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88歲的南博老院長都聊了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他出生在1928年,民國十七年。

那一年皇姑屯事件爆發,北洋軍閥政府結束了十六年的統治,真正意義上的民國開始退出歷史舞台。

他在動盪與戰爭中度過了童年與少年時光,1951年從南京大學地理系、歷史系畢業,進入南京博物院,從基層一直做到院長。

他的一生從此和南京結下不解之緣。

「我是地理系畢業的,所以比一般學歷史的人多了一點空間感」,他曾這麼說。

但是當松鼠君親眼見到他,並且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聽他娓娓道來的時候,才知道他的學問與態度豈止是跨越了地理與歷史。

如果一定要下一個定義,我想,這就是一種幾近絕跡的民國范兒吧。


本期講述人:梁白泉


很多朋友聽說我們要去拜訪南京博物院的老院長梁老之後,他們發來了諸如以下的這些問題,希望可以得到解答:

南京博物院有沒有發生過靈異事件?

國民黨撤離的時候留下了多少寶貝?

南京博物院有沒有地宮?

其實,松鼠君一開始也是抱著大揭密的心態來拜訪的。

但是,5分鐘之後,我們就放棄了這種想法。

有些東西,比揭秘更吸引人。

有些精神,比故事更值得傳承。

梁老的講述從博物院開始,以南京結束,其間沒有一句說到自身的命運與經歷,卻橫跨了地理、歷史、文學、科學。

歷史,在梁老的口中變得鮮活起來。

所以,松鼠君決定這次不再給你們講故事,我們來做一次知識的搬運工~

文字較多,如果可以,坐下來,喝杯茶,慢慢讀。

你一定不會失望。

  • 任何機構都無法取代博物館

美國青年人的第一個興趣是球賽,第二個就是去博物館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美國的博物館非常細緻,東西也很系統,你看了之後會有書本上得不到的收穫。

歐洲有一個小國,可能是比利時,平均1000人就有一個博物館。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中國最早的博物館是法國人辦的震旦博物館,建於18世紀中期。

而中國人自己辦的第一座博物館是張謇1905年在南通辦的,所以中國的博物館起點很晚很晚。

1905年,張謇辦的第一個博物館

中國第一張熊貓的皮是美國人帶走的,抗戰八年,日本在中國也掠奪了八年,導致了中國的博物館最大的問題——品類不系統,零敲碎打,支離破碎

我們的南京博物院藏品42萬件,故宮博物院99萬件(號稱百萬件),但大英博物館有多少?4500萬件!這個數字還只少不多,很多同類的都只算1件。

大英博物館


那麼,中國博物館發展的方向在哪裡呢?民間博物館。

曲塘鎮有個人辦了個博物館,收了幾百件陶器瓷器,我就幫題了詞。

現在上海、北京民間博物館都已經很多了,南京也快一百個了。

算盤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私人辦博物館大都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財力都放在了上面。

都說富不過三代,老子辦博物館,兒子喜歡,但到了孫子可能就完全沒興趣嘍。

但是,最終博物館依然會轉讓給其他個人或國家。

所以,利在自己,功在千秋。

現在南京博物院的院長已經去過世界上很多博物館了,也建立了雙邊合作關係,前不久就有一次關於拿破崙的展覽。

所以,以後大家在南京博物院也可以經常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展品了。

南京博物院 拿破崙文物特展
  • 考古是一套專門的規範

其實,在我們的眼中,最有價值的不是完整的古董,而是各種碎片殘片。

它們的剖面可以進行各種檢測,而好的東西你可不能打碎吧。

恐龍化石、古生物化石,基本都是碎片,價值可大了。

考古碎片


考古有一整套的規範與程序。

比如挖一個墓葬或者遺址,我們挖出來的填土都有一套規範進行分析,精確到泥土中孢子花粉的程度。

我們挖坑,每個坑的大小都有規定,坑之間的牆面都要留著,為什麼要留著呢?因為每個坑的剖面都要用專門的分析手段去分析。

山西周原遺址的考古現場
  • 我們都是劊子手

中國的第一個考古學家是李濟。

十幾歲的時候,他在上海乘了船「南京號」,先去了克拉克大學學心理學,後來去哈佛學了人類學。

(5年里,他拿了三個學位,心理學學士,社會學碩士,人類學哲學博士)

田間地頭的李濟

他的博士論文直到今天在國內都沒有人可以超越。

現在我們的學術界,空虛、幼稚、淺薄。

他的博士論文寫是什麼?中國民族的形成。

(多麼宏大而可怕的命題!)

