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編者按:石峁遺址的發現改變了學術界對新石器時代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認識,引起了學術界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的反思,為正在進行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輸入了新鮮血液。
石峁遺址聚落等級化趨勢明顯,環壕、城垣等防禦設施成為聚落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祭祀、占卜等現象常態化;大型宮室、祭壇、王陵等考古發現對進一步理解「邦國、王國、帝國」框架下的中華早期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在2015年的考古發掘中,石峁考古隊在石峁外城牆一處「馬面」旁坍塌的築石中發現了一塊完整的石雕人面像。
數年前,有學者就對石峁遺址展開考察,公布了一批特徵明確、造型獨特的石雕人面像,數量20餘件。
迄今為止,傳說出土於石峁遺址高等級建築的核心分布區「皇城台」一帶的石雕人面像已有近30件。
石雕人面像在歐亞草原西部源遠流長,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地帶自史前至商周時期斷斷續續有石雕人面像的存在。
石峁遺址出土的這些石雕人面像是否和其西北部的文化有關係?是否史前早期就存在中西文化交往?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物。
石峁城址並不是一座孤城。
近期考古發現,在石峁遺址周圍數十平方公里範圍內,共有十多個小的石城遺址,其面積從幾萬平方米到數十萬平方米。
石峁考古隊2014年的調查確認這些石城遺址與石峁遺址處於同時代。
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曾表示,陝北榆林一帶龍山時期遺址數量豐富,分布密集。
陝西榆林文物部門登記在冊的遺址就有吳堡縣後寨子峁、佳縣石摞摞山等678處遺址。
附近內蒙古鄂爾多斯朱開溝、房塔溝、寨子上、西麻青等龍山文化遺蹟相距不遠。
近年來的考古還發現,黃河中游的河套地區史前文化傳承有序,河套地區與西北齊家文化、南方良渚文化、中原二里頭文化和燕山南北新石器時代至商周之際存在許多共同的文化因素。
石峁遺址的發現改變了學術界對新石器時代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認識。
龍山時代至夏代早期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過渡的重要階段,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時期。
石峁遺址的發現不僅為以往出土的石峁文物年代、文化性質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科學背景,亦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發展過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資料,對進一步理解「邦國、王國、帝國」框架下的中華早期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觀察石峁祭台和城牆周邊出土的眾多人類頭骨能得出什麼結論,取決於我們怎樣看待、怎樣解讀這些歷史遺存。
我們權且把考察重點集中在這裡的三層祭台和這些人頭骨上,試圖解析他們被先民所寄予的象徵意義。
在中國古代,農業是上層社會經濟活動的最基本支撐系統。
而古代農業年成的豐歉,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天氣與氣候狀況的好壞。
氣候變化通過影響糧食生產安全進而影響糧食的獲取和利用,並反映在人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
跨學科文化闡釋實證性考古學證據
石峁遺址的發現改變了學術界對新石器時代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認識。龍山時代至夏代早期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過渡的重要階段,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時期。石峁遺址的發現不僅為以往出土的石峁文物年代、文化...
首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上聽考古大咖聊中華文明起源
1928年,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殷墟發掘出商代晚期遺存,晚商的歷史得到證實。後來,鄭州商代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等的發現,又不斷把中華文明的歷史向前推進。那麼,中國早期文明是一種怎樣的樣貌?「最初的...
4000多年前的四大古城考古發現強力揭示中華文明的誕生!
城址的出現、文字、金屬的使用等元素通常被定義為是衡量一個區域是否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而文明的產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自然地理條件看,全新世中期(距今7000-4000年),全球氣候溫暖...
良渚古國遺失後,中原漸成史前東方文明中心
從啟動於1996年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到啟動於2002年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隨著探索過程不斷深入,我們對這段歷史的認識也不斷豐滿起來了。我們今天可以對這段歷史做一個大致的描述。」2月26...
科技·探索︱史前英雄什麼樣?深目高鼻表情沉靜
中國規模最大的史前石城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4年前在黃河大河套地區「面世」,這一史前城址曾讓人感覺到東亞築城術的「石破天驚」。近日,考古專家發現石城的牆體竟然裝飾著眾多石雕人面像,讓人感覺到...
遼寧阜新發現距今約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村落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瀋陽3月14日電(記者趙洪南)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完成了對阜新他尺西溝遺址的階段性考古發掘,確認該遺址為一處距今約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村落,出土珍貴遺物近250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