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先為何以龍為圖騰?專家發現這一國寶,揭露了真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華上下五千年,是所有炎黃子孫都知曉的一個常識。
但在國際史學界並不承認這種說法,也不承認中國夏朝的存在,因為沒有考古實物可以證明,商朝有殷墟、有甲骨文,而夏朝只存在於古籍記載中。
為此在2002年,國家開始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14年艱苦的考古工作在浙江上山遺址發現一萬年前的栽培稻、河南舞陽出土的8000年前的七孔骨笛、東北遼河地區出土的C形龍等等,證明了「中華文明五千年並非虛言」。
而位於河南洛陽地區偃師市的二里頭遺址,目前學術界多數學者傾向於二里頭是夏王朝的一處都城遺址,有人稱之為「夏墟」。
在二里頭遺址中,有許多青銅禮器和玉器相繼問世,而在2002年發現的一件距今3700年左右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更是在考古界引起了軒然大波。
它由2000多片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
綠松石龍龍身長64.5厘米,中部最寬處4厘米,形體長大,巨頭蜷尾,龍身曲伏有致,色彩絢麗,龍頭呈扁圓形,梭形眼,眼珠為圓餅形白玉,鼻樑由三節半圓形的青、白玉柱組成,蒜頭狀鼻端由綠松石雕成,用工之巨、體量之大、製作之精之巧、用綠松石片之多,在目前所見中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是獨一無二的,堪稱絕世超級國寶。
二里頭綠松石龍的發現,引起了學術界的巨大反響,學者們紛紛撰文討論,他們都認為這件綠松石龍的出土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總負責人許宏先生則說,這一件出土於「最早的中國」、「華夏第一王都」的綠松石龍,才是真正的「中國龍」。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最早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早在堯舜禹時期就有「豢龍氏」,夏朝孔甲時期有「蓄龍氏」更是說明古人或許曾經養過龍,而隨著內蒙古紅山文化碧玉龍、東北遼河C形龍、安徽凌家灘白玉龍、河南濮陽出土的蚌龍等,再加上此次二里頭遺址中發現的綠松石龍,專家推測,龍應該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經過夏商周的不斷發展,到了秦漢時期龍的形象也基本成型,而龍所代表的高貴、智慧也更加深入人心,我們也自豪的自稱為龍的傳人。
洛陽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龍形器,讓人想起《史記》記載的「御龍氏」
龍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具有崇高的地位,中華民族就自稱「龍的傳人」,而古代的皇帝也常常以「真龍天子」自稱。龍是否真的存在,是個爭議不休的話題。但中國歷史上卻真有一位養龍的真龍天子,他就是孔甲。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山西陶寺周家莊遺址討論會舉行
央廣網太原5月11日消息(記者岳旭輝 山西台記者鄭雲 運城台記者張強)5月8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山西陶寺、周家莊遺址現場討論會在運城舉行。5月6日至8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背景大學考...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證華夏5000年不虛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繼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該項目首先進行了為期三年(2001—2003年...
廟底溝:中國文明從這裡走出
2015-04-01 00:59 經濟參考報 顯示圖片如果說仰韶文化的發現,讓世界震驚於中華大地史前文明的古老和神秘的話,那麼廟底溝類型的發現,更讓人領略了其神奇的一面。只是紅黑白黃色的簡單組合...
考古專家熱議陶寺遺址:證實堯都詮釋最初「中國」
中新社山西臨汾9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之中,始自陶寺」「陶寺遺址詮釋了最初『中國』的概念」「出土朱書陶文『文堯』是陶寺為堯都的直接證據」「陶寺是一個綜合性多機能的中心都市」「陶寺...
二里頭博物館在偃師奠基 這裡將能看到「最早的中國」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是讓文物「活起來」的典型項目 「這是二里頭遺址自1959年發現以來的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在奠基儀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說。他一連用8個「最」來形容二里頭遺址的...
洛陽將再添大型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超級國寶」或將展出!
日前,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了《二里頭夏都博物館建設總體建議方案》。二里頭夏都博物館擬選址在偃師市二里頭遺址保護區南約300米,偃師古城快速公路北約200米,二里頭遺址宮城區中軸線南延線西側區域...
河南一小村莊,專家在此調查挖掘後,發現一國寶
眾所周知,我國的陝西、山西、河南三地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許多朝代在此建都,所以這三地的文物資源特別豐富,而考古工作就是在與盜墓者以及自然環境對文物影響在做鬥爭。考古就是對人類文明的保護與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