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國寶,粟特人貴族墓葬——天水屏風石棺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石棺床是北朝流行的墓室葬具,其結構一般由床腿、床幫和欄板組成。

床腿多高浮雕獅子、畏獸等;床幫多裝飾忍冬紋、纏枝紋、水波紋、蓮瓣紋,中間線刻羽人、瑞獸。

石棺床上雕刻珍禽瑞獸用意在於主祥瑞,驅辟邪,即所謂「鎮除災害,更與壽富」,從而實現墓主後人「妥死者之魂,慰生者之望」的美好祈願。

刻畫豐富的石棺床是北朝墓室石刻藝術的代表作品,為後世對1500多年前當時的社會風俗、建築結構、衣著裝飾、生活用品、生長植物甚至藝術形式等多方面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真實依據。

石棺床正面圖

1982年6月,原天水地區天水市上水工程指揮部在今秦州區石馬坪修上水工程時,發現古墓一座,經原天水市博物館清理,墓葬出土石質圍屏石棺床一具,棺床上有木棺痕和人骨痕跡,還有石枕、金釵、釉陶燭台、雞首瓶、銅鏡、坐部樂伎石俑、墓志銘等隨葬品和文物。

該墓位於秦州區南一公里石馬坪文山頂,墓向正北。

墓為豎井單室磚墓,有墓道,墓門高1.58米,墓道上部為拱形券頂,墓室平面呈正方形,石棺床置於墓室正中偏南處。

石棺床石質系砂頁岩,較鬆軟,通高1.23米、寬1.15米、長2.18米。

床座、床板和屏風共由26塊畫像石和素麵石條組成。

其中,畫像石17方。

石床左、右兩側和背面床座由素麵的9方石條構成,床座的正面由兩方畫像石構成,凹雕兩組壼門,上下兩層對應,上層壼門雕6個圜底蓮瓣形男性樂伎,下層壼門刻6個相同的神獸。

床板為4方相等的石板組成,子母扣相接,正面床沿刻有連珠忍冬紋並飾以金彩。

屏風由11方高87厘米、寬30厘米—46厘米彩繪畫像石組成,其中,正面5方,兩側面各3方,底部鑲嵌於床板邊沿凹槽。

雖然屏風畫歷經千年,金彩大多已剝落,但從殘存於畫面的色彩不難看出當時流光溢彩、金碧輝煌的瑰麗景象。

左側畫面

右側畫面

床正面左右兩腳下各一個石獸神犬,昂首蹲坐,背部支撐於床板兩腳下。

石獸均貼金彩繪,上承床板。

兩獸中右面一獸體型顯得肥大威猛,為雄犬;左面一獸體型略為瘦小溫順,為雌犬。

在床正面左右兩側立坐部樂伎俑5件,通高32厘米—33厘米,頭戴平頂交角頭巾,身著圓領緊袖左衽長袍,腰束緙帶;高鼻深目濃眉,為胡人形象。

其中,床右側樂伎三個,依次為吹橫笛、執貝蠡、吹排簫俑;左側樂伎兩個,依次為執笙、彈琵琶俑。

石棺床左邊神犬

石棺床前方樂伎俑

這種形制奇特的屏風石棺床在天水出土尚屬首次。

當時由於可參照類比的資料不多,加之條件有限,墓誌字跡脫落,無法辨認,發掘者只是根據畫像內容、風格、建築藝術、人物造型、樂器組合和唐代禮樂規制,初步定為隋至初唐墓葬。

發掘報告也是在墓葬發掘10年之後才公布於世。

所以,天水屏風石棺床在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石棺床正面壼門圖案

直到石棺床發現20年之後,這一「國寶級」發現隨著2000年前後山西太原出土隋代虞弘墓、北齊徐顯秀墓,陝西西安出土北周安伽墓、康業墓、史君墓等一批與之基本相類的石棺床及畫像資料,特別是墓誌明確記載其俱為粟特人墓葬之後,這一驚人的發現才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

於是,天水屏風石棺床遂被認定是北周后期至隋的粟特人貴族墓葬;其在文化、宗教、藝術、民族和交流諸方面的文化價值和獨特意義才漸為人所識。

隨著2010年天水市博物館對石棺床保護修復的完成和對其彩繪內容的進一步確認,使這一藏在深閨的屏風石棺床,在出土30年之後,才姍姍來遲地露出了廬山真面目。

石棺床

石棺床屏風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山東青州傅家北齊畫像石中的粟特美術因素

近十餘年來,一批北朝至隋代進入中原的西域人的墓葬相繼被發現,引起了學術界關於入華粟特等民族喪葬與宗教美術的討論。受這些資料的啟發,我們重新審視1971年山東省青州市(原益都縣)傅家村出土的一批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