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小講座3:夏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五星出東方 紅德智庫

1、夏朝年代久遠,爭議很多,也不乏被歷史虛無主義者一口咬定「不存在」的聲音,然而,細看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之間的考古發現,可以斷定那時候的中國,已經進入文明時期;

2、這裡再強調一下文明的三要素:文字、城市、國家制度;

3、n這個標準並非中國學者發明的,但是,以此為尺度,衡量中外歷史的時候,都一碗水端平,就對了。

夏朝遺址:二里頭遺址

這個遺址的現狀是這個樣子的

面積非常大,有好幾平方公里,所以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刨開

二里頭航拍圖

1、一個挖掘現場的航拍圖可以看到,四周都是農田;

2、現在是一步一步發掘,每年農閒期發掘一部分,其它部分保持不動,而且規定田地不准深耕;

3、宮殿遺址航拍,是2011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二里頭遺址外圍

從外面看上去就這樣,貌似普普通通的農田

真可惡的是這種事——

工程強行推進文化遺址,活生生給挑開一條溝,好多遺存被攪亂,有的文物直接被毀

看介紹是這樣的——

那麼大家可以看到,一處墓葬,遺體葬在哪裡,周圍有沒有陪葬品,陪葬品是怎麼擺放的,誰在誰旁邊,什麼東西裝在什麼容器內部,這些都是承載信息的遺存,一旦攪亂,就再也無法恢復了;

為什麼一直強調考古現場很重要,無比重要,一定要有完整的記錄?就是因為現場的信息量,一旦被挪動,是其它任何方式都無法再現的!

大家還記得這個東西嗎?

一旦被攪亂,哪裡還能看出什麼龍虎?全成一堆蚌殼了

悲催的二里頭——

1我說二里頭悲催,是這裡從1959年就開始發掘,第一期工作完成於70年代,大略給確定了分期;

2、n基本給遺址確定了分期,確定在距今3500-3800年 ;

3、n第二階段的發掘工作,開始於80年代,持續到90年代,就趕上了《河殤》,之後麼,各種抹黑各種貶低,目的只有一個:拚命要把二里頭遺址貶成原始部落。

二里頭遺址真是原始部落嗎?好吧,讓文物說話!

建築遺址——

1、當然,地面建築已經蕩然無存,現在能看到的,是基礎地基;

2、面積非常大,可以看看航拍照片上,人和越野車所占的比例。

最搞笑的是,經常有慕洋犬拿著外國那些至今還戳在那裡的「古

跡」嘲笑中國遠古建築只剩地基——

西方偽史考?沒被證偽前存疑——

1、n我們的主題不是西方偽史考哈,所以就只舉這麼一個栗子,俺只是說,被白皮坑多了也被坑怕了,所以每次見到白皮的東西,俺已經習慣性地先存疑,確認是真的,那才敢採信……

2、上次有同學說,德國發現4000年前的青銅,俺就沒接話,為啥,因為俺被坑多了,不敢貿然相信;但是也沒證偽那處古蹟,也不能貿然說就是偽造,尤其是,沒證偽就說那是假的,不是找吵架麼……所以只能不置可否,呵呵!

3、n在這裡也給同學們提個醒:都是「博物館藏品」,博物館和博物館可不一樣,中國的博物館,基本工作還比較紮實,雖然也免不了有些粗糙疏漏甚至搞錯的地方;白皮的博物館……那還是至少和其它史料互證一下吧……雖然不說每件都經不起考證,但是一考就碎了的不要太多!

建築遺址暫告一段落——

二里頭的生產力水平表現,這幾個要素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物也比較多:玉器、陶器、青銅、貨幣、建築!

這又是一條龍——

n1、大家一路從興隆窪到二里頭,已經看到好多奇形怪狀的「龍」;

n2、毫無疑問,龍的形象,不是哪年哪天哪個人的設計發明,而是經過了漫長的演化過程;

3、這條二里頭的龍,是許多綠松石片嵌在地上,組成的形狀。

綠松石有個不好處,就是很難拍照……偏色得厲害——

另一件萌萌噠的飾牌,材料是綠松石鑲嵌在銅牌上;有沒有發現,這種非常成熟的鑲嵌技術,以前是沒見過的?

倒過來看看……可是偏色了

其實這些牌子目前不知道哪面是上,怎麼看都行……

這是把方龍和下面的土層一股腦起到實驗室里——

「這麼小?」對,可以看看尺寸。

器物的大氣與否,與它實際尺寸並不是正比關係,小物品,大風景,這是中國人鍾愛的美學好,下面看看陶器

二里頭的陶器,顯然在精美度上又更勝一籌——

這兩件真的都是陶器,陶器,陶器!

二里頭和夏什麼關係?

時代處於夏王朝的時期,目前的考古發現,可以證明那裡已經發展出文明,但是還缺臨門一腳,就是當時的人自稱是「夏」!

二里頭文字符號——

這就是二里頭的符號,目前不能解讀

彩陶上的符號,看起來還是比較沒系統的感覺——

1、二里頭之外,在山東也發現了許多骨刻文,是刻在骨頭上的符號,也是不認識;

2、更早,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也有許多符號,規律性地出現,還是不認識;

3、大汶口的一個灰陶罐上,刻著像是日月山的符號(如下圖)

記得有那等歷史虛無主義者,說甲骨文一來就是那麼系統而且成熟的文字,卻沒有演化過程,所以一定是外來文明傳過來的!好不害臊!

沒有演化,那前面幾千年的符號都是啥?

