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書訊 | 2016年5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許宏作品2種

大都無城

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

許宏 著

有人說,「大都無城」的說法,具有相當的顛覆性。

但讀了這本小書,讀者朋友們就可以知道,這並非標新立異之說,只是對中國古代都邑遺存顯現出的某種現象的一個提示,對都邑發展階段性特質的歸納和提煉而已。

—— 許 宏

不惟公眾,學術界一般也把「無邑不城」作為中國古代都城的一個顯著特色。

然而,這一特徵並非貫串中國古代都城發展的始末,而是有鮮明的階段性。

中國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二里頭國家誕生,到漢代的兩千餘年間,絕大部分時間裡都城是沒有大城的,「大都無城」,可以說是對漢代及其以前中國古代都城形態的概括。

中國古代都城的早期階段有著怎樣的發展軌跡?城郭齊備的狀態源遠流長嗎?是單線平緩「進化」,還是有重大「變異」和波動?背後的動因又如何?何為城,何為郭?都城究竟朝哪個方向?如此種種,都是關涉中國古代都城甚至古代社會發展進程的大問題。

本書從考古材料出發,宏觀兩千餘年都邑動態大勢,分析思考上古歷史「大都無城」時代。

何以中國

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新版)

許宏 著

公元前2000年,在以傳世文獻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個便於記憶的數字。

大體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大河以東的晉南地區,輝煌一時的陶寺文化由盛轉衰;幾乎與此同時,大河之南的嵩山一帶,在「逐鹿中原」的躁動中逐漸顯現出區域整合的跡象,新砦集團開始「嶄露頭角」。

顯然,它的崛起,為隨後以二里頭為先導的中原廣域王權國家的飛躍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地緣政治上,地處中原腹地的鄭州—洛陽地區成為中原王朝文明的發祥地。

鑒於此,公元前2000年,是中原文明史乃至中國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本書從考古發現入手,探究中國早期文明進程,深入發掘「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環境與文化底蘊。

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漢藏之間的康定土司

清末民初末代明正土司人生史

鄭少雄 著

《漢藏之間的康定土司》是由人類學學者撰寫的史學、傳記著作,以四川康定地區的明正土司作為研究對象,從最後一位明正土司的人生史,揭示中國西南地區文化、社會、政治和經濟和諧共生的內在機制。

人類學學者對歷史學研究的貢獻,在於他們既不斷引入新的材料,也嘗試對原有材料做全新的解讀,不斷引入新的觀念。

從這本書而言,更重要的是,作者真正關心不同族群和平共生的實現機制,並且獲得了富有歷史感的深入洞見。

葉嘉瑩作品精選2種

好詩共欣賞

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家詩講錄

葉嘉瑩 著

詩與詞不同,詩是要言志的。

詩既然要表現自己的情志,那麼你的內心首先就要真的有一種「搖盪性情」的感動。

所謂「情動於中」,那個「動」字是最重要的。

——葉嘉瑩

中國詩歌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視「興」的作用。

這種感發生命的特質,確可對一個人的智慧和心性形成啟發和陶冶。

本書擷取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位詩人的詩作,從物象、心境、結構等角度切入,帶領讀者貼近作家的生命歷程,體會詩作的美感特質。

書中三位詩人的詩作特點不同,帶有不同性質不同形式的豐美的感發作用,但都同樣具有感動人心的效果,都是「真正的好詩」。

清詞選講

葉嘉瑩 著

清朝是詞的一個復興時代,因為它重新找回了詞的美學標準。

「是他釀就春色,又斷送流年」,可是,人的一生,就是要在風雨憂患之中完成你自己。

有時候,人是要在挫折憂患之中,才會對於人生有更為深刻的反省和覺悟。

——葉嘉瑩

詞的微妙,在於它有一種特別的美學特質,即以曲折深隱富於言外之意為美,以引發讀者很多的聯想為好。

清朝正是詞的復興時代,借這種深婉曲折的文體,「道出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全書涉及清代詞人十餘位,從時代背景、生活際遇、個人性格、才華短長等諸方面,帶領讀者一起,邂逅最美的清詞,欣賞清詞的美好。

