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論- 教育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名詞解釋: 價值論是哲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其旨在探討價值的本質、價值判斷的性質,以及價值在人類個人、社會與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等。
就字源義言,axiology一詞 ...
跳到主要內容
:::
價值論-教育百科
詞條檢索
全文檢索
音讀檢索
切換漢語拼音鍵盤
切換注音小鍵盤|
關閉
小提醒:
輸入完畢後請點選
音讀檢索
進行搜尋
聲母
韻母
詞條名稱:價值論
ㄐㄧㄚˋ ㄓˊ ㄌㄨㄣˋ
jiàzhílùn
切換來源
ToggleDropdow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教育部教育Wiki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ㄐㄧㄚˋ
ㄓˊ
ㄌㄨㄣˋ
漢語拼音:
jiàzhílùn
解釋:
根據學理研究宇宙間一切對象的價值,如道德價值、藝術價值、宗教價值及真理價值等。
根據學理研究宇宙間一切對象的價值,如道德價值、藝術價值、宗教價值及真理價值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價值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xiology
作者:
林永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價值論是哲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其旨在探討價值的本質、價值判斷的性質,以及價值在人類個人、社會與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等。
就字源義言,axiology一詞由axia和-logy組成,前者指值得的東西或具有某價值的東西,後者係某一學科的接尾語,指的是對某對象之系統研究。
價值論因而指的是對價值問題的系統研究,研究的範圍如為一般價值整體,稱為價值通論或一般價值論,培里(R.B.Perry,1876~1957)的〔價值通論〕(AGeneralTheoryofValue)即為此方面的重要代表作;研究的範圍如為特殊領域,如美感、道德、宗教等的價值,稱為特殊價值論。
從事價值論的研究者,常常注意價值的基本學說,如價值的本質、價值的類型、道德標準或行為標準、價值判斷的標準,和價值的意義、價值判斷的基礎等。
從價值論的基本看,哲學上常從五個價值本質的觀點來探討,即:(1)興趣學說:即以興趣和價值等量齊觀,興趣之所在即價值之所在;(2)功能的或實用的學說:認為能實用,藉以得到滿足的結果者,而且結果要有效益才有價值;(3)獨立存在學說:認為價值是獨立自存,不假外求之存有或品質;(4)分離標準的學說:不同的價值標準,以獨立的對象或問題決定價值,例如倫理學之善與惡,美學的美;(5)行為價值學說:以行為來決定價值標準。
如快樂說認為能為人帶來快樂者有價值;如完美主義者認為能為個人或社會或兩者帶來完善者有價值;如功利論者強調能為社會人群提供最多數最大幸福者有價值。
在中國古典哲學中,並未有明確形成體系的價值理論。
但自先秦諸子以降的思想家中,在探討人生理想與行為的標準時,都不離有關義利、理欲、志功、性命等關係的爭論。
例如孔子以「仁」為人生、社會或政治上所追求的最高價值;後世儒家如孟子、董仲舒、朱熹等都承襲了重義輕利、存理去欲的價值觀以及重精神價值、輕物質價值的思想。
墨子主張「貴義」,不過他所謂義是指對國家人民百姓有利之謂,和儒家仁義的價值意義不同;以此為最高價值標準,含有強烈的功利思想基礎。
道家的老、莊都以「自然」為人生與社會中最高的價值標準,所以不論個人的道德修養或為政之道,也都應該崇尚自然無為。
此外在中國古代哲學家中,尚有以個人自我利益為最高價值標準的論點。
西方哲學史中的價值論,可以追溯至希臘三哲對人生價值問題的探討。
蘇格拉底(Socrates,470~399B.C.)首先把追求善和美德視為人生的最高價值;他認為善和美德具有普遍性的價值,並且和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一致的。
柏拉圖(Plato,427~347B.C.)就蘇格拉底的思想加以發揮,他認為只有永恆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實而有價值的;理性的一部分,須使之超越或脫離肉體的桎梏,進而沈思至善而且美好的理性世界,乃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最終的目的。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則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趨向於至善的普遍性目的,至善是一切事物的最高價值,反映於人生實踐上即為善或美德的形成;個人之具有美德,猶如一件藝術品之為美的性質是完全相同的。
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強調上帝是全智、全能、全善,且為永恆而超驗的存在物;上帝及其意旨不只是最高價值之所在,也是一切價值的泉源。