而且明顯是越接近商代,越接近我們熟悉的文字形態。

其次,那些西方的「文字解讀大師」,輕而易舉就破譯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就破譯了中東的楔形文字——怎麼不來讀讀二里頭文字呀??

夏代不可信?

有人說,夏代只有《史記》記載,如何信得?

可是他們不說,司馬遷之外,西漢桓寬,在《鹽鐵論•錯幣篇》中,提到:「夏後以玄貝,周人以紫石,後世或金錢刀布」。

也就是說,不但寫到了夏代,而且寫到了夏代有商業,有貨幣:以貝殼作貨幣。

然而中國史書的記載還可以與出土實物相互印證——時代在約3800-3500年前的二里頭,有大量貝幣出土。

而且這些貝幣,不是來自渤海黃海,而是來自南海——沒錯,就是剛被「仲裁」鬧劇鬧過的地方!

這個貝,古人拿五個串一串,十個就是兩串,叫一

就是兩串貝殼,除了像鋼鏰一樣的小海貝,還有一些個頭大、樣子也好看的海貝。

在交易中,一個大海貝可以抵好幾個小貝殼,所以被稱作「寶貝」。

再說青銅器——

這是二里頭最漂亮的青銅器之一,銅爵

爵,實用功能就像現在的酒杯,右手持柄,左邊那個口,是便於酒水流到嘴裡的,所以左邊那段叫「流」,而右邊那個尖尖的部位叫「尾」。

偃師很以它為榮,火車站的招牌——

封爵的由來——

1、「用爵喝酒才叫貴族。

」n對啊,爵,也有象徵意義,就是貴族,所以被封貴族就叫「封爵」;

2、封爵有幾等,到周代的時候就比較固定了:公、侯、伯、子、男……然後西人的那些直到中世紀甚至現在還在嚼嚼的什麼duke、earl等等,中國人一看,這不就是俺們的「爵位」那意思麼……好嘞……公爵……伯爵……

長尾長流的叫爵,比較小;短尾巴的叫斝,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大杯」

斝,jia,三聲,發音同「賈」

斝普遍都比爵個頭大,作用呢,酒量大的直接對吹,也可以拿來做分酒的容器,或者作為供奉禮器。

再來個帶嘴兒的,名曰「盉」

相當於現在的小酒壺

高足盤——

鼎,炊煮器,重中之重的禮器——

二里頭的兩件斝,對照看哈,挺漂亮的——

這些器物的造型都是非常成熟的,什麼樣子的東西叫什麼名字,都是固定的

比如,這個,叫「觚」,是高足杯,也是酒器——

註:因為二里頭只出土了爵、斝、盉、鼎等幾樣,後面講到酒器和五爵時用的是商代文物

二里頭的東西並不全,到殷墟,就相當成熟,到商代,講究到了麻煩的程度——

看熟了,可以達到這種境界:走在博物館的青銅器展廳,遠遠看到一樣東西,你隨手一指:那件斝、或者……「觚」、「卣」、「彝」……

網友提問:「很多爵裡面有兩個細杆,是幹什麼的?」

n裝飾,還有說是頂鼻子的,表示喝乾……但是太長的流顯然不可能。

其實,古人造型沒有那麼死板的

n比如還有這種,什麼都沒有,名曰「角」——

帶鈕的、分流和尾的,叫「爵」;不帶鈕、不分流和尾的,叫「角」,商代的時候已經有角了

爵、斝、角、觚、觶,統稱「五爵」,都是有身份象徵的酒器。

前面三個都說過了。

接下來:

觚(發音「姑」),高腳修長的酒杯——

這個是商代的,現藏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短的這個,叫「觶」,發音「至」——

作用也是類似酒杯水杯

還有的觶,是帶蓋的——

n

網友提問——

「夏朝還是以陶器為主吧?」

答:嗯,其實哪個朝代,陶瓷都是大頭,比較平民麼。

但是青銅器是那個時代生產技術的最高水平

「古代的酒講講。

答:二里頭目前沒出土酒,最早的液體酒,是戰國時期的。

「為啥酒具那麼發達?」

答:啥酒具那麼發達……好問題……因為糧食產量夠高……

「那會大概是不會有酒精提存技術?」「那會即使有酒大概也就類似醪糟米酒,甜酒一類吧?」「那個好像宋代才有的技術吧?」

答:嗯,夏商周的酒,度數都比較低,所以酒器也巨大。

蒸餾酒,也有個逐漸成熟的過程,唐宋時期慢慢成熟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夏代的政治疆域有多大

老牛坡遺址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洪慶街道辦燎原行政村範圍內,地勢東高西低,依灞河流向呈西北-東南分布。遺址西起袁家崖村,東至沙河溝,南及灞河二級階地,北達安家莊村南,是一處以商文化堆積為主的大型古代遺...

精彩紛呈的南水北調鄭州段文物展

鄭州地處中原,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孕育生成之地。千百年來,眾多歷史人物在此登場,無數歷史事件在此精彩上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乾渠流經之地,歷史遺蹟密集。文物管理部門高度重視鄭州地區的文物保護工作,...

考古發現的那些早於商代的刻畫文字

甲骨文作為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大致被確定的年代為商朝盤庚到殷紂亡國這段時間,即公元前14世紀中期至前11世紀中期。據統計,甲骨文的文字共有4500多個,目前成功釋讀的有2000個左右。如此成熟的...

邵武市鷹頭山商代墓葬發掘簡報

內容摘要:2013年 12月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南平市文管辦、邵武市博物館等對邵武市鷹頭山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並清理一座商代晚期豎穴土坑墓,出土完整陶器9件,以罐類器為主,個別陶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