他找了中國古代以來的4000多部地方志,研究了中國歷代的城市,什麼時候使用的,什麼時候廢棄的。

他還研究了百家姓里人最多的十個姓的4000多個家族的產生和遷移。

就這樣兩個方法,中國民族的脈絡就建立了。

回到北京後,他成為清華國學院五位導師之一(王國維、陳寅恪、梁啓超、趙元任、李濟)。

他說,我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就是刨刨古墓,晾晾腦袋

1925年 清華國學院 前排左起:李濟、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

當時,他在西陰村主持了中國人的第一次考古發掘,發現了半個人工切割下來的蠶繭標本,於是在北京進行了匯報展出。

梁啓超帶著他的小兒子參觀了這次展覽,他對李濟說,我的大兒子梁思成在日本學古建築,不談啦,我的小兒子要跟你一樣,去哈佛學人類學。

梁思永後來果然去了哈佛讀了人類學,也是新中國第一任考古研究所的所長,可惜不到30歲就去世了。

梁啓超的小兒子 梁思永

後來,李濟去了台灣,所以他的名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為人所知。

大概十年前,在北京大學有一次會議,有一位教授問在座的博士、碩士:你們有沒有人知道李濟?寥寥兩三人舉手。

教授點名,那你來說說李濟,啞口無言。

教授怒曰:你們,包括我,都是儈子手!

我們現今的考古依然處在李濟的時代,除了某些技術性的進步,在其他方面還是無法超越他。

說到這裡,梁老有些激動,轉而落寞,又接著說起李濟讓他最為讚嘆的觀點。

  • 我們都上了秦始皇一個當

秦始皇造長城,我們就把長城以北一直到北冰洋的土地都不要了,那一大片土地都是我們的列祖列宗坐臥生息的地方哪。

這裡說的長城是漢長城和更早的長城,不是你們在帝都看的長城

好吧,你不要,我要。

俄國亞歷山大帝在明代後期開始發展,來到了中國的黑龍江,同時越過白令海峽一直占領了阿拉斯加,後來才賣給美國。

可是在歷史上,這些都是我們的土地。

美麗的阿拉斯加

我們考古的人,應該把眼睛放到遙遠的西伯利亞,那裡才是我們的根源。

不要以為黃河流域才是我們的根源。

  • 我們從商代開始就是海洋民族

《詩經》里有一句詩: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意思是相土這個人多麼威武雄壯啊,把我們的領土都拓展到了大海之外。

我們後來出土的跪坐人像在太平洋到處都是。

我們山東新石器時代的習俗——死人要拔牙齒,太平洋都這麼幹。

從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語言學,都有各種資料證明整個太平洋最早都是我們中國人開發的

(所以,不要再以為我們的大航海輝煌只有鄭和時期) 這個事情後來有一個人總結得非常清晰。

中國的楊槱(yǒu,船舶學家,院士)有一篇文章叫做《史前吳越文化與太平洋民族文化的淵源》,我可以提供給你們。

三星堆的跪坐人像

梁老從一堆文件中找給我們的楊槱的文章

  • 百越人的海洋遷移

百越族是新石器時代我們所謂荊蠻之地各民族的通稱。

在歐洲的探險家們來到太平洋諸多群島之前,這些地方早已有人居住了,他們是從哪裡來的呢?楊槱的文章讓我們看到中國的百越人有這樣兩條海洋推進路線。



太平洋遷移記

百越人最早先是遷移到了台灣,然後到了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約5000年前又到達了巴布亞紐幾內亞;隨後向東南方向推進,到達了斐濟、湯加、薩摩亞。

他們給這些地方帶去了飼養豬和雞、製造陶器等文明技術。

他們最大和最後的遷移是在公元後第一個千年完成。

先從薩摩亞到了瑪克薩斯群島,再向東南到了復活節島,最終他們抵達了夏威夷群島。

吳越人幾千年橫跨太平洋的旅程

而在印度洋里,他們抵達了馬達加斯加島。

這裡距離非洲東海岸只有400公里,但是島上居民的習慣、人種、語言、風俗,卻與非洲大陸完全不同。

在歷史文獻中,二十五史中的南史,粱史,其中有東夷傳,說的是扶桑國有一個慧深和尚回到大陸。

說到扶桑國,是哪兒呢?北美洲。

只是後來被日本人剽竊了,說他們是日出之國,扶桑國。

(不要再以為扶桑自古就是日本!)

  • 給青年人的書目

張之洞、胡適都曾經開過書目。

有年輕人問我,我也開過書目,中國兩部,國外四部。

中國第一部,是《周易》,這是一部直到今天我們也沒有辦法完全搞懂的書。

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周易》就是這個「二」。

1930年,德國有個傳教士第一次把《周易》傳播到了歐洲,德國歷來哲學家多,當時在德國造成了舉國震動。

包括萊布尼茨(德國哲學家、數學家,歷史上少見的通才,被譽為17世紀的亞里士多德)都深入研究過《周易》,而他的貢獻也是二元論。

第二本,就是山海經》

二十五史都定不了這本書的歸類,到了隋唐勉強把它定在地理類;到了清代,紀曉嵐參與了《四庫全書》的編輯,卻也發現定不了《山海經》,只好說一句「百無一是」,但還是要編進來;到了魯迅,則把它放在了小說類。

