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石榻見證絲綢之路繁榮景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修復後的隋唐彩繪圍屏石榻
入春以來,甘肅省天水市博物館內的《絲路瑰寶———隋唐貼金彩繪圍屏石榻》特展吸引了眾多遊客,展出的隋唐彩繪圍屏石榻是絲綢之路文化交流、融合和影響的重要物證,為研究粟特人及其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此前,這件國寶級文物由陝西、甘肅兩省文物保護工作者聯手進行了歷時一年零三個月的保護修復。
保護修復後展出的彩繪圍屏石榻結構穩定,紋飾清晰,屏風中原有的亭台樓閣、水榭花園和人物栩栩如生。
記者近日從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獲悉,此次隨彩繪圍屏石榻同時完成保護修復的還有2個鎮墓獸、5件坐部樂伎俑以及燭台、金釵、石枕、墓誌等11件遺存。
此次保護修復工作科學規範,運用了一批現代科技和文物保護研究成果。
被修復的這具彩繪圍屏石榻,為國家一級文物,長期存放於天水市博物館。
據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副研究員馬琳燕介紹,該石榻出土6年後曾由甘肅省博物館進行過一次保護修復,之後由於所用材料年久老化,加上汶川大地震及其餘震影響,其整體結構出現隱患,不利於安全保存,美觀上也達不到最佳的陳列效果。
受天水市博物館委託,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 (時為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根據編制的保護方案,在天水市博物館的配合下,對其進行了保護修復。
修復後的一件樂伎俑
石榻保護修復工作科學規範
隋唐彩繪圍屏石榻,又稱隋唐貼金彩繪屏風石棺床,是古代厚葬逝者的葬具,1982年出土於天水市區的一座古墓中。
石榻通高1.23米、寬1.15米、長2.18米,由大小不等的17塊畫像石和8方素麵石條組成榻座、榻板和屏風。
其中長方形的榻座由8方長短不等的素麵石條和2方畫像石組成,榻板由4塊石條拼成,屏風由11方雕刻精湛、技藝嫻熟的彩繪畫像石組成,屏風的底部鑲嵌在榻板邊沿的凹槽內。
部分畫像石原來飾以紅彩,外施貼金,十分華麗。
據馬琳燕介紹,這具石榻所用的石材為砂頁岩,材質疏鬆,修復前本體已出現掉渣、局部開裂等病害,大部分彩繪和金彩已經剝落,當初修復所用的石膏,無法長期承載石質的重量,且其物理性能與石榻本體材質的性能不相匹配;原先選用的有機矽材料滲透性不佳,噴塗後石榻表面炫光嚴重,材料已進入老化期。
在這次保護修復中,文保人員運用了科學有效的保護技術,檢測分析了石榻的石材和製作工藝,對保存現狀、主要病害類型及成因、擬採用的保護材料及方法等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確定了保護與修復的思路與技術。
馬琳燕說,他們從石榻的整體結構穩定性、石質本體和表面彩繪層三個部分,對石榻進行了保護與修復。
清除了石榻表面塗刷的JB-105有機矽材料、環氧樹脂、石膏等已老化的保護修復材料;對石材本體的斷裂處重新連接,補強加固了局部的疏鬆和殘存部位,增強了裂縫的結構;更換了年久已鏽蝕的角鐵支撐體,重新設計組裝了鋼架與有機玻璃扣件結合的支架,滿足了安全和陳列需要。
修復後的一件屏風
隋唐時期來華粟特人的重要物證
據了解,此次被保護修復的彩繪圍屏石榻,反映了隋唐時期東西文化交流的場景,也是這一時期進入中國的粟特人的重要物證。
粟特人是中亞歷史上著名的商業民族,主要位於中亞地區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善河流域。
從我國的東漢時期直至宋代特別在唐代,在以絲綢之路為中心的對外商業活動中,粟特人是最活躍的力量。
11塊屏風,雕刻技法精湛,內容豐富,反映了主人狩獵、宴飲、出行、泛舟等生活畫面和亭台樓閣、水榭花園等建築。
第六合屏風畫中的夫婦宴飲圖,正是這一時期家具陳設和生活習俗的真實寫照。
屏風畫中人物打扮充分反映了盛唐前受西域影響的胡服盛極一時,當時胡人胡樂也相當普遍。
屏風正面五面,中間為墓主夫婦宴飲圖,兩邊依次為曲尺形迴廊圖、車馬出行圖、牛車出行圖、水榭圖;右側屏風三面,分別為釀酒圖、紅日水榭圖和狩獵圖。
左側屏風三面,分別為樓閣遠望圖、朗月圖和騎馬出行圖。
其中的釀酒圖與粟特人的「賽祆」活動有關,而左右兩側的日月圖可能反映了祆教的日月崇拜。