現實世界中的個人及其俗世生活乃至科學知識等價值,相對之下受到了相當的輕視。
此種宗教至上的價值論,在文藝復興以後的啟蒙思潮中受到嚴厲的批判;代之而起的是尊重人類理性、強調人權、自由、平等與博愛價值的人文主義思想。
此時科學與知識對人類社會的價值也受到大多數哲學家重視,例如英國培根(F.Bacon,1561~1626)強調「知識就是力量」,肯定人類理性與知識對促進人類福祉的價值。
荷蘭哲學家斯賓諾沙(B.deSpinoza,1632~1677)也認為科學、道德與教育除非具有可達至最高的人生圓滿境界之價值,否則一概斥為無用。
對於價值的判斷,因哲學家所主張的觀點與所強調的價值而不同,例如伊比鳩魯(Epicurus,341~270B.C.)、邊沁(JeremyBentham,1748~1832)與邁農(AlexiusMeinong,1853~1920)等主張快樂主義的學說(HedonisticTheories),對價值的判斷以能否使人快樂為主。
他們認為價值與快樂的意義相同,如好、滿足、喜愛產生快樂,即是衡量價值的標準。
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與羅伊斯(JosiahRoyce,1855~1916)以形式論的說法(FormalisticTheories)判斷價值,強調真價值唯有由理性意志才能產生。
這個說法常稱為理性主義、嚴肅主義或形式主義,強調真價值的內在性、一致性、純粹性與先驗性。
塞德威克(HenrySidgwick,1838~1900)與穆爾(G.E.Moore,1873~1958)以直覺論的說法反對有外在的真理衡量標準,只有直覺或直接經驗才是真理的重要來源;將直接經驗看做每一剎那的知覺,由直覺直接引起純粹內在的反應與行動,沒有外在目的,更不可有利誘的行動才有價值。
桑塔雅那(GeorgeSantayana,1863~1952)主張本質以普遍善的原則而存有,對於存有的了解,只能經由直覺,純直覺之知是純善,因為是純善,所以有價值;物質的事物是由存在而顯現,經由感官刺激而產生感覺之知,此種知受感官、情性或外在環境的影響,不是純善之知,由此產生的行為沒有純真永恆的美,因此其價值較低。
價值對一般人來說,是每個人認為值得追求、值得達到的目標的理念,或值得珍惜與敬愛的對象;成為導引人的行為的原動力及指針。
這種值得的理念常成為判斷標準,指導原則,動機力量,選擇要素的潛在力量。
因此價值對人生行為的影響很大,價值觀與人生觀有關,成為左右人生福禍之原動力與人生指南。
價值論是哲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其旨在探討價值的本質、價值判斷的性質,以及價值在人類個人、社會與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等。
就字源義言,axiology一詞由axia和-logy組成,前者指值得的東西或具有某價值的東西,後者係某一學科的接尾語,指的是對某對象之系統研究。
價值論因而指的是對價值問題的系統研究,研究的範圍如為一般價值整體,稱為價值通論或一般價值論,培里(R.B.Perry,1876~1957)的〔價值通論〕(AGeneralTheoryofValue)即為此方面的重要代表作;研究的範圍如為特殊領域,如美感、道德、宗教等的價值,稱為特殊價值論。
從事價值論的研究者,常常注意價值的基本學說,如價值的本質、價值的類型、道德標準或行為標準、價值判斷的標準,和價值的意義、價值判斷的基礎等。
從價值論的基本看,哲學上常從五個價值本質的觀點來探討,即:(1)興趣學說:即以興趣和價值等量齊觀,興趣之所在即價值之所在;(2)功能的或實用的學說:認為能實用,藉以得到滿足的結果者,而且結果要有效益才有價值;(3)獨立存在學說:認為價值是獨立自存,不假外求之存有或品質;(4)分離標準的學說:不同的價值標準,以獨立的對象或問題決定價值,例如倫理學之善與惡,美學的美;(5)行為價值學說:以行為來決定價值標準。
如快樂說認為能為人帶來快樂者有價值;如完美主義者認為能為個人或社會或兩者帶來完善者有價值;如功利論者強調能為社會人群提供最多數最大幸福者有價值。
在中國古典哲學中,並未有明確形成體系的價值理論。
但自先秦諸子以降的思想家中,在探討人生理想與行為的標準時,都不離有關義利、理欲、志功、性命等關係的爭論。
例如孔子以「仁」為人生、社會或政治上所追求的最高價值;後世儒家如孟子、董仲舒、朱熹等都承襲了重義輕利、存理去欲的價值觀以及重精神價值、輕物質價值的思想。
墨子主張「貴義」,不過他所謂義是指對國家人民百姓有利之謂,和儒家仁義的價值意義不同;以此為最高價值標準,含有強烈的功利思想基礎。
道家的老、莊都以「自然」為人生與社會中最高的價值標準,所以不論個人的道德修養或為政之道,也都應該崇尚自然無為。
此外在中國古代哲學家中,尚有以個人自我利益為最高價值標準的論點。
西方哲學史中的價值論,可以追溯至希臘三哲對人生價值問題的探討。
蘇格拉底(Socrates,470~399B.C.)首先把追求善和美德視為人生的最高價值;他認為善和美德具有普遍性的價值,並且和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一致的。
