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民考古遺址: 走進5000年前的科爾沁文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哈民考古遺址出土的房址。

哈民人遠古生活。

哈民考古遺址出土的陶器。

哈民考古遺址出土的環形器。

本報記者 孟和朝魯 攝

哈民考古遺址出土的糙面麻點紋陶壺。

本報記者 孟和朝魯 攝

哈民遺址全景。

□本報記者 劉國新 蘇永生 郭洪申

8月19日,內蒙古哈民考古遺址公園在科左中旗舍伯吐鎮哈民艾勒嘎查開園,並正式對外開放。

內蒙古哈民考古遺址的發掘,不僅發現了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哈民文化,其遺存的文化面貌,也為相關聯地區新石器文化源流的探索、文化體系的構建和區域間考古學文化關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5年保護性發掘,打開了沉睡地下5000多年的塵封記憶

在內蒙古哈民考古遺址公園哈民遺址保護展示館內,展出的一座座房址整齊排列,這種半地穴式的房式結構,讓觀眾不禁為遠古時代先人的智慧嘖嘖讚嘆。

在遺址公園的另一處建築科爾沁史前文化博物館內展出的哈民人使用的石器、陶器、玉器等精美文物,也讓參觀者大開眼界。

可是,誰曾想到,這個曾經榮膺國家文物局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1年度「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遺址,它的發現卻源於一個牧民和他放牧的羊群。

2010年春,在通遼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鎮東南的一個名叫哈民艾勒的嘎查,一位放羊的牧民偶然在羊兒用蹄子刨過的沙地上發現了一些陶器的殘片,於是他就用手接著往下挖,最後挖出了一個完整的陶罐,一時間,「沙地出寶了」,消息像風一樣迅速傳開,由此也引來了眾多前來挖寶的村民。

當地逐級上報,引起科左中旗、通遼市、自治區和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為保護古文化遺址,2010年4月,自治區文物考古所開始對哈民遺址進行現場踏查,2010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自治區文物管理所與通遼市科左中旗文物管理所共同開始了第一次保護性發掘。

從2010年開始到2014年,自治區文物管理所聯合有關部門經過先後5次的遺址考古發掘,終於揭開了這座掩埋在0.7米到1.4米風積沙層下的新石器時代哈民聚落考古遺址的神秘面紗。

據統計,5次發掘共發掘總面積8200餘平方米,共清理出房址81座、灰坑61座、墓葬14座、環壕2條,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等遺物2500餘件。

此外,在聚落房址、灰坑、環壕中還出土了各種獸骨25857件、人骨205例等。

考古人員經過與其他相似史前遺址比較,並結合碳十四法測年結果推測,該遺址年代為距今5500年到5000年。

3大奇觀1大變化,哈民遺址充分證明了科爾沁是中華古文明發源地之一

哈民考古遺址的發現,在考古界、史學界、社科界引發不小的轟動。

哈民考古遺址目前已經成為考古界、史學界、社科界研究的一大熱點,被列為「十二五國家重大社科基金」研究項目。

內蒙古文史研究館館員、內蒙古文物學會副會長王明義是一位多年來熱心研究科爾沁地域歷史文化的退休幹部,他編著的《哈民遺址遠古大揭秘》一書,全面介紹了哈民遺址的發現、發掘、保護、研究、規劃、建設的全過程及其重要價值。

在接受採訪時,王明義說,哈民考古遺址的價值,可以概括為「三大史前奇觀、一大改變」。

第一大奇觀為,哈民考古遺址是中國考古工作中首次在北緯43度以北地區發現的史前聚落遺址,其規模之大、保存之完好、遺蹟現象之震撼、出土遺物之豐富,在整個東北地區乃至全國都是極為罕見的。

第二大奇觀為,遺址內發現的十幾座保存較為完整的房屋木質構架痕跡,再現了新石器時代半地穴式房屋的構築框架情況,這在我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史前聚落遺址中尚屬首次發現。

第三大奇觀為,房址內發現凌亂堆棄的大批非正常死亡人類罹難場所,特別是其中一座僅18平方米房址內發現的97具人骨遺骸,將史前那個凝固了重大災難事件的原生狀態,活生生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令人觸目驚心,堪稱中國史前之最。

遺址內出土的具有哈民文化鮮明特色的麻點紋陶器,種類繁多的石、骨、角、蚌器以及大量精美的玉器,多件文物在中國東北地區乃至全國尚屬首次發現,為了解和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東北和科爾沁地區的社會形態、經濟生活、建築技術、制陶工藝、宗教習俗等提供了鮮活的例證。

一大改變為,哈民考古遺址的發掘,不僅發現了一種有別於紅山文化的新的考古學文化——哈民文化,而且為相關聯地區新石器文化源流的探索、文化體系的構建和區域間考古學文化關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哈民考古遺址的發現,不僅使科爾沁的地域歷史實證足足提前了1000年,而且改變了史前科爾沁地區向來被視為邊塞蠻荒之地的說法和認識,充分證明了科爾沁地區是中華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有研究人員認為,哈民文化以凸字形房址和糙面麻點紋、方格紋筒形罐和小口鼓腹雙耳壺最具有特色。