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副院長王保平告訴記者,屏風式石棺床在史籍中有記載,但出土實物數量不多。
像天水出土的這具實屬罕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胡漢交流的文化特點,是這一時期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和影響的典型代表,為研究粟特人的文字、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修復後的一個鎮墓獸、
近年來,有關粟特人進入中國的出土文獻資料和考古文物實證不斷被發現,我國境內的安伽墓、史君墓、康業墓、虞弘墓等與粟特人相關的一些墓葬相繼被發現,粟特人成為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的熱點,中國成為粟特人及其文化研究的前沿。
*本文系文匯獨家稿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王保平攝影
甘肅天水隋唐彩繪圍屏石榻的保護與修復
內容摘要:【摘要】<正>1982年 6月出土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石馬坪村的隋唐彩繪圍屏石榻[1],現收藏於甘肅省天水市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關鍵詞】屏石。天水市博物館。國家一級文物。作者簡介...
被遺忘的國寶,粟特人貴族墓葬——天水屏風石棺床
石棺床是北朝流行的墓室葬具,其結構一般由床腿、床幫和欄板組成。床腿多高浮雕獅子、畏獸等;床幫多裝飾忍冬紋、纏枝紋、水波紋、蓮瓣紋,中間線刻羽人、瑞獸。石棺床上雕刻珍禽瑞獸用意在於主祥瑞,驅辟邪...
出土文物在倉庫蒙塵三十年,專家承認錯誤,國寶重見天日!
所謂國寶,指的是國之重寶!現在我們說的國寶,除了指大熊貓之外,通常都是一些珍貴的出土文物,例如鼎器,傳國玉璽等等!這些文物之所以稱之為國寶,不管是從器物本身,還是它所蘊含的文化,都是極具價值的!
國寶級文物竟被扔倉庫30年,專家痛哭流涕的說:都是我們的錯!
中華文明傳承幾千年,自然有無數的東西需要後人傳承。可是由於我們的知識有限,所以不見得每一樣東西都能被認識。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件連考古專家都看走眼的國寶。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甘肅省天水市石...
1982年甘肅出土17塊石板,被當做廢石30年,專家:我們犯了大錯
導讀:1982年,甘肅省一座隋唐墓葬中,出土了17塊帶有壁畫的石屏風,此後30年無人問津,如今搖身一變,17塊石板成了禁止出境的國寶級文物。這一切的變化,都要從隋唐時期一個外來族群「粟特人」說起!
甘肅出土文物被扔在倉庫30年,專家:國寶被忽視,都是我們的錯
1982年6月,原天水地區天水市上水工程指揮部在今秦州區石馬坪修上水工程時,發現古墓一座,經原天水市博物館清理,墓葬出土釉陶燭台、雞首瓶、銅鏡、等隨葬品和文物。在墓室的正中央,有一個巨大的石棺床...
新疆可移動泥塑文物修復保護工作即將全面展開
本報烏魯木齊10月12日訊記者瑪依古麗·艾依提哈孜報導:11日,記者從在自治區博物館召開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館藏阿斯塔那出土彩繪泥塑文物(二期)修復保護論證會」上了解到,本次...
遺址保護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以南越國宮署遺址保護為例
南越國宮署遺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是西漢南越國和五代南漢國的王宮所在地,也是歷代郡、縣、州、府的治地。遺址已知面積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達5~6米,堆積著從秦漢至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遺蹟遺物。...
專家誤把出土的17塊石板當「廢石」,30年後變國寶,專家悔恨萬分
在甘肅的一座墓葬中,專家們發現了了17塊石屏風,這些石屏風都帶有一些比較奇異的壁畫,但這些壁畫自出土30年都遇不上它們的「伯樂」,時過境遷現在它們卻成了禁止出境的文物,已屬於國寶級的待遇。這些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