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三大源頭之|古蜀文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蜀文明是指從遠古時期到春秋時期早期,產生於我國今四川地區(包括四川省和重慶市等地)不同於中原文明卻又與中原文明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古文明。

目前留存的遺址主要有成都金沙遺址、廣漢三星堆遺址等。

與華夏文明、良渚文明並稱中國上古三大文明。

寶墩文化遺址

古蜀人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學家們試圖破解的千古謎團。

距今5000年~3000年前的古代四川人來自哪些種群?他們的種族結構、人種構成究竟怎樣?

古蜀國人類生活復原圖

古蜀,也被稱為古蜀國或蜀國,字面意思是葵蠶國,是在四川盆地長期存在的古國,曾有多個朝代,不同時期發展出的文化包括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橋文化,後於前316年被秦國所滅,根據越南史書記載,其王子後於古代嶺南地區創立甌雒國,但最終被南越國滅亡。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古蜀是先秦時期一個不同於中原夏商文化的古國。

儘管有巴蜀圖語這樣的疑似文字,但是基本沒有破譯。

「蜀」字最早發現於商代的甲骨文中,據記載周武王伐商紂的牧野之戰時,蜀人曾經相助。

關於蜀國的歷史在先秦文獻中一直沒有詳細記載,較早見於蜀漢時期揚雄的《蜀王本紀》,直到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中才較詳細記載了關於蜀國的歷史和傳說。

營盤山遺址

岷江上游(距今4500年前)

郫縣古城

古代蜀人先祖為蜀山氏,有觀點認為:蜀山氏與蠶叢氏是從岷江上遊興起的,是古代羌人(語言學上屬於藏緬語族)的一個分支。

四川西北部茂縣的營盤山遺址年代約在前3500年到前3000年。

出現了大型的中心聚落,密集的房屋基址及多座人祭坑。

寶墩文化(距今約4500—3700年)

約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1700年的寶墩文化是成都平原最早的考古學文化遺存。

是古蜀文明的古城古國時期,也是古蜀文明的起源時期。

繼1995年寶墩古城發現以來,幾座新石器時代的古城陸續在成都平原被發現:郫縣古城、都江堰芒城、溫江魚鳧城、崇州紫竹古城、雙河古城等8座史前古城,其中又以寶墩古城面積最大、最為典型,由此命名為「寶墩文化」。

寶墩文化的出土發現,證實了巴蜀地區也是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一元,與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游的石家河文化交相輝映,進而說明長江流域文明起源的多樣性。

航拍寶墩文化遺址

建築城的面積10—60萬平方米不等,這些城址大多選擇在河流台地上,並沿河流方向平行修築,各個城址都有高聳的土築城牆,有的還有寬大的壕溝,城址具有明顯的防禦功能,也可能與治水有關。

房屋建築以長方形的木(竹)骨泥牆方式修建,有的城址內還發現了大型禮儀性建築,可能已形成擁有宗教和政治中心的中心聚落。

生活生產工具主要使用通體磨製的小型石器,切割和鑽孔技術也已被熟練地掌握。

陶器以泥條盤築加慢輪修整,器形富有變化,生產技術已十分先進,人們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

三星堆文化(距今約3700—商代末年)

前1700—前1200年左右成都平原進入三星堆文化時期。

形成了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發達的青銅文化。

約相當於華夏族記載中的魚鳧朝時期。

以三星堆為中心的古蜀國作為長江上游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的中心,是古蜀文明形成階段中的強盛時期。

三星堆文化遺址博物館

1986年,廣漢鴨子河畔發現了兩個祭祀坑,坑中出土了大量光怪陸離的器物:青銅大立人、青銅人頭像、青銅神樹、金杖……它們開啟了中國青銅文明的另一扇大門,在世界已知的古代文明中,還沒看到哪個民族有類似的青銅造型,這就是三星堆文化。

