. 組織全國中學生考古夏令營

北京大學第四屆全國中學生考古夏令營

上海市青少年文物考古夏令營

5. 策劃、組織面向公眾的考古文博展覽

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

南昌漢代海昏侯墓出土文物

6. 媒體報導宣傳

光明日報《文化遺產》周刊版面

7. 新媒體應用

「挖啥呢」微信公眾號:截至目前推送包括大專題、「大咖微信群」專題在內的稿件34篇。

「挖啥呢」的微信稿件大部分由創始人、主筆奚牧涼撰寫,另向考古專業的學生、專家開放約稿。

8. 組織開展公共考古系列活動

「一把手鏟 夢回西漢」公共考古活動

審視目前的公共考古發展狀況,這一領域主要呈現以下一些特點:一是從偶發性(甚至有時會帶有一定表演性)向常態化發展,二是從不固定狀態逐漸向制度化發展,三是公共考古活動越來越多樣化,四是關注考古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

推進中國公共考古事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但前景廣闊,意義深遠。

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又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斷並延續至今的文明,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做出了十分卓越的貢獻,以研究中華文明為己任的中國考古學應當在世界上取得應有的地位。

中國的公共考古不僅要面向國內,還要面向國際,要利用各種形式,積極宣傳中國古代輝煌燦爛的文明,提高我國的國際性影響力,增強文化自信。

(資料來源:湖北省文物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公共考古學推動考古學發展

考古學是文理兼容、魅力獨具的一門學科,它通過研究古代人類活動留下來的遺蹟、遺物復原人類歷史,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人類起源、發展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考古學與公眾之間有著緊密關係,它是人類了...

促進文化交流與文化多樣性的考古學

為加強國際考古學界的交流,推動世界範圍內考古資源、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保護和利用,使之更好地為當今國際社會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12月13—18日,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在滬召開,主題為「...

我們為什麼考古——從公眾的誤解說起

兩個月前,我才知道有一個叫「悟空問答」的平台,抱著一種新鮮感,註冊了一個帳號,並在平台上回答了一些問題。在這段日子裡,接觸過不少涉及考古的題目,也做過一些回答。但是,頗受觸動的是,發現大家對「考...

田野考古布局「十三五」新藍圖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召開2016年田野考古工作座談會,各考古隊隊長、項目負責人、科技考古中心、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依次匯報了近年來取得的重要考古成果及「十三五」期間的田野考古規劃。會議...

中國考古研究基地項目落戶河北燕郊

河北日報2014-11-04 08:25:00將成為世界最大的中國考古學專業研究基地11月2日上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三河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燕郊高新區建設中國考古研究基地項目。中國考古研...

李伯謙,考古學家這樣煉成

學人小傳李伯謙,1937 年生,河南鄭州人,考古學家。1956年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1961 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從20 世紀60 年代開始,李...

「埃及考古的發端與現狀」講座紀要

2016年10月9日下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的「埃及考古系列學術講座」第二講在考古研究所八樓多媒體廳舉行。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金壽福教授做了題為「埃及考古的發端與現狀」的學術講座。...

考古學的新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談道,「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

考古學:多層面良性互動

2015年是「十二五」計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布局之年。一年中,重要發現支撐重點課題,重點課題產出重大成果,重大成果成為共同遺產,從考古遺存到文化遺產,構築起一道文物保護與社會發展和...

鄭州將舉辦高端考古學術報告

河南手機台訊:(牛付彥) 誰是中國人乃至東亞人的祖先?這個問題是目前古人類學、考古學和遺傳學研究的熱點課題,也是媒體和大眾十分關注的社會議題;圍繞「非洲起源說」和「本土連續演化說」這兩個針鋒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