壓印「之」字紋筒形罐、小口鼓腹雙耳壺、斜口器、彩陶、玉器等與紅山文化晚期土著文化特徵為主,同時深受紅山文化影響。

但哈民文化又與紅山文化的房址和墓葬區別甚大。

哈民文化是紅山文化近鄰的一個具有典型地方特徵的文化,並非紅山文化的一個類型。

儘管哈民文化與紅山文化有一定的相似因素,但主要文化因素迥異,因此,哈民文化主要因素的源頭不可能來自紅山文化。

專家們比較一致地認為,根據哈民史前聚落遺址及其出土文物的文化內涵,它完全可以稱為是一種新型的文化,稱為「哈民文化」。

從文化性質看,它的主體應和松花江、嫩江流域有關係,與紅山文化相比較,有其同一性,聯繫也比較緊密,但更多的是差異性,哈民遺址有其鮮明獨特的地域特色。

5區域1廣場,哈民考古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緊鑼密鼓開展

哈民考古遺址的發現,讓人們能夠了解到距今5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生活的歷史信息,為人們研究、考古提供了很好的資料和素材。

如何合理保護和有效利用好這一珍貴的遺址,成為文物保護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

為了加強對哈民考古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將這一彌足珍貴、千載難逢的史前文化遺址和科爾沁歷史文化根脈保護下來,利用起來,活起來,並與民眾共享,自治區、通遼市兩級文物保護部門確定了遺址保護展示方案的原則和框架,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建設集遺址保護、文物展示、考古體驗、文化旅遊、生態保護「五位一體」的哈民考古遺址公園。

從2013年起,科左中旗在沒有專項資金投入的情況下,著手積極開展了一系列的保護利用規劃和建設工作,劃定保護遺址區343.5萬平方米,其中核心區17萬平方米,在遺址核心區規劃建設「5個區域和1個廣場」,5個區域分別為遺址保護區、實景再現區、文物陳列區、神壇祭祀區、研究管理區,1個廣場就是遺址文化廣場。

5區域1廣場都要以建築景物為載體。

其中,遺址保護區以遺址保護展示館為主體;實景再現區以哈民史前情景再現為主體;文物陳列區以哈民遺址博物館為主體;神壇祭祀區以神壇祭祀園為主體;研究管理區以集研究、管理、服務為一體的研究管理中心樓為主體;遺址文化廣場以廣場前停車場、遺址大門、遊客中心、時光隧道、標誌碑及館前廣場為主體。

在總體規劃和遺址保護館、博物館的具體設計中,文物保護部門重點把握並突出了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努力做到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文化遺產與大眾共享。

目前,內蒙古哈民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已經投入1.6億元,建設完成了總體面積4700平方米的哈民考古遺址保護展示館,總面積5000平方米的科爾沁史前文化博物館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

研究管理中心、2個館前廣場、遺址大門、大通道至遺址區18公里的二級公路也已經建設完成。

在加強哈民考古遺址保護的同時,圍繞哈民考古遺址文化內涵、文化特色的研究也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文物保護工作人員通過去國內其他地區史前遺址和博物館學習考察,以及邀請專家開展學術研究等方法,學習遺址保護建設各項文化工程的成功經驗。

據了解,從2010年5月到現在,先後有上百名考古學家、史學家到哈民考古遺址考察,近千名考古工作者和數萬名遊客到哈民考古遺址考察參觀。

隨著哈民考古遺址和哈民文化研究的深入,國內的一些學報和考古雜誌以及報紙陸續刊發了部分專家學者發表的有關哈民遺址考古的報告以及關於哈民考古遺址和哈民文化的論著。

其中,在國內首屈一指、國際享有一定聲譽的中國考古學權威刊物《考古》,就發表了4篇關於哈民考古遺址的報告和論文。

中國邊疆考古的權威刊物《邊疆考古研究》還刊發了「哈民遺址研究論文專輯」。

這些報告和論著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學科,科學地闡述和論證了哈民考古遺址的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哈民文化的特點、內涵,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學術性、指導性。

中央電視台也製作播發了介紹哈民考古遺址的專題片《史前迷案》,並在中央10套、4套、9套節目中多次播出。

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在內蒙古哈民考古遺址公園開園儀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哈民聚落遺址是我國的重大考古發現,公園的規劃建設使得當地的民眾子孫後代更有文化自尊,更有文化自信。

自治區文化廳文物局副局長王大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內蒙古哈民考古遺址公園是了解科爾沁地區史前文明的重要窗口。

但是,哈民考古遺址公園建成開放,只是遺址地區保護系統工程建設的一個階段性成果,要繼續做好遺址的研究保護工作,積極打造科爾沁草原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讓科爾沁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2016年,哈民考古遺址被自治區文物局評為「第五批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自治區首批十大考古遺址公園」。

在內蒙古哈民考古遺址公園開園的同時,「哈民遺址保護展示館」「科爾沁史前文化博物館」「哈民遺址研究管理中心」「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哈民遺址考古工作站」「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哈民遺址研究實習基地」等也同時揭牌。

我們相信,隨著哈民考古遺址的發掘、研究保護和哈民文化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哈民考古遺址和哈民文化定會為科爾沁草原文化研究增添更加瑰麗的色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016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發布

2017年1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報告廳舉行。這項由中國社科院主辦的「中國考古新發現」已連續舉辦15年,通常公布本年度最...

新樂遺址首現上層文化房址及環壕

2014-11-30 08:45:00昨日,記者從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新樂遺址補充發掘工作目前已經結束,考古人員在遺址中首次發現了新樂上層文化時期的房址和一條環壕。專家表示,這為探討新樂遺...

科爾沁哈民忙哈出土的史前玉石器!

哈民忙哈是哈民村東北的一處高沙崗子(傳說哈民是清代生活在這裡的一個喇嘛,人們為紀念他,便將村名冠以「哈民」,「忙哈」為蒙古語,意為沙坨子),遺址就位於這處沙崗子的南坡下。這裡南望西遼河,北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