在2013到2014年的數次發掘中,古老的宗廟與疑似碼頭遺址浮出水面,讓我們對三星堆文化又有了全新的認識與解讀。

三星堆文化遺址博物館

遺址三星堆文化主要體現為三星堆遺址的第二和第三期,位於360萬平方米的三星堆古城內。

建築發現了密集的房屋遺蹟,眾多的祭祀坑、灰坑、手工業作坊、集中的墓地等遺蹟現象。

生活三星堆遺址已經是一個具有大量財富,有著發達的青銅冶煉技術,嫻熟的玉石器加工技術,原始宗教色彩濃厚的文明古國。

出土了大量讓世人震驚的金器、青銅器、玉石器及象牙等精美器物。

這些器物造型奇特,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獨特的藝術個性。

十二橋文化(約在前1200—前600年)

三星堆在前1000年左右被廢棄,文化中心轉移到了成都平原的中心,是四川盆地青銅時代中期的一個考古學文化。

十二橋文化承襲了大量的三星堆文化因素,又包含著許多新的文化因素,文化範圍分布非常廣泛。

其中金沙遺址是三星堆遺址消亡以後,成都平原上新崛起的一個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中心,是古蜀王國另一個都邑所在,十二橋文化是古蜀文明發展階段中的又一個輝煌。

約相當於華夏族記載中的杜宇時期。

十二橋文化以2001年初發現的金沙遺址規模最大,遺存最為豐富,出土文物等級最高,延續的時間最長。

現已探明金沙遺址的面積在5平方公里以上,主體文化年代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

金沙文化遺址(商代末年—春秋)

金沙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金面具,隨同出土的象牙、玉器、金器、青銅器等珍貴文物多達6000餘件,這些文物無論形制還是圖案,都能輕易找到三星堆的影子。

一個西周時期遠離中原的瑰麗王朝出現於西南一隅,再次證明了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一樣,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晚期蜀文化(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16年)

即開明朝時期,相當於中原春秋時期至秦國占領巴蜀前,是古蜀文明發展中的最後一個高峰—晚期蜀文化時期。

成都市區商業街發現的規模宏大的船棺墓地、新都馬家等級高貴的木槨墓可能就是當時蜀王族或國王的陵墓。

建築於開明五世之前,蜀國的都城建於廣都樊鄉(即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下轄縣雙流縣)。

到了開明九世建都於成都。

開明十二世時「五丁力士」開闢了石牛道,打通了從蜀至秦的通道。

生活精美的漆木器,巨大的船形棺,極具地域特點的巴蜀式銅兵器,還有至今不能識讀的「巴蜀圖語」都成為此時期文明發展的代表。

秦滅古蜀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時秦國滅掉了蜀國,蜀地從此成為秦國的糧倉,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秦始設蜀侯國,後改為蜀郡。

至西漢中期漢武帝時期,巴蜀文化與漢文化融合,形成了巴蜀語。

古蜀國的故事

穿越回4500年前的成都,公元前2500年左右,大概就在五帝時代到夏代之間,有幾支古老族群從岷江上游高山峽谷地帶來到成都平原,慢慢形成了一片以寶墩文化為代表的古城群。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學專家趙殿增老先生推測,這個時候大概就是古蜀傳說中的「蠶叢」、「柏灌」統治時期。

令人嘆為觀止的三星堆遺址出土玉器

我們熟知同一時期軒轅、顓頊和堯、舜的名字,對蠶叢、柏灌大概比較陌生。

他們的名字被載於西漢揚雄的《蜀王本紀》和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

所謂「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

次王曰柏灌。

次王曰魚鳧。

」這就是古蜀史上的前三代蜀王,他們「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

蠶叢是「蠶神」,教百姓種桑養蠶。

「蜀」字的甲骨文,《說文解字》對它的解釋是「葵中蠶也」。

看來古蜀國的定名是有來頭的。

李白有詩《蜀道難》云:「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大概唐代知識分子對古蜀歷史也不甚明了,蠶叢們到唐時也仍舊是帶著模糊的浪漫色彩的神仙。