品讀《沉思錄》

(古羅馬)奧勒留 原著

何懷宏 譯註品讀

《沉思錄》是何懷宏在1980年代末期完成的重要譯著,譯文忠實簡練,素雅凝神,在二十多年裡不脛而走,默默在許許多多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讀者中流傳。

在這本《品讀〈沉思錄〉》中,何懷宏首次採用逐段對照的方式與我們慷慨分享:回顧《沉思錄》中國大陸首個中文版的翻譯經歷,分享他作為 知名哲學家的權威解讀;感念《沉思錄》在那些動盪不安的時刻曾給予他的巨大安慰,分享他作為幾十年老讀者的閱讀心得。

本書配以導讀、附錄、索引和多幅精美插圖,是讀者理解《沉思錄》的最佳中文導讀本。

鹿特丹的伊拉斯謨

輝煌與悲情

[奧] 史蒂芬·茨威格/著 舒昌善 譯

我幾個月來像走投無路似的進行自我保護……我選擇了鹿特丹的伊拉斯謨作為自己的救星。

他中庸、明智,被夾在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恰似我們今天被夾在各種對立的政治運動中一樣。

他處境艱難,但並不孤立……這給了我些許安慰。

——1933年12月9日,史蒂芬·茨威格致赫爾曼·黑塞

茨威格作為一位猶太裔作家,其作品在1933年納粹上台即遭禁,其在薩爾茨堡的寓所被無端搜查,以致他不得不流亡國外,本書即是完成於顛沛流離之中。

身處黑暗年代的茨威格,藉著對鹿特丹的伊拉斯謨,這位「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最終取得成功而僅僅在道義上保持了自己的正直的人」的刻畫,將這位偉大的人文主義者輝煌與悲情的一生,栩栩生動地呈現於讀者面前。

河童雜記本

[日]妹尾河童 陶振孝 譯

河童曾帶領我們一路窺視過日本、歐洲、印度, 也窺視過工作間甚至廁所……現在該讓我們來對河童本人窺視一番了。

這一次河童依然不負眾望,敞開心扉,將那種只有好玩的人才會經歷的人生——無論榮耀還是狼狽,頑皮還是溫存……一併呈現在讀者面前。

這裡有他在日本海內外的探險訪古,亦有他與眾不同的公私生活,還有五花八門的收藏癖以及生活趣味……然而最值得期待的,還是他那令許多人驚嘆不已的河童式俯視圖繪製大法大揭秘——要知道這一慷慨之舉不知會造就多少個河童呢!

風下之鄉

[美]艾格尼斯·凱斯 著 穆青 譯

風下之鄉(land below the wind)一直以來就是馬來西亞東部度假勝地沙巴的別稱。

這個稱謂始自艾格尼斯·凱斯,也即她的自傳式隨筆《風下之鄉》。

在這本書中,艾格尼斯用生動的筆調描繪了1930年代的南洋生活和土著逸事。

上世紀30年代,美國作家艾格尼斯·凱斯隨夫遠行,來到婆羅洲首府山打根,開始為期5年的生活。

艾格尼斯的丈夫哈里當時擔任大英帝國北婆羅洲林業長官。

書中描述了他們在山打根的日常生活,以及跋涉叢林、在南洋諸島探險的故事。

1939 年,《風下之鄉》獲美國《大西洋月刊》最佳非虛構類作品獎。

「旅行之道」叢書2種

世界之道

[ 瑞士 ] 尼古拉·布維耶 著

[ 瑞士 ] 蒂埃里·維爾奈 繪

治棋 譯

十六歲時,努力「為學習寫作而講述旅行經歷」的尼古拉·布維耶就很清楚,他想要遊歷整個世界,去發現生活的藝術。

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四年間,從日內瓦到開伯爾山口,與畫家蒂埃里·維爾奈結伴而行,緩慢而幸福的漂泊為這本書注入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浪子情懷。

