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小麥 匈奴時期的城址 2017中國考古揭開哪些謎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五千年前的新疆人吃什麼?東周在哪裡經營礦產資源?匈奴時期的「三連城」什麼樣?2017年中國考古重大發現揭示了這些謎底。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論壇·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日前在北京舉行,揭曉了國內6項考古新發現——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山東濟南章丘區焦家新石器時代遺址、福建明溪縣南山遺址、湖北京山縣蘇家壟周代遺址、河北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東周遺址、吉林安圖縣寶馬城金代遺址和1項國外考古新發現。
湖北蘇家壟遺址出土的青銅器
6項新發現
新疆通天洞遺址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薩烏爾山內的一個洞穴中。
通天洞遺址是在新疆境內發現的首箇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提供了該地區舊石器—細石器—青銅—早期鐵器時代的連續地層剖面。
該遺址考古發掘中,浮選得到了炭化的小麥、青稞,測定年代距今5000至3500年,這對於研究中國早期社會人們的生計問題以及農業交流傳播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遺址不僅填補了新疆史前洞穴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發現,對了解新疆地區4萬多年來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確立區域文化發展的編年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表示,新疆的地理位置非常突出,此次發掘的通天洞遺址學術價值重大,為探討歐亞大陸東西兩側史前時期人群的遷徙、交流、擴散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於建軍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稱,通天洞遺址的發現增強了文化自信,可以在邊界地區形成學術熱點。
因此,通天洞遺址不僅是中國的發現,對世界來說也是重要發現。
濟南市章丘區焦家遺址總面積56萬平方米。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王芬介紹稱,2016年和2017年春夏,山東大學兩次發掘該遺址,發掘面積合計約2170平方米,發現了極為豐富的大汶口文化遺存,包括1圈城牆和壕溝、215座墓葬、116座房址、1座陶窯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評價道,此次發現對於深化中國東部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大意義。
福建三明市明溪縣南山遺址位於明溪縣城關鄉上坊村北約300米的南山。
南山山腳現存4個洞穴,依據地層疊壓關係及遺物特徵,可劃分為5個文化期,年代為距今5800至3500年。
其中,第二、三期文化遺存延續性非常明顯,都發現了大量磨光黑陶,陶片紋飾都以繩紋、重圈紋、曲折紋為特徵,器形都以釜、罐為主。
第五期文化遺存已進入青銅時代,器類、器型、紋飾均出現較大變化,如出現大量原始青瓷、彩陶等。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張弛認為,南山遺址年代跨度大,文化堆積保存完整、連續,填補了閩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系的空白,具有標杆性意義。
湖北京山縣蘇家壟周代遺址位於京山縣坪壩鎮,2015年至2017年考古人員對其南部崗地進行發掘,目前已清理墓葬106座、車馬坑2座。
墓地保存完好,幾乎沒有被盜,目前已發現青銅禮器500餘件,大多放置有序。
考古發現,這裡的冶煉遺存面積巨大,意味著有大規模的銅金屬生產。
青銅資源對於青銅時代而言是最為重要的戰略資源,過去一般認為東周銅資源主要在大冶銅綠山到銅陵一線,蘇家壟冶煉遺址的發現意味著這裡也是金屬資源區域,這是考古界對周代銅資源的新認知。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昌平評價稱,蘇家壟遺址的冶煉遺存和大量青銅禮器是研究周王朝經營南方和管理礦產資源的重要資料。
位於河北省行唐縣南橋鎮的故郡遺址,已探明中心區域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
在方圓2公里內發現6處新石器時代及戰國至隋唐時期的城址、墓葬和遺址。
初步認定為春秋晚期至戰國前期北方戎、狄族群的貴族墓地和戰國前期居住址。
吉林安圖縣寶馬城遺址是近年來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揭露面積最大、最為重要的金代建築遺址之一,也是東北地區遼金時期乃至全國歷史時期考古工作中少見的高等遺址。
新疆通天洞遺址及其環境
中蒙聯合破解「三連城」
和日門塔拉城址位於蒙古國後杭愛省烏貴諾爾蘇木境內,該城址是蒙古國境內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古城群落之一,現遺址包括東西相鄰、結構相同的三座城址,俗稱「三連城」。
據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宋國棟介紹,2014至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蒙古國遊牧文化研究國際學院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該城進行了調查、勘探、測繪,並對西城和中城部分遺蹟做了發掘工作。
2017年7月至10月,中蒙聯合考古隊重點對中城中心台基進行了全面揭露。
通過地層學、類型學和碳十四測年,考古人員確定了「三連城」的年代為匈奴時期,結束了蒙古國考古學界對於城址年代的爭訟。
結合漢文文獻記載,初步推測該城址是與匈奴祭祀有關的大型禮制性建築,或為匈奴單于、貴族的「祠社」遺址。
「三連城」中城中心台基是蒙古國第一座被完整揭露的匈奴時期大型土木建築台基,對於匈奴考古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與「一帶一路」的交集
「我國每年都有700至800項考古新發現,這次獲獎的6個項目是優中選優,主要是從其學術意義上考評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考古是世界性的學問,也是地區性的學問,很難和外國比較。
和自己相比,我國現在的考古水平已經在各個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和國際接軌。
比如在研究方法上,動物考古學、植物考古學、同位素分析、纖維分析等技術都是從西方而來,這些30年前沒有的技術幫助我們解決了很多重大問題。
同時,我們在理念、方法上已經和國外非常接近了。
」
「中國考古已經走出去了,我們有很多與國外合作的項目。
」陳星燦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比如這次獲獎的蒙古國和日門塔拉匈奴城址就是我國和蒙古國聯合調查發掘的結果。
我國還和宏都拉斯共同研究美洲的起源,也有日本等國的學者來中國研究文化比較。
」陳星燦說,絲綢之路的東線在洛陽,這次發現的南山遺址又在海上絲路之上,我國現在做的很多考古工作都能與「一帶一路」產生交集。
中國社科院公布2017年六大考古新發現
16日,由中國社科院主辦、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論壇揭曉了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的6個入選項目,分別為新疆吉木乃...
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榜單發布,看看都有哪些?
本文由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授權轉載 2018年1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