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成就道家的經典傳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為一個擁護5000年文明的古國,燦爛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它的成就來源於方塊字,方塊字記錄了歷史的滄海桑田、日新月異。

讓子我們穿越歷史的迷霧,直擊傳統,連結文化精粹。

說起中國的方塊字——漢字

中國文字史超過四千年,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

我國文字從古代的象形文字發展到今天的漢字,中間是經過多次變化和改革的;但是歷代的改革幾乎都是兼收並蓄的,以致使漢字越積越多。

當前我國文字之多是非常驚人的,比較常用的《新華字典》就有10000多個漢字;1990年出版的《辭海》有14872個漢字;1716年編撰的《康熙字典》有47035個漢字;郭沫若生前曾根據日本朋友的估計,我國大約有60000多個漢字;1994年出版的《中華字海》有87019個漢字(其中重複字320個)。

常用字是指中文中經常用到的漢字,通常有數千字,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常用字部分:2,500字。

文字的傳承,讓經典更加容易被理解應用,這些經典都是用漢字作為記錄,以下是道家一些經典的發掘來源,讓我們更了解文化傳承的不易,讓我們更加凝聚、更加珍惜:

1900年,敦煌遺書出土,其中包括道家最重要的兩部著作——《老子》和《莊子》(殘卷)以及《鶡冠子》。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出土《六韜》,其中包含很濃的黃老道家的味道,或許是《漢書·藝文志》所說的《太公》的一部分。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本,《老子》乙本,《老子》甲本卷後古書《九主》《老子》乙本卷前古書《黃帝四經》等。

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漢墓出土竹簡《六韜》和《文子》殘篇。

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漢墓出土竹簡《莊子》書中《則陽》、《外物》、《讓王》等殘篇。

1987年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竹簡《莊子》中的《盜跖》殘篇。

1988年 湖南省慈利石板村楚墓出土《管子·霸形》。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戰國中期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以及道家文獻《太一生水》、《語叢四》(《說之道》)。

1994年,一批戰國楚竹書出現在香港文物市場上,隨即被上海博物館購回,後被人稱為上博簡,裡面包括《恆先》、《彭祖》、《三德》、《凡物流形》、《用曰》等許多道家佚書,其中以《恆先》最著名,它用詞古奧,哲理深刻,堪稱《道德經》的姊妹篇。

2009年初,北京大學收藏一批從海外搶救回歸的珍貴西漢竹書,總數達3300多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獻是全本《老子》與《周訓》,其《老子》殘缺部分僅占全書篇幅的1%,幾乎堪稱「完璧」。

而《周馴》的篇發現將「還原先秦道家原初面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世界第一書35:疑古之風可休矣

上一篇寫到《論語》是部偽書,中國的文化人怎麼能幹。可以你們質疑《管子》一書的方法和觀點,《論語》的歷史依據更不少,當然就是偽書。這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要想論證《論語》是孔子所作,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