粱老推薦的山海經版本

(《山海經注證》,作者郭郛,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國外有四本書在我看來最值得一讀,第一是《進化論》,第二是《資本論》,第三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第四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體現在多本書中,尤其以《夢的解析》為甚)。

「可惜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我到現在都沒有太讀懂。

」說到這裡,梁老笑了起來。

  • 南京這座獨一無二的城市

孫中山說南京全世界都沒有第二個,這個城市要深入挖掘,簡直是個無底洞。

我們只能認識其中的一部分。

我們隨便聊一點。

朱元璋是很特殊的,是少見的老百姓當了皇帝的,所以往往能打破常規。

他建的城牆有70華里,並打破了方形的城市構建。

馬皇后先他而死,他就造了明孝陵,這是一次城中造城的舉動,叫做孝陵城。

並且還建立了內部的城牆,把紫金山包圍在其中。

多長呢?45華里。

一個外城,一個內城,外是陽間,內是陰間。

孝陵遺址,日本人攝於1910年

這些沒必要恢復,但是從我的認知上,我們應該去了解它。

我在很多場合去講它,都沒有引起別人的興趣。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六年,把全國四萬五千戶能工巧匠調來南京,安置在內秦淮,集體居住,一家三進。

於是,工匠坊、白酒坊、顏料坊……這些名字就這樣誕生了。

被野蠻施工所毀壞的曾經的顏料坊

現在,這一塊從四十平方公里被拆了只剩不到兩平方公里了。

我曾一再反對,可惜我一個老人,無力呼籲。

我只好做了兩件事:第一,我接受記者採訪,在那之前,我從不接受記者採訪;第二,一切政府部門的會議我一概拒絕參加。

我們總在不斷拆,不斷建,不斷破壞著土地上的一切,這是我們的悲哀。

這樣的城市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北京的四合院是官僚住的,上海的石庫門是資本家住的,只有南京有這一片能工巧匠的聚居之地

朱元璋靠著集中式的手工業與全國的農業,建立了偉大的明帝國,並且在很多發展上遠超西方。

再往前看,說六朝。

六朝時候是古代文化的一個高峰,錢穆說,六朝的戲劇、音樂、繪畫、琴曲,四個字,空前絕後

為什麼敢這麼說呢?六朝第一次發現了自然美、人格美、藝術美。

六朝南京設立了四館教學,儒學、經學、史學、文學,這是中國最早的分科大學。

舉個例子,四聲是在六朝南京翻譯佛經的過程中誕生的,隨後才有唐詩宋詞的美妙

南齊時,蕭子良被封竟陵郡王,他的公館就在現在的南京九華山。

竟陵王的坐上客主要就是文人和印度和尚。

當時圍繞著蕭子良形成了一個文學群體,叫「竟陵八友」,排首的就是蕭衍(那時候他還是個普通的文人)。

而我們的四聲之韻就是在這樣的一次次交流和集會中誕生的。

竟陵八友

  • 氣候,大雁與文學

竺可楨有一篇文章,很了不得,寫的是五千年中國氣候的變化。

他從三個方面來寫:傳說,地方志,史冊。

赤道的燕子夏天要往北飛,飛到大陸來。

最遠飛到哪裡呢?曲阜,孔子的老家。

我們二十四節氣的春分就是這麼來的。

後來18世紀後氣候變化,赤道的燕子就只能飛到上海,小時候常看到它們在我們的屋子裡做窩。

兒時的記憶,做窩的燕子

反過來,西北的大雁冬天往南飛。

飛到哪裡呢?南嶽衡山的回雁峰。

當然,我們考古後來發現大雁以前也曾經飛到過廣西。

說到大雁,大雁是終身配偶制,鴛鴦才不是。

馮夢龍編過一本情史,大量記載了大雁的愛情。

如果有一隻雁死了,另一隻總是「交頸而死」。

元好問在山西大同看到有人賣雁,買下來,可還是死了,另一隻也跟著自盡而亡。

他有感於大雁的愛情,寫了《雁丘詞》——也就是後來被廣為流傳的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

終身配偶制的大雁

還有《水滸傳》中一首詞,這樣說到大雁(88歲的梁老說到這裡竟將整首《水滸傳》中的《念奴嬌》一字不差背誦出來):

天南地北。

問乾坤何處,可容狂客?借得山東煙水寨,來買鳳城春色。

翠袖圍香,鮫綃籠玉,一笑千金值。

神仙體態,薄倖如何銷得。

想蘆葉灘頭,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

六六雁行連八九,只待金雞消息。

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

閒愁萬種,醉鄉一夜頭白。

—— 《念奴嬌 天南地北》,出自《水滸傳》第七十二回

六六雁行連八九,六六三十六,八九七十二。

加起來多少?一百零八。

所以以前的文學創作從來不是隨隨便便的。

我們現在的文藝創作卻也太隨意了。

「今天的中國,大師已不在,知識分子也越來越少了」,這是梁老最後的嘆息。

-----------------------------------------------------------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松鼠洞」微信公眾號!

人生真的很好玩。

—— 蔡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