蠶叢、柏灌和魚鳧蜀王造像

我們現代的學者經過考證,認為所謂數百歲不死的仨蜀王,並非長期以來被普遍認為的「三個人」,而是「三代人」—蠶叢、柏灌和魚鳧是族系的名稱,比如蠶叢族的首領就都叫「蠶叢氏」,數百歲是族群生存的時長而非個人。

順便再打破一個浪漫的神話,古史傳說中的黃帝、顓頊等都論百歲地活得長久,也是同一族群的酋長都取用族名的緣故。

簡單說,他們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三星堆遺址鳥瞰

古蜀的蠶叢和魚鳧二族是從川西高原的岷江上游地區南遷進入成都平原的,柏灌大約是成都平原西北部地區今都江堰市(原四川灌縣)「灌口」、「觀坂」一帶的土著。

三代蜀王雖然初入成都平原的時間不同,但他們在成都平原先後相遇,終因資源和生存空間的爭奪而發生了大規模的酋邦征服戰爭,性質相當於炎帝、黃帝與蚩尤打仗吧。

可惜有關古蜀史前文化的記載太少,無法了解詳情。

只可知,最先勝出的是蠶叢。

學者們認為,在寶墩文化時期,成都平原上酋邦林立,正是部落聯盟軍事民主制階段,寶墩遺址便是這一時期古城址的典型。

而發祥於成都平原的寶墩文化也是蜀文化的源頭,是四川即將跨進文明門檻的歷史見證。

三星堆的故事

寶墩文化發展大概經歷了800年,距今4000到3700年,也就在中原夏王朝興起的時候,魚鳧王興起,在寶墩東北方向的今天四川廣漢三星堆建立起魚鳧王朝。

史書上說:「周衰,先稱王者蠶叢國破,子孫居姚、嶲等處。

」可說是蠶叢氏酋邦在戰爭中失敗後,其中一部分逃到今天雲南姚安和四川涼山州西昌市等地的歷史痕跡。

在三星堆遺址中出土了一件跪坐人物青銅像:他梳著扁高髻,下身穿一件「犢鼻褲」,一端繫於腰前,另一端反繫於背後腰帶下,當是蠶叢氏後裔的形象。

種種跡象表明,蠶叢氏遺民中的絕大部分,已成為魚鳧王所建蜀王國中的治民。

四川省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段渝撰文指出,征服戰爭擴大了征服酋邦的王權,在這個王權統治範圍內,既有戰勝者魚鳧王的族群,又有戰敗者蠶叢氏和柏灌氏的前朝遺民;為維護王權,統治機器相應建成。

如果說前兩個古蜀王還是酋邦首領,那麼魚鳧王則建立起了第一個具有國家性質的古蜀王朝。

古蜀文明在魚鳧王朝逐步走向成熟。

最顯著的表現就是青銅文化的興盛。

1986年夏,廣漢西北鴨子河南岸的三星堆遺址考古發現震驚海內外,近千件金器、青銅器、玉石器、陶器等珍貴文物令世人瞠目。

英國《獨立報》發文認為,三星堆青銅雕像的發現「比著名的中國兵馬俑更要非同凡響。

在古代中國,高貴的青銅器象徵著王權、神權,是國家政權的象徵物,中原「九鼎」意指天下,便是佐證。

魚鳧王朝沒有青銅鼎,但僅僅出土的青銅器物就有近1噸之多,這在整個中國也是罕見的。

大量精美、華貴的青銅器、玉器的出現,說明魚鳧政權組織下,古蜀民們超強的生產能力、細密的勞動分工和高超的技術水平。

魚鳧王朝以三星堆為都城,以成都平原中部為統治中心,成都的金沙和十二橋等古遺址也在魚鳧政權統治之下,這時的古蜀國,是最高權力中心控制著分布眾多族系的廣闊地域,「同商代諸方國與商王朝的關係極為類似」。

