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為何不挖帝王陵?復旦大學教授高蒙河詳細解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考古VS盜墓】

在專業人士眼裡,盜墓跟考古有何區別?盜墓小說又有幾分可信?考古為何不挖帝王陵?

03月04日下午,由河南博物院、中原國學講壇主辦,河南嵩陽文化策劃有限公司承辦的2017中原國學講壇「文明向心——絲路傳韻」系列講座現場,復旦大學文物博物館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高蒙河教授給出了答案。

中原國學講壇「文明向心——絲路傳韻」系列講座現場

本期嘉賓:高蒙河(復旦大學文物博物館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原國學講壇「文明向心——絲路傳韻」系列講座現場,聽眾滿堂。

中原國學講壇「文明向心——絲路傳韻」系列講座現場小聽眾認真聽講。

考古是否如盜墓般驚險刺激?未必

諸多盜墓小說描寫中,破除陵墓磚石後,通常會遇到諸如弩箭、毒蟲、流沙等一類機關陷阱,讓盜墓者險象環生。

那實際考古活動中,是否有類似的場景?

答案是否定的。

「曾經有一個欄目邀請我,讓我說說考古過程多麼驚險,有類似什麼機關的東西,但沒有我不能生造啊!」高蒙河說,那次節目訪談中,他只好講述了挖開陵墓磚石後,必須戴著防毒面具,防止吸入過多的潮氣。

盜墓小說里的驚險場景,高蒙河自己的考古生涯中從未遇到。

即使在史籍記載中,也只有《史記》記載秦始皇陵內藏有弩箭,其他帝王陵墓的史料,幾乎沒有出現機關等陷阱的記載。

不過,不如小說般驚險,不代表沒有危險。

塌方正是考古人員最害怕出現的情況。

再者就是大型考古現場,還要時刻擔心盜墓賊的出現,據高蒙河說:「現在的盜墓賊都很聰明,甚至不去盜墓,直接盜考古隊的庫存了。

唐代厚葬:皇陵流行「鑿山為陵」

盜墓題材影視作品。

誠然,諸多盜墓小說帶有考古元素的內容,歸根到底,這類小說吸引讀者的精髓,高蒙河認為存在幾個方面:故事性、尋寶情結、獵奇心理、引起讀者心理共鳴的地理要素,以及讀者參與感。

另外一方面,盜墓小說非常擅長利用專業知識,進一步將讀者的好奇心理拉攏,將小說營造的神秘感侵占讀者的頭腦。

可惜,盜墓小說始終是巧用專業知識虛構出來的小說,現實的考古,絕對不是挖挖帝王陵。

公眾沒有了解的原因,拋開專業因素,學術界太多專業寫作,很少有面對公眾定位的暢銷書寫作也是原因之一。

考古其實就是挖墓挖寶?錯

考古和盜墓區別在哪兒呢?高蒙河發現,一般人的概念里,考古就是國家名義上的盜墓。

這種觀念是非常錯誤的。

高蒙河說,盜墓經常是一個以父子作為搭檔的職業,盜墓所得的物品,有一個非常詳盡的產業鏈。

之所以必須是父子搭檔,因為涉及利益,必須是最親血緣的人才能信得過,「否則一個在上,一個在下挖洞盜寶,下面的人很難上來的」。

盜墓過去非常嚴重,至今也無法完全遏制。

漢代普遍流行厚葬封堵墓門用「塞石」但還是避免不了被盜。

拼對兵馬俑陶碎片。

而國內的考古,則不提倡主動挖掘陵墓。

一般做法是能不挖儘量不挖,除非是由於土地開發或者農民務農行為,發現了類似陵墓或文物,才會進行考古行為;更多時候,因為盜墓,需要考古人員去搶救文物。

多數公眾眼裡,考古就是在挖寶。

但除了挖掘行為,考古本身涵蓋的範圍其實相當廣泛。

在考古學家眼裡,文物是考古材料,獲取考古材料,可以研究論證古代歷史的社會發展和人類活動;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護文物。

破除公眾「考古就是挖墓」的錯誤印象後,高蒙河將在講座中詳細講述商代王陵、秦始皇陵、曹操高陵、武則天乾陵等陵墓的文物保護和考古發現,還會解答多數人心中的疑惑,諸如為什麼不開挖秦始皇陵?乾陵內會有什麼珍寶,是不是真的有《蘭亭序》?並最終解釋,為什麼考古不挖帝王陵。

