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2017中國考古發掘最耀眼的學術光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展現2017中國考古發掘最耀眼的學術光芒

——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京揭曉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齊澤垚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齊澤垚)1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在北京舉辦,會議發布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入選項目、入圍項目和國外考古新發現項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代表會議主辦方宣布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入選項目、入圍項目和國外考古新發現名單。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近300名專家學者參加本次學術論壇。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宣讀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入選項目、入圍項目和國外考古新發

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入選項目頒獎儀式 本網記者齊澤垚 攝

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入圍項目頒獎儀式 本網記者齊澤垚 攝

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項目入選項目共六項,分別是: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濟南市章丘區焦家新石器時代遺址、福建明溪縣南山遺址、湖北京山縣蘇家壟周代遺址、河北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東周遺址、吉林安圖縣寶馬城金代遺址。


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入圍項目共六項,分別是:廣西隆安縣婭懷洞遺址、陝西高陵縣楊官寨遺址廟底溝文化墓地、甘肅寧縣石家東周墓地、西安市秦漢櫟陽城遺址、山東青島市黃島區土山屯漢代墓地、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江口沉銀遺址。

蒙古國後杭愛省和日門塔拉匈奴城址入選2017年國外考古新發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社長洪石主持會議 本網記者齊澤垚 攝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於建軍對通天洞遺址進行學會匯報。

他指出,通天洞遺址是在新疆境內發現的第一個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同時也提供了本地區舊石器—細石器—青銅—早期鐵器時代的連續地層剖面。

遺址堆積序列清楚,年代跨度大,不僅填補了新疆史前洞穴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發現,對了解新疆地區四萬多年以來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確立區域文化發展的編年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王芬匯報了濟南市章丘區焦家新石器時代遺址的主要考古發掘收穫。

濟南市章丘區焦家新石器時代遺址距離龍山文化中心城址——城子崖遺址只有4公里,處於古代文化底蘊極其深厚區域的核心地帶。

城牆、壕溝和一批大型墓葬的發現,加之相當數量的大汶口文化玉器和白陶的發現,顯示了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階段,焦家遺址是魯北地區具有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意義的重要遺址。

長期、系統地開展焦家遺址的聚落考古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對於探討魯北地區聚落結構和人地關係、深化中國東部地區的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周振宇匯報了福建明溪縣南山遺址的考古發掘情況。

他強調,福建明溪縣南山遺址對構建閩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義,為探討福建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的來源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也為探討史前人類行為模式、生業形態、人類活動、種群遷徙與交流、閩台史前文化淵源關係,以及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等重要學術問題,提供了新的極為珍貴的資料。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研究員對湖北京山縣蘇家壟周代遺址的考古發掘收穫予以了說明。

湖北京山縣蘇家壟周代遺址是與葉家山、郭家廟、文峰塔和擂鼓墩等地點並存的曾國考古發現,這些考古發現建構了傳世文獻中並不明確的曾國,並使之成為周代物質文化面貌最為明晰的諸侯國之一。

墓地出土的曾侯仲子斿父九鼎、埋葬七車的車馬坑,以及規模宏大的聚落等,暗示這裡存在作為曾國都城的可能性。

這處高等級聚落與同時期的郭家廟、文峰塔等曾國遺存並立,顯示當時曾國複雜的社會結構。

  來自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研究館員張春長對河北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東周遺址進行了匯報。

河北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東周遺址的發掘填補了冀中地區同期考古空白。

墓葬狹深積石、動物頭蹄葬及銅鍑、直刃匕首式短劍、金盤絲耳環、瑪瑙飾品、飾有綯索紋的青銅器,流行殉人、大量殉牲,別具一格的車馬裝飾,在同期中原各國極為罕見,是北方族群自有特色;同時,車馬埋葬制度,青銅器、陶器紋飾、造型、器物組合等又顯現深受晉、燕等中原文化影響,為研究戎狄族群華夏化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趙俊傑副教授匯報了吉林安圖縣寶馬城金代遺址的考古發掘情況。

通過考古發掘研究表明,吉林安圖縣寶馬城金代遺址是中原地區以外首次通過考古發掘揭露的國家山祭遺存,不僅是金代歷史與考古的重要發現,也是邊疆考古和北方民族考古的重大突破,對了解當時社會生活和文化認同,研究金王朝對於東北邊疆的經略以及南北方文化的交流與互動,探索中華文化多樣性、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宋國棟的匯報圍繞蒙古國後杭愛省和日門塔拉匈奴城址展開。

他認為,通過地層學、類型學和碳十四測年,確定了和日門塔拉匈奴城址「三連城」的年代為匈奴時期,結束了蒙古國考古學界對於城址年代的爭訟。

結合漢文文獻記載,初步推測該城址是與匈奴祭祀有關的大型禮制性建築,或為匈奴單于或貴族的「祠社」遺址。

「三連城」中城中心台基是蒙古國境內第一座被完整揭露的匈奴時期大型土木建築台基,對於匈奴考古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齊澤垚 攝

  學術匯報結束後,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進行了學術總結。

他指出,2017年,全國範圍內共有215項主動考古發掘項目,564項非主動考古發掘項目,各地考古發掘工地共推薦38個考古發掘項目參與評選。

2017中國考古新發現評委依據推薦項目的學術重要性、發掘科學性、多學科參與程度等,對參評項目進行了認真的評比考量,最終遴選出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等六個項目入選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廣西隆安縣婭懷洞遺址等六個項目入圍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這些項目對建立各地的文化譜系、填補考古發現的時空空白、解決重大歷史問題(包括現代人類起源和遷徙、農業起源和傳播、中華文明的起源、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具有開創性意義。

從2017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每年都要選出一項國外考古新發現項目,以展示方興未艾的國外考古發掘成果,這項工作已經進行了兩年,今後還將繼續做下去。

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齊澤垚 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創始於2002年,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承辦的新世紀中國考古學術講壇,是中國最新考古學術成果的交流平台、重大考古發現的展示舞台和考古新進展的學術講台,旨在促進學術交流,推動新世紀中國考古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羅家壩遺址與巴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宣漢舉辦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齊澤垚 楊陽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齊澤垚 楊陽)中國四川有巴山蜀水之稱,古代巴文明是四川地區區域...

考古專家透露遼上京遺址五大新發現

中新社赤峰8月10日電 (記者 李愛平)正在內蒙古赤峰召開的「中世紀都城和草原絲路與契丹遼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董新林向外界透露了遼上京遺址考古的五大新發現。  ...

化德縣裕民遺址入圍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本報訊(特約記者 李劍平 通訊員 李科)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此次論壇,化德縣裕...

我市行唐故郡遺址成功入圍

稿件來源:石家莊新聞網本報訊 (記者 劉迪) 2月26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的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在入圍終評的26個項目中,我市行唐故郡遺址成功入圍。 行唐故郡遺址位於行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