三星堆文化遺址博物館內景

又過了數百年,約公元前11世紀,在商周之際,古蜀王國的政治史上發生了一次王朝更迭。

來自雲南朱提的杜宇,入蜀後娶了一位蜀人女子,通過政治聯姻擴大勢力,最終取代了魚鳧王的統治,建立起古蜀的杜宇王朝。

望帝杜宇把都城定在了成都。

古人說:「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成都城大致也是這樣演進而來的。

聚落之間最早的原始交換活動,形成了早期的「市」,成都就是在「市」的基礎上形成的商業都市。

金沙文明的故事

金沙遺址

2001年2月,成都市區西郊的金沙村,出土了大量的金器、玉器、青銅器、陶器,並發現了諸多大型建築基址,表明杜宇王朝時期,成都已成為「一座具有相當規模並具有王都氣象的城市」。

古蜀文明的光芒從三星堆移到了金沙。

金沙遺址出土的金器

金沙遺址的光芒在於「金」嗎?這裡出土了超過200件的黃金製品,不但是古蜀遺址出土金器最多的,也是整個中國商周時期出土金器最多的一處遺址。

看那精美的金質人面具、金冠飾、蛙形金箔,其中最為精彩的要算一件太陽神鳥金箔。

這件僅厚2毫米的圓形金箔,中央鏤空圖案是象徵太陽的12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圈是四隻首尾相接的神鳥,正圍繞著太陽展翅飛翔。

整體看來寓意深遠,極富想像力和藝術性,是中國古代黃金製品中僅見的珍品。

2005年,國家文化部把它用作「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金沙遺址發掘出來的金器

自從三星堆遺址和成都金沙遺址的相繼被發現,世所罕見的青銅器、金器和古城址燦爛的古蜀文明震驚世界,歷史學家李學勤因而提出,蜀文化是與商文化平行發展的。

段渝也認為,成都平原的古蜀國是與中原夏商王朝平行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的文明中心。

金沙遺址發掘現場

而古蜀文化遺址出土的器物中有中原文化的痕跡,只能證明數千年前存在著長距離的文化信息流轉,以及古蜀文明並不拘謹閉塞,它有著開放的胸懷。

杜宇王統治後期,蜀地發生洪災,從楚地來的鱉靈治住了水患。

約在春秋時代早期,鱉靈推翻了杜宇王朝,建立起開明王朝。

開明王南征北伐,擴大疆域,到王朝中期,古蜀國已成為先秦時中國西南地區首屈一指的泱泱大國。

作為古蜀國都的成都,可北上漢中,東達楚地,南連滇黔,無論在經濟、地理還是從軍事戰略上論,都已是經濟繁榮、交通便利的都市。

只是,到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古蜀國的政治史從此結束,古蜀文明的相對獨立發展進程也隨之被阻斷,逐步匯入到統一的中華文明之中,成都平原和成都的歷史進入另一頁篇章。

從神話傳說到考古展現出來的古蜀文明歷程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有關蠶叢縱目、魚鳧成神、杜宇化鵑、開明復活的生動傳說散見於《華陽國志》《蜀王本紀》等文獻里,但幾乎所有人都不認為這是歷史,虛無縹緲的傳說故事還沒能與真實存在的古蜀王國發生聯繫。

直到近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們經過不懈的努力,相繼發現三星堆、金沙、寶墩等重要文明遺址,才基本確定古蜀文明發展演進的脈絡,這是一個把神話變成歷史的過程。

三星堆文化遺址兩個大型祭祀坑

三星堆兩個大型祭祀坑的發現,上千件稀世之寶赫然顯世,轟動了世界,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蹟」。

但是,由於它實在太獨特、太輝煌,有人說它是外星人創造的,有人說它源自西亞……關於三星堆文明的猜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未停止。

要想證明三星堆文明不是橫空出世的「外太空文明」,就得通過考古學的方法搞清楚三星堆文明從哪裡來,又去了哪裡。

寶墩古城遺址發掘現場

1995年成都市新津縣的寶墩古城遺址,經過兩個多月的發掘後確認,遺址北側的黃土埂子是距今4500年前修建的城牆,散碎的陶片疊壓在城牆上下,成為蜀地先民邁進文明門檻的物證,它的年代,比三星堆已發現的商代城牆、祭祀坑、宮殿建築等遺蹟要早,是成都平原文明起源探索標誌性的重大發現。

