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國寶級古法釀酒「活化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國人對酒的熱愛程度自然也毋庸置疑,然而中國人獨創的固態或半固態發酵的蒸餾酒釀製技術,究竟起源於何時,在學術界一直存在著爭議。

2002年,江西考古人員在進賢縣李渡鎮發現了一處燒酒作坊遺址。

這處遺址展現了不同時代的釀酒遺蹟,不僅是目前中國年代最古老的一處白酒作坊遺址,還為我國白酒釀造工藝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對研究長江中、下游地區乃至我國白酒歷史、飲食文化和古代經濟等,都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科學價值。

位於李渡酒廠老生產車間

2002年6月,江西李渡酒業有限責任公司在改建老廠區生產車間時,在水泥路面下發現一口老井。

因井旁有一處據說已有上百年歷史且仍在使用的圓形酒窖,考古隊員分析,這口水井周圍應該是古代釀酒作坊遺址。

後經證實,這便是後來被國家文物局、中國考古學會評為200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李渡燒酒作坊遺址」。

同年7月至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考古調查和對相關文獻資料加以研究的基礎上,對李渡燒酒作坊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達300平方米。

據記者了解,遺址總面積約1600平方米,除了水井和酒窖,考古人員還挖掘出了爐灶、晾堂等建築設施,這實現了我省酒業遺址零的突破,極大地豐富了我省考古學研究內容。

遺址位於進賢縣李渡鎮,地處撫河東岸的贛撫平原腹地。

據相關史料記載,李渡鎮在兩宋之際形成圩市,至元末明初發展成遠近聞名的大圩鎮,並憑藉其水陸交通之便形成了「百貨咸集」的商品集散中心。

燒酒、毛筆、陶器、夏布是古時李渡鎮四大傳統物產之一。

因當地井水水質優良,味美甘冽,久貯不混,自古就有「做酒酒香,做豆腐無雙」的說法,李渡白酒也獲得了「聞香下馬,知味攏船」的美譽。

至清朝時,隨著李渡鎮蒸餾釀酒工藝的成熟,當地興建了不少釀酒作坊。

如今的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便是李渡鎮曾經的作坊之一。

遺址跨越多個朝代

據時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樊昌生分析,遺址中的水井上部為民國時期建造,下部時代可能比較久遠;圓形酒窖依然在使用,不同時代增建和修補的青磚上留下了斑駁的歲月痕跡;整個車間的環境、布局與四川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極其相似。

此後,遺址考古發掘所揭示的層位關係和出土文物證明,李渡燒酒作坊遺址釀造白酒的歷史源於元代,歷經明清,連續不斷地發展至今。

考古隊員在遺址底層發現了13個元代酒窖、9個明代酒窖和一批元代瓷片遺物等,通過對元代酒窖中出土的酒醋進行檢測,證實其為元代釀造純白酒的殘物,同時出土的高足酒杯也具有明顯的元代風格,它們都是李渡燒酒作坊元代釀製白酒的物證。

在李渡燒酒作坊遺址各個時期的遺存中,有水井、爐灶、晾堂、酒窖、蒸餾設施、牆基、水溝、路面、灰坑和磚柱等,展現了不同時代的釀酒遺蹟,其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工藝獨特,向人們展示了我國南方白酒生產在工藝技術上的進步。

這一系列發現也使得李渡燒酒作坊遺址成為繼四川成都水井街酒坊之後第二個經過科學發掘的白酒作坊遺址,也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遺蹟最全、遺物最多、延續時間最長且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古代燒酒作坊遺址。

古代制酒工藝重現人間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軍參與了遺址的整個發掘過程,他說,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使李渡燒酒作坊高超的制酒工藝得以重現。

遺址中的水井位於場地內,便於取水,同時遺址內還分布有水溝,方便排水;晾堂寬敞,利於通風且乾濕度適中,既有利於地面培菌,又便於操作;爐灶由於灶基較大,甑的容量亦大,故酒濃度高,酒質好;煙道設在灶堂兩側,除排煙外,還可以減少熱損失,使熱能得以充分利用。

遺址的發掘,讓這種幾乎被世人遺忘的白酒釀製工序也被重新發現。

白酒釀製有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包括稻穀破碎、井水潤料、原料蒸煮三個步驟;第二道工序是發酵,發酵實際上就是糖化、酒化同時進行的過程,也是技術性最強的一道工序,分別在晾堂和酒窖中完成;第三道工序是蒸餾,它是白酒生產中最重要的環節,可以說沒有蒸餾就沒有白酒,本次發掘的明代蒸餾設施就處在爐灶附近。

作為我國現存最早的燒酒作坊遺址,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中不同時代的釀酒遺蹟,是中國傳統蒸餾酒釀造工藝及其技術水平演變的寶貴實物資料,也是一部中國白酒釀造歷史的無字史書。

出土了大量古代酒器

酒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酒器則是酒文化的重要載體。

據楊軍介紹,李渡燒酒作坊遺址出土的350件文物中,有大量元、明、清三代的陶制或瓷製飲酒器具,包括盞、盅、靶杯、壓手杯等,這些不同的器型為判斷遺存的年代提供了參考。

「元代以前飲酒器的形體較大,可能那時盛行米酒一類的穀物釀造酒,到了元代飲酒器開始變小,這種變化和蒸餾白酒起源有關。

由於蒸餾白酒的出現,酒精濃度的提高,再用大飲酒器喝酒就顯然不適宜,所以元、明、清至近代時期的飲酒器整體上呈逐漸變小的趨勢。

」楊軍說。

除了飲酒用的酒器,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中還發掘出了祭祀用的酒器。

酒最早是在祭祀神和祖先的儀式上作為貢品使用的,李渡燒酒作坊遺址出土的兩個清代青花小酒盅就印證了這一點。

樊昌生說:「這兩個小酒盅只有紐扣大小,明顯不是用來飲酒的器具,很可能是用來祭神的酒器。

現今的李渡鎮仍能見到這種風俗,只是祭祀用具發生了變化而已。

是酒坊遺址考古的重大突破

在世界釀酒工藝發展歷程中,中國人獨創了固態或半固態發酵的蒸餾酒釀製技術,那麼這寶貴的文化遺產,究竟始於何時?

樊昌生說,就目前而言,關於白酒的起源有漢、唐、宋、元、明五種觀點。

占主導地位的觀點認為中國的白酒釀造技術起源於元代。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中發現的元代酒窖是生產固態或半固態發酵蒸餾酒的窯池,這種結構獨特的磚砌圓形地缸發酵池首先可確定是用於生產蒸餾酒的。

其次,窯池內殘留殘渣,經分析和檢測確定其為固態或半固態發酵法蒸餾酒的酒渣,這些都是探索白酒起源的「活化石」。

因此,遺址中元代酒窖的發現,是我國酒坊遺址考古的重大突破,不僅證實了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的記載,而且把固態發酵的時間往前推到元代,甚至更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發現最古老釀酒作坊遺址

中國東北的吉林省西部近日出土一處遺址,經吉林大學考古專家考證為遼金時期釀酒作坊遺址,並首次出土了珍貴的成套燒酒鍋具。中國遼金時期考古專家、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馮恩學14日告訴新華社記者,...

五大中國白酒釀造古遺址

國家文物局已公布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有五處中國白酒釀造古遺址。 1、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四川省綿竹市)。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是一處規模宏大,布局配套設施齊全、遺蹟保存較為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