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奐絕倫青銅器「鄧共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盉,古代盛酒器,或說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即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如同現今的雞尾酒。
商朝貴族飲酒之風頗為盛行,所以商代青銅酒器盛行,並往往舉行隆重的儀式,祭祀時也是禮器,所以商代酒器十分發達。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商後,周人認為商的亡國是由於統治者溺在酒中,所以周代禁酒。
盉的形狀較多,一般為侈口,深腹,有蓋,頸、腹間前有一斜置的流,後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青銅盉出現在商代早期,盛行於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戰國。
我國古代青銅器從商代晚期開始,造型特點是形制敦厚凝重,精美華麗;紋飾繁複,圖紋威嚴神秘,多為雲雷紋、饕餮紋、夔龍紋、動物紋及幾何形圖案;銘文蒼勁古樸,一般字數較少。
西周大致秉承商代舊制而略有變化。
從青銅器造型藝術角度來看,青銅禮器最為引人注目,禮器是宗廟中和宮室中陳設的器物,使用於各種祭祀、宴饗和典禮儀式的場合,古人認為祭祀和打仗是國家頭等重要的事情,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禮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關的器物,目前青銅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廟中使用的器物。
在許多青銅器的銘文中,宗廟中的許多禮器稱為「寶尊彝」,尊彝就是禮器的通稱。
禮器有的是不能夠動的,所謂「重器不出門」,就是對家族有重大意義的器物如不能保住,就意味著一個家族的消亡。
1992年3月山東省昌邑市塔爾堡鄉上河頭村村民種樹挖坑時出土一青銅盉(見圖),經專家鑑定為商代晚期,距今3700餘年。
原為器蓋組合,蓋已失。
足至口沿通高25厘米,重3.3千克。
該青銅盉色澤黃綠,器壁厚重,造型別致,圓口侈沿,鼓腹。
無蓋,為束頸,腹、脛部飾饕餮雲雷紋,一側有鋬,上接脛部,下聯腹中,鋬作牛首狀,雙角歧出,兩耳翼分,兩目瞠圓,捲曲附在器壁上。
近口沿處上側有橋型鈕,位於牛首正中,作串聯器身與器蓋銅鏈之用。
前有管狀流斜置上腹部。
領首部飾三組夔鳳紋,共六個單元,每組兩兩相對,四周有弦紋作框欄,襠微內收,三柱足。
腹部為象首的變形紋飾,高額、豐耳、碩眉、橢圓目、方潤口,取仿自然界的大象,器足漸下內斂,應作象三長鼻卷舒傾垂觸地,長鼻正可塑為銅盉的三足,在國內亦為少見。
鋬部腹面直書陰文篆字「鄧共尊彝」四字,字型挺秀,字口整飭,從形制和銘文推斷,製造年代約在商代中晚期。
該盉紋飾豐富多彩、繁縟富麗。
紋飾主體採用浮雕分明,花紋採用高浮雕藝術形式手法,器物線條粗放、渾厚莊重、古樸典雅、造型新穎、鑄制考究。
通過雲雷紋、饕餮紋的繁密布局,給人緊張而又恐懼的視覺感。
雕刻技法採用浮雕、平雕和圓雕相結合的手法,層次細膩豐富。
這種方法的運用使之在器表平面上表現出一種深厚、凝重的立體效果,是一件非常珍稀的青銅器,是中國青銅器發展史上的一個新高峰。
「鄧共盉」的發現對昌邑地區研究商代歷史、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都有著重要的價值,而且對於研究商周青銅器的形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青銅器的文化之發展時期
發展時期青銅器商代早期、中期公元前16世紀一公元前13世紀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銅器是中國青銅器藝術趨於成熟的發展時期。以酒器為主的禮器體制初步建立,兵器種類增多。普遍裝飾獸面紋樣,構圖漸趨繁密,線...
商彝周鼎,震古爍今——青銅禮樂器集萃識別真假
青銅器作為中國禮樂文明的代表,在先秦時期亦被視為王權的象徵。統治者為維護國家政權,建立了一整套禮樂制度,以顯示「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左傳·莊公十八年》)的等級差別,賦予上至天子,下至士等不同...
商周時期邢域的酒文化與酒器
商周時期,是我國古代禮制的成熟期,也是中國古代禮制最為規範的時期。「禮以酒成」,無酒不成禮,因此,商周時期也是我國酒禮最複雜、酒與政治結合最為緊密的時期。正因為酒受重視,酒器發展也最為迅速,青銅...
商周時期青銅文物鑑賞:工藝真是太贊了!
把尊舉爵念商周商晚至東周戰國是我國青銅器的鼎盛時期,東漢以後逐漸勢微。到宋代仿古之風陡起,但鼎彝之器其型其紋都早已脫型於三代吉金,眾人收藏之心銳減,其市價不及一二,無甚聊意。三代青銅傳世甚少,多...
華夏民族文化起始——青銅器
中華文化開始的地方,就是黃河、長江。在這片土地上孕育的中華文明。那麼,在這一期間,出現了什麼樣的令現如今都一直在傳承的文化,首先值得一提的是——青銅文化。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