全面梳理成都平原那些過去傳說很晚的古城,一個一個地進行解剖發掘,其結果讓人大吃一驚—它們都是距今4000年以前的早期城址,像一串葡萄被拎了出來—溫江魚鳧城、郫縣古城、崇州紫竹古城、雙河古城、都江堰芒城,大邑高山古城、鹽店古城等等。

這些城跟中原地區同時期古城在規模上不相上下,長江上游地區文明的源頭找到了。

寶墩遺址出土文物展示

以寶墩古城為代表的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與中原龍山時代古城遺址年代相近,是探索長江上游地區文明起源的標誌性發現,也是成都平原繼廣漢三星堆祭祀坑之後,四川地區又一重大發現,在國內外考古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距今4500至3800年約相當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寶墩文化,是目前成都平原追溯到的與古蜀文明起源有著緊密和直接關係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寶墩遺址既是這一時期成都平原早期城市起源的代表,也是四川盆地邁向文明門檻的歷史見證,是三星堆文明崛起和誕生的重要基礎,也是迄今所知我國西南地區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史前城址群。

直到今天,寶墩古城仍是長江流域發現的規模第二大的史前城址,僅次於長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遺址。

成都船棺遺址博物館

2000年,面積約1600平方米的成都商業街船棺遺址破土而出,被學界認定為古蜀國開明晚期的大型合葬墓,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為古蜀文明的輝煌再添例證。

2001年,新世紀的鐘聲剛剛敲過,更大的驚喜降臨了。

在成都市西北郊外的金沙村,王毅和他的團隊發掘出了震驚中外的金沙遺址。

這座距今3000年前後的遺址出土了大量象牙、金器、玉器。

更為重要的是,金沙遺址發現的金面具、青銅人像、金冠帶、玉璋、玉鉞等出土文物與三星堆驚人相似,說明了以三星堆為代表的古蜀文明在金沙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金沙遺址博物館

寶墩、三星堆、金沙可以說是構建了一個古蜀文明的起源發展體系,這個體系的延續性、包容性和創新能力是對璀璨東方文明的重要貢獻。

今天,我們可以通過這一系列的考古發現成果,清晰地看出成都平原的古蜀文明發展演進的脈絡:以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為代表的寶墩文化(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1800年);以三星堆遺址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200年);以成都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十二橋文化(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500年);以成都商業街大型船棺遺址、新都馬家戰國墓為代表的晚期蜀文化(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316年),此後秦並巴蜀,輝煌壯美的古蜀文明最後融入漢文化圈,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美的風景在路上,我們一起去旅行!

由西行原創!如果喜歡,跟我們分享一下您的心情,也可以加入「西行越野車部落」,關注西行公眾號(xixingjilu),跟有共同興趣和價值觀的西行夥伴一起交流,一起旅行!

秦巴美好江山,與您攜手共創美好生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神秘消失的古國之第一章古蜀國(一)

第一章 古蜀國——神話的國度,現實的傳奇據文獻記載,古蜀國最早的先王是蠶叢、柏濩、魚鳧,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鱉靈,或說是蒲澤,其後是開明。這些帝王名號怪異,史料匱乏,正如詩人李白喟嘆道:「蠶叢及...

解開古蜀文明的密碼

【守望家園】編者按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縱目青銅面具、太陽神鳥金箔……提到古蜀文明,您還能想到什麼? 20世紀80年代,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兩個埋藏坑的發現,揭開了古蜀文明的...

哪些證據能證明成都從秦漢起已取得大都市資格

文/李殿元成都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僅城址不變、城名不變,更重要的是,它的發展歷史從來沒有中斷過,所以,成都擁有從古到今的眾多古遺址,這些古遺址及其發掘出來的古珍古寶古物,也使得成都的古都歷史熠...

地理知識,古蜀文明的變遷

古蜀文明人類早期聚落的變遷與環境關係十分密切四川的古蜀文明遷移或許可以為早期文明的變遷提供一個值得借鑑的範本寶墩文化繼1995年發現成都市新津縣的寶墩古城以來陸續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