距尼古拉行走世界已經六十多年了,但他仍然堪稱所有旅行作家的榜樣人物。

他的著作不多,人們很難從中看到驚心動魄的旅行經歷,他往往會在敘述之前等上幾年,等到旅行的印象與感受沉澱得穩定、成熟,再訴諸文字。

這種安於積累的耐心讓他能夠像體察人心一樣,去深入挖掘那些風景。

巴塔哥尼亞高原上

[英]布魯斯·查特文 楊建國 譯

查特文天生是說故事的高手,把虛構故事和旅途經歷編織得天衣無縫。

巴塔哥尼亞並非地圖上特定的區域,而是一片不明確的廣大領域。

它可以用土壤來區分,也可以用氣候來形容:這兒的強風可以一路從十月吹到三月,能讓《小王子》作者聖埃克蘇佩里的飛機往後,而不是往前飛。

查特文說,強風「可以將你生吞活剝」。

這份蒼涼、孤絕的力道足以迫人回歸自我,查特文也試圖在此思考「孤獨」這一永恆的主題。

在這趟自童年即預約下來、奔向世界盡頭的旅程中,查特文沒有去做個人評判,而是客觀地說著一篇篇令人耳目一新的旅行故事。

新知文庫20

生物武器

從國家贊助的研製計劃到當代生物恐怖活動

[美]珍妮·吉耶曼/著 周子平/譯

歷史上國家作為戰爭手段曾多次使用生物武器:德軍曾以炭疽菌和鼻疽菌毒殺敵對國的馱畜;日本的細菌部隊曾在中國的土地上散播鼠疫和霍亂;現代的恐怖主義分子也利用生物武器製造混亂,炭疽菌信件重新點燃人們對人造瘟疫的恐慌。

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中,生物武器的威力堪與核武器相比,然而其研製和使用卻比核武器更加簡便和隨意。

本書揭秘各個大國鮮為人知的生物武器研究的歷史,論述如何最有效地阻止這類武器的使用以及限制生物武器擴散的途徑。

永恆的日記

每一天的音樂

[英]萊布雷希特/編撰 盛韻、虞翔/譯

對於日曆的狂熱是音樂界的特別現象,我們面前的這本日曆書,就是為了滿足音樂界和樂迷們這種無傷大雅的「狂熱」。

它搜羅了在歷史上每一年中的每一天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及名人逸事,囊括了西方音樂中整整十四個和聲世紀,側重於重要的演出時刻或是偉大音樂家私生活中的片段——所有這些,無論是瑣屑還是宏大,是高尚還是低俗,確已構成了一幅西方音樂發展史的迷你畫像。

藝術, 背後的故事

方秀雲 著

女性,是西方藝術的一個永恆主題,是審美觀照的焦點所在,激起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的創作激情。

本書擇選了從文藝復興到20 世紀的25 位性格各異、身份懸殊的女子,從藝術家對她們的刻畫中,尋找那令人悸動的「美」。

在現實生活中,她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卻都深刻地觸動了藝術家的靈魂,通過藝術家的畫筆、雕刀和相機,她們轉化成為了人間的傳奇。

意蘊天成

張建中 著

在繪畫創作和教學之餘,著名畫家張建中先生從未停止過對藝術理論的探索和思考。

本書由兩部分組成:「藝海泛舟」部分,收錄了作者生前發表的文章;「畫外遺珍」 部分,則是經其遺孀蒙園明女士整理而成,將作者對藝術創作的隨機性感悟或隻言片語集合在一起,以全面反映作者的藝術觀和審美意識。

「近期專題」

放下鈴鐺是土司,拿起鈴鐺是活佛 | 漢藏之間的康定土司

文 | 鄭少雄

在康區的地方世界裡,只擁有政治權力的土司就像獨腿巨人般無法走路,宗教給了他另一條腿。

如何閱讀《沉思錄》

文|何懷宏

一些人可能由「神」退向它,而還有另一些人則可能由它走向「神」。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和友人交流,點擊右上角朋友圈

回復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復新書,查看往期書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訪談︱許宏:「大都無城」是基於文化自信

古代都城似乎都有城牆,尤其是現存的明清城牆,成為「中古以後帝國都城最鮮明的物化表征」,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然而,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許宏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新著旗幟鮮明地提出「大都無...

「大都無城」:千年不設防的時代

「無邑不城」,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古都的一個顯著特色,不管是公眾還是學界,一般都認為「沒有『城牆』的都城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繼《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之...

《大都無城》後記

「大都無城」的概念,萌生於我二十年前撰寫博士學位論文時的觀察與思考。二里頭至西周時代都邑的聚落形態,與之前的龍山時代、之後的春秋戰國時代的城址林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予人以深刻的印象。但當時的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