柏拉圖(Plato,427~347B.C.)就蘇格拉底的思想加以發揮,他認為只有永恆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實而有價值的;理性的一部分,須使之超越或脫離肉體的桎梏,進而沈思至善而且美好的理性世界,乃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最終的目的。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則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趨向於至善的普遍性目的,至善是一切事物的最高價值,反映於人生實踐上即為善或美德的形成;個人之具有美德,猶如一件藝術品之為美的性質是完全相同的。
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強調上帝是全智、全能、全善,且為永恆而超驗的存在物;上帝及其意旨不只是最高價值之所在,也是一切價值的泉源。
現實世界中的個人及其俗世生活乃至科學知識等價值,相對之下受到了相當的輕視。
此種宗教至上的價值論,在文藝復興以後的啟蒙思潮中受到嚴厲的批判;代之而起的是尊重人類理性、強調人權、自由、平等與博愛價值的人文主義思想。
此時科學與知識對人類社會的價值也受到大多數哲學家重視,例如英國培根(F.Bacon,1561~1626)強調「知識就是力量」,肯定人類理性與知識對促進人類福祉的價值。
荷蘭哲學家斯賓諾沙(B.deSpinoza,1632~1677)也認為科學、道德與教育除非具有可達至最高的人生圓滿境界之價值,否則一概斥為無用。
對於價值的判斷,因哲學家所主張的觀點與所強調的價值而不同,例如伊比鳩魯(Epicurus,341~270B.C.)、邊沁(JeremyBentham,1748~1832)與邁農(AlexiusMeinong,1853~1920)等主張快樂主義的學說(HedonisticTheories),對價值的判斷以能否使人快樂為主。
他們認為價值與快樂的意義相同,如好、滿足、喜愛產生快樂,即是衡量價值的標準。
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與羅伊斯(JosiahRoyce,1855~1916)以形式論的說法(FormalisticTheories)判斷價值,強調真價值唯有由理性意志才能產生。
這個說法常稱為理性主義、嚴肅主義或形式主義,強調真價值的內在性、一致性、純粹性與先驗性。
塞德威克(HenrySidgwick,1838~1900)與穆爾(G.E.Moore,1873~1958)以直覺論的說法反對有外在的真理衡量標準,只有直覺或直接經驗才是真理的重要來源;將直接經驗看做每一剎那的知覺,由直覺直接引起純粹內在的反應與行動,沒有外在目的,更不可有利誘的行動才有價值。
桑塔雅那(GeorgeSantayana,1863~1952)主張本質以普遍善的原則而存有,對於存有的了解,只能經由直覺,純直覺之知是純善,因為是純善,所以有價值;物質的事物是由存在而顯現,經由感官刺激而產生感覺之知,此種知受感官、情性或外在環境的影響,不是純善之知,由此產生的行為沒有純真永恆的美,因此其價值較低。
價值對一般人來說,是每個人認為值得追求、值得達到的目標的理念,或值得珍惜與敬愛的對象;成為導引人的行為的原動力及指針。
這種值得的理念常成為判斷標準,指導原則,動機力量,選擇要素的潛在力量。
因此價值對人生行為的影響很大,價值觀與人生觀有關,成為左右人生福禍之原動力與人生指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價值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查看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詞條功能
轉寄詞條
錯誤通報
友善列印
推薦關聯詞
×
轉寄詞條
請輸入您想要寄送的對象Email,如果1人以上,請使用,分隔
取消
送出
×
錯誤通報
請輸入錯誤原因,我們會送相關人士審核,感謝您的參與
取消
送出
×
推薦關聯詞
請推薦與本項詞條之意義相同但名稱有差異的詞條
取消
送出
關閉
延伸文章資訊
- 1Ch8.(四)價值問題與教育(價值論=美學+倫理學)倫理學在教哲的 ...
探究價值之整個園地的,就是價值論。(註二) 己.專門論題許多學術領域的學者,都感覺需要把他們研究用的方法及所得的結論,加以哲學性的處理;也就是說,指出該領域與更廣之 ...
- 2教育價值論 - Coggle
價值是欲望的滿足及快樂的獲得,存在於我們生活中. 價值存於人的合理意志中. 教育價值. 個人層面. 社會層面. 政治層面. 經濟層面. 文化層面.
- 3教育哲學的基本概念@ 閱讀與生活 - 隨意窩
海洋大學吳靖國教授2008/10/1 一、哲學的三種意涵推演到教育哲學(一)哲學是一種知識(既成的事物)1.抽離經驗的、已經是事實 ... (三)教育要做什麼:目的論(包含價值論)
- 4價值論的知識論 - 教育百科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從知識論的觀點及方法來探討價值問題所形成的研究領域稱為價值論的知識論。價值論(axiology)又稱為價值理論(theory of value);在 ...
- 5Part 2 - Chapter 3 教育價值論
Part 2 - Chapter 3 教育價值論. 一、價值的意義與性質 1.意義. A.價值:主觀心智→客觀世界→予以評估. B.價值判斷:善惡、是非、利害、美醜的分辨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