考古不挖帝王陵?是法規亦是倫理

高蒙河以秦始皇陵為例詳細講述了開挖帝王陵的困難。

秦始皇陵分假山的外部結構和估計約37米的地下結構。

按照現行條件,其實已經具備開挖條件。

但是考古工程不同於普通工程,不能夠利用大型挖掘機器進行破壞式的挖掘(這一方面尤其有來自國外的輿論壓力),只能用小鏟子進行作業。

一旦真的開挖,地上景觀勢必遭到破壞,這也是屬於文物景觀的部分;若轉而挖洞進入陵墓,又無法解決地宮太深,如何上下交通的問題。

還有一個公眾很關心的問題,陵墓內是否真的有大量水銀?經過探測,已經確定了這一事實,這也給開挖帶來難題。

拋開實際挖掘可能遇到的問題,開挖秦始皇陵還有一個前提條件要面對:秦始皇陵已經是世界文化遺產,是屬於全人類的文化遺產,未經聯合國同意,中國無法單方面做出開挖決定。

1958年,陝西築路採石,發現乾陵地宮陵道,申請發掘,後被拒。

明定陵結構

另外,1956年倉促開挖的明定陵(明神宗,即萬曆皇帝的陵墓)終釀成悲劇的教訓,讓「百年內不開帝王陵」成為鐵律被沿用至今。

除去法律法規因素,不挖帝王陵還存在倫理上的因素,「愛新覺羅後人都在,也不能隨便把人家祖墳挖開。

」高蒙河說,慈禧陵墓的遭遇,就是對愛新覺羅後人強烈的心理打擊。

該陵墓首次被盜是慈禧下葬後20年,軍閥侵入盜墓後,還將慈禧屍體扔到地宮後室西北角的棺蓋上;為了取其嘴中的夜明珠,還撕爛了她的嘴唇。

「慈禧一生三次被埋葬,第一次是下葬,第二次是溥儀在陵墓被盜後給她收屍;最後一次是1980年旅遊開放,考古隊為她做消毒」,這在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上也很難為人接受。

慈禧被埋葬了三次,慈禧出殯場面。

清定東陵(慈禧慈安陵)

最後,高蒙河教授給出了不挖帝王陵的原因,主要出於這樣幾個考量:

第一,社會倫理上:很多帝王陵墓的後人還在,如果挖人家的祖墳,無論如何說不過去。

第二,國家形象上:帝王多是歷史上或多或少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在國家公祭的廟堂之上要有他們的牌位,在他們的遺存上也要切實做到保護第一。

第三,考古行規上: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考古工作,其實早就是約定俗成,越來越鮮有主動挖掘帝王陵墓的做法了。

更何況,很多帝王陵墓早都已經陸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也不是那個國家隨便想挖就能挖的。

其實,帝王陵墓如此,普通人的墓葬也一樣,都要做到能不挖就不挖方是。

敬畏逝者,國之大事,自古有之,我們後人只有傳承和秉續的責任和義務。

本文部分文字圖片采自高蒙河教授課件

版權聲明:

⊙投稿合作:[email protected](歡迎您原創投稿)

【文博河南】文博+文學+文史,一起品味傳統文化的魅力!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為何不挖帝王陵?丨深讀

為什麼考古不挖帝王陵?為何盜墓小說流行而專業研究墓葬的著作難以暢銷?考古人為什麼不看盜墓文學?復旦大學文物博物館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高蒙河接受了大河報記者的採訪。高教授笑言,

考古不是挖寶?那考古就是挖墓吧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考古學家就像是已經消失的遠古時代的恐龍,雖然以恐龍蛋、恐龍化石的形式還活在今天,但我們對他們這個群體了解的甚少。若不是一些小說、電視和電影中提到這些人,我們也許會在當今快速發展...

講座預告:《考古不挖帝王陵》

秦始皇陵中被「奇器異怪徙藏滿之」、「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描述究竟是否存在?曹操設置七十二疑冢是真是假?他的真墓究竟在什麼地方?武則天立的無字碑有何寓意?緣何乾陵的石像都沒有腦袋?在大漠中湮沒了...

秦始皇陵為何暫不發掘?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於世。專家稱,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帝王的皇陵...

郭沫若想挖誰的墓被周總理拒絕?

提起郭沫若,除了風流才子名震江湖外,其還喜歡做一件事,那就是挖墳掘墓,尤其是對古代帝王的墓幾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解放後,身為中國科學院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郭沫若把自己的大多精力放在了考古探墓上。

盜墓賊眼裡最值得冒險的三座帝王陵是哪三座

說到盜墓這個事情其實也還是挺有趣的,當然了那都是以前的盜墓賊的做法,想當年他們用他們的方法真的不知道破壞了多少古墓和古人的財寶,所以盜墓賊的方法真的完全不可取了,還是得用科學的方法去對待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