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遺址就是堯帝都城?-文史縱橫-理論頻道-中工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陶寺遺址出土的朱書扁壺
陶寺遺址出土的觀象台遺蹟
盤古、伏羲、女媧、堯、舜、禹……這些名字雖然大家耳熟能詳,但他們只出現在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中,誰也不知道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
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曾說:「我國,從現在的歷史發展看,只有到殷墟時代,才能算作進入狹義的歷史時代。
」也就是說從商代開始才被認為是「信史」,而商代之前的歷史,由於缺乏文字記載和考古的直接證據,只能從文獻保存的一些傳說里管中窺豹。
因此,中國朝代的起始點——夏朝(約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一直被近現代史學界的一些專家質疑其存在的真實性。
而夏朝之前的堯舜禹時代,是否真實存在就更顯得謎霧重重,成為歷史懸案。
然而,在不久前舉行的「陶寺遺址與陶寺文化」研討會上,與會專家確認了距今4000年前的陶寺遺址是中國已知最古老的王國都城,而且非常有可能是堯帝建立的都城——平陽。
這無疑撥開了神話傳說的面紗,為人們揭露了早期中國的真實樣貌。
發現4000年前遺址
陶寺遺址坐落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東北約7公里處,總面積300多萬平方米,差不多相當於430個世界盃足球場地、7143個標準籃球場,堪稱當時東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1978年至1985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與山西原臨汾行署文化局合作,為了尋找早期夏文化,對陶寺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主要發掘了居住址和一大片重要墓地,發掘總面積約7000平方米,墓葬1100餘座。
發掘獲得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玉器、工具、禮樂器、裝飾品等珍貴文物。
其中最早的紅銅鑄造銅鈴與朱書文字,使學界開始認識到陶寺遺址在中國文明起源考古研究、夏文化探索等上古史考古方面的獨特學術價值。
據《襄汾陶寺——1978—1985年發掘報告》主編、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高煒介紹,這一階段的考古工作,確定了陶寺遺址的範圍,明確了陶寺文化的早、中、晚三期的分期及文化性質,提出了陶寺文化大致年代為公元前2450年—前1900年。
史前中國第一個文字被發現 比甲骨文早七八百年
文字被公認是文明起源的三大標誌之一。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人員5月為當地雜誌撰文,講述「漢字可追溯的最早源頭甲骨文」的故事。1949年國民黨政府撤離大陸前,該所帶走了約2萬5千片甲...
「陶寺遺址是堯帝都城」,該不該這麼快就一錘定音?
2000年9月15日,夏商周斷代工程以發布《夏商周年表》結題,認定夏朝開始的時間約為公元前2070年。這個結論從發布之初就伴隨著爭議。時至今日,仍然沒有確證的夏朝都城遺址,一些如二里頭遺址等被認...
夏朝是否存在 到底是不是最早的朝代
在教學課本上,夏朝被當作中國第一個王朝,夏商周「三代」一脈相承。司馬遷寫的《史記》,詳細地記載了夏朝世系和夏代興亡的歷史過程。這為中國古代史學家所確信無疑,然而到了近現代,有人對夏朝的存在產生了...
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哪裡?
長期以來,占統治地位的觀點是:黃河流域是我國唯一一處古代文明發祥地,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二十世紀下半葉,隨著考古探索的不斷進展,考古學家們又提出了中華文明多源觀,即黃河流域文化區、長江流域文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