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回漢墓醫簡編聯釋文工作基本完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日前,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的學者共同發表了對四川成都天回漢墓醫簡的整理研究成果。

研究者表示,天回醫簡的主體部分抄錄於西漢呂后至文帝時期,可能成書於齊地。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的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其中編號為M3的古墓出土竹簡951支。

考古工作者在該墓的北Ⅱ底室清理出竹簡730支,包含5種醫書和1種法律文書。

5種醫書分別被命名為《脈書·上經》《脈書·下經》《治六十病和齊湯法》《㓨數》《逆順五色脈臧驗精神》;法律文書則根據長度暫名為《尺簡》。

在南Ⅱ底室,清理出竹簡221支,其中包括2種文獻,分別是內容為治療馬病的《醫馬書》和關於人體經脈的《經脈書》。

目前,這批竹簡的編聯、釋文與注釋等工作已基本完成。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教授柳長華等學者,對這批醫簡的價值、學術源流等問題進行了研究。

他們發現,天回漢簡的字體,屬於西漢初至武帝早期帶有濃郁古文或篆書筆意的古隸。

根據書寫形態推斷,這批醫書並非一時寫就,其書寫時代與馬王堆醫書相比略晚。

結合簡文書寫的避諱情況,推斷這批醫簡抄錄於呂后至文帝期間的可能性較大。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漢代名醫倉公淳于意的事跡。

據載,淳于意為臨淄人,自幼喜好醫藥方術,後來得到「扁鵲之脈書」並將其傳授下去。

天回醫簡中的《脈書·上經》和《脈書·下經》可能是倉公所傳的「扁鵲之脈書」。

天回醫簡中存在較多的齊語特徵,而齊語大體為今山東省先秦兩漢時期人們使用的交際用語。

除出土大量醫簡之外,該墓還出土了製藥工具等器物,證明墓主人生前所從事的職業應與醫學有關。

墓中還出土了兩件朱書「弓」字的漆器,據考證,「弓」應為墓主姓氏,起源於魯國。

根據這些材料,研究者推斷這批醫書成書並抄錄於齊地,在漢文帝時期之後流傳至成都地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春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告訴你一個別樣的扁鵲學派

話說歷史上的成都中醫藥23年前(1991年10月),國際傳統醫藥大會在中國北京舉行,將每年的10月22日定為「世界傳統醫藥日」。人類健康離不開傳統醫藥。中醫藥及其它傳統醫藥為保障各國人民健康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