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證華夏5000年不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繼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

該項目首先進行了為期三年(2001—2003年)的預研究。

在預研究的基礎上,2004年夏季,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

六大都邑

中原地區六座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城邑,被列入研究重點(河南5個,山西1個),六大遺址年代先後銜接,時間上大體從公元前2500年到前1500年(大致從史傳的黃帝時代到夏代末年),為了解這一千年間的社會組織結構的變遷、王權發展的程度以及當時的自然社會環境等,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它們是:

  • 可能與「黃帝」有關的河南靈寶西坡遺址

  • 與傳說中「堯」時代時空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

  • 可能是「禹都陽城」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

  • 可能是「夏啟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遺址

  • 考古學界公認的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以及鄭州大師姑遺址

社會圖景

這一千年的歷史正處於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期。

其「社會圖景」可作如下歸納:

① 農業生產取得長足進步。

一是農作物多樣化,原來認為只有小米、粟等是主要食物,發現稻米占相當比重,小麥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二是耕作技術的改進,為適應水稻、小麥等多種作物的種植,有了水田、旱田,耕作技術隨之發生變化。

二里頭遺址等都找到了小麥,甚至還找到了除豬、狗之外飼養羊的證據 。

陶寺遺址

② 銅器冶鑄技術的發展。

到了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夏代中晚期,已經能夠製造鼎等青銅容器了,青銅容器的製造比製造刀子等小件物品要複雜得多;而複雜的青銅容器,如鼎在這一時代的晚期成為中國王權的象徵。

二里頭遺址

③ 社會發展變化方面。

一是等級制強化和制度化。

比如在陶寺遺址中的1000多座墓葬中,大墓約占1/10,每座墓葬能出土百餘件隨葬品,而小墓則占大多數, 其出土的隨葬品寥寥無幾;

二是大型城邑的出現。

陶寺遺址發現了建於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大型城址,它非常宏大,有280萬平方米,南北1800米,東西1500米。

修建這樣規模的城址需要大量人力,可見當時組織人力從事工程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三是出現反映王權的宮殿、宗廟。

二里頭遺址發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宮城,發現了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布局,多重院落,這個傳統一直影響到到北京紫禁城的建造,開了幾千年中國宮城布局的先河。

二里頭大型宮殿遺址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跨學科文化闡釋實證性考古學證據

石峁遺址的發現改變了學術界對新石器時代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認識。龍山時代至夏代早期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過渡的重要階段,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時期。石峁遺址的發現不僅為以往出土的石峁文物年代、文化...

回望2016中國考古

入冬,一場洋洋洒洒的大雪,給石峁遺址蓋了一層灰白的冬衣,使這個原本就很有氣勢的石頭上的王國更顯宏闊。石峁自2011年橫空出世後,一直是考古界關注的焦點,2016年,因為瓮城、內外城牆以及牆體上的...

陶寺考古40年:層層打開的秘密

光明日報記者 楊珏 李建斌 光明日報通訊員 米雅璐1978年,在山西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鏟和手鏟,翻開了厚重的黃土地,也開啟了一段事關中華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發現。說起陶寺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