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為何被稱為最後一個迷人的學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李濟(1896.7.12-1979.8.1)人類學家、中國現代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之父。

字受之,後改濟之。

湖北鍾祥郢中人。

1911年考入留美預科學校清華學堂,1918年官費留美,入麻省克拉克大學攻讀心理學和社會學,並於改讀人口學,1920年獲得社會學碩士學位後,轉入美國哈佛大學,讀人類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

1922年,李濟哈佛大學畢業,返回祖國,受聘於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任國學研究院講師,後長期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職,1949年後赴台灣大學及史語所。

這是清華照瀾院,中間的運動場是它的中心,它的東邊和北邊是中式房子,西邊和南邊是西式房子,過去很洋氣,現在私搭亂建成了出租房,看起來凌亂不堪。

照瀾院是 20年代初建的,當時叫「南院」,1934年,清華在南院的南部建了新林院,人稱「新南院」,這裡便成了舊南院。

1946年,清華從昆明回北京復校,朱自清教授提議,按照「舊南院」的發音,給它定一個雅致的名字,於是就叫「照瀾院」了。

大家都說清華國學院有四大導師,我是這樣看,清華國學院一共有五位授課教師,四位是教授,一位是講師,但甭管是教授還是講師,他們都是國學院的導師,所以算上李濟,清華國學院應該是五大導師。

為什麼別人是教授,只有李濟是講師,有人說是因為他歲數最小。

王國維和梁啓超是 50歲上下,陳寅恪和趙元任 30多歲,只有李濟是 29歲。

其實,李濟沒聘教授,主要是因為他已經受聘華盛頓弗利爾藝術館,清華有規定,兼職教師不能聘教授,只能聘為講師。

李濟最早是清華學堂的學生,後來考上官費留美,在麻省克拉克大學學心理學,與徐志摩同班,而且同宿舍。

那時候,徐志摩永遠是班裡第一,李濟是第二。

本科畢業後,李濟覺得心理學不科學,沒法用科學數據來證明心理活動,所以他轉而攻讀社會學碩士,徐志摩去哥倫比亞大學改學銀行學。

最後,李濟去哈佛人類學系,拿下了博士學位。

李濟的爸爸給自己起了個外號,叫「博父」,意思是博士之父,特別驕傲自己有個博士兒子。

李濟進清華有三個契機。

第一個契機,是他從美國留學歸來,在南開教人類學,南開校長張伯苓 1924年年底問李濟,人類學的好處是什麼,李濟聽了非常不高興,他覺得校長問這話,意思是說你能不能教點有好處的東西,所以李濟回答說,人類學什麼好處也沒有,他覺得繼續留在南開是浪費才能,要找一個好去處。

第二個契機是,華盛頓的弗利爾藝術館組織了一個中國考古發掘隊,但他們不熟悉中國,想找一個中國學者來主持,他們就找到了李濟,李濟辭別南開,決定利用外資搞科研。

第三個契機是,正在這個時候,梁啓超為清華組建國學院,他是考古學會會長,但他不大懂現代考古,希望把李濟介紹到清華,讓他講授現代的科學考古。

三個契機合在一起,1925年曹雲祥校長發出聘書,李濟應聘為清華國學院講師。

按現在的話說,李濟是帶著項目進清華的。

李濟發表了一個演講,說中華大地下面到處是寶,只要你彎身撿,一定能撿到,你會發現,中國的古代不是 5000年,而是十二萬五千年。

弗利爾藝術館的中國考古項目是 1924年年底來找李濟,但直到兩年後,雙方才談妥合作原則。

因為李濟提出了兩個不容置疑的條件:第一,外國人到中國來考察,一定要有中國學術團體參與;第二,所有考古發掘的古物,為中國所有,必須留在中國。

美國人不同意,他們認為發掘經費是自己出的,發掘出來的東西就應該為我所有。

李濟寸步不讓,堅持所有發掘出來的古物,必須留在中國,不能出境。

後來國民政府的文物保護法和新中國的文物保護法,基本都遵循了李濟提出的這兩條原則,就是外國人來考古,必須經國務院特批,有中國人參與,而且所有出土文物歸中國所有。

1926年,李濟在清華國學院任職一年後,美國人最終答應了,決不會要求一個愛國的人做他不願意做的事。

於是,李濟開始主持弗利爾的中國考古隊,籌劃出田野。

中國人主持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考古,是從李濟開始的,當年考古條件十分艱苦,李濟被稱為「鋤頭考古學家」,他的考古隊被叫做「馬背上的考古隊」。

1926年,李濟和隔壁鄰居袁復禮一起,去山西考察。

他們選擇了山西的南部,在運城附近,因為堯舜禹是山西人,堯的都城在臨汾,也就是柴靜的老家,舜的都城在永濟,禹的都城在夏縣,而且死在夏縣,禹把王位禪讓給伯益,但他死後,貴族們卻擁戴禹的兒子啟,從此把禪讓制度變成了王位繼承制度,進入奴隸社會,啟建立了夏朝,所以那個地方被稱為夏縣,這些故地全在運城附近。

李濟和袁復禮最終確定的目標是夏縣,那裡是傳說中的夏朝都城,但一直沒有確鑿的實物證據,不是信史。

他們來到夏縣西陰村,發現那地方大有可為。

不過,李濟不幸得了斑疹傷寒,被送回北京。

李濟昏迷不醒,情況非常危急。

但李濟的爸爸是篤信中醫,在用中醫偏方耽誤著救治時間。

照瀾院 1號住著趙元任導師,趙元任的太太楊步偉是醫生,是日本留學回來的醫學博士,她跟李濟的爸爸說,你這可是獨生子,你再這麼耽誤下去,這兒子就沒了。

楊步偉不跟李濟的爸爸商量,自作主張,把李濟送進了醫院。

醫院說,再晚來幾小時,這人就完蛋了。

1926年冬天,李濟完全復原了,他和袁復禮回到西陰村。

李濟率弗利爾發掘隊在西陰村考古,是有史以來中國人第一次主持現代考古發掘,他把大坑分成若干方格,便於一個格一個格地發掘。

李濟說,每一格的土,我都是用 5個手指頭篩出來的,所以篩得極細。

如果我們去台北故宮,會看到那裡陳列著的半個蠶繭,那就是李濟在西陰村發現的。

李濟後來去了台灣,他把這個蠶繭帶到了台北故宮,成了鎮館之寶。

黃帝有一個夫人叫嫘祖,是中國桑蠶養殖業的發明人,嫘祖的家鄉就在西陰村。

傳說中,在黃帝時期,我們已經有了桑蠶紡織業,但是一直沒證據。

李濟找到這半個蠶繭,大致可以證明,當年已在養蠶抽絲,可以做絲綢了。

西陰村考古,1926年年底結束,成果頗多。

李濟找來 50多匹騾馬,把 9大車新石器時期的文物從山西運往北京。

所謂新石器時期,是公元前 8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1927年年初,李濟回到北京時,清華國學院給他開了一個茶話會。

李濟的助手把蠶繭端上來,學生們抻著脖子看,大家議論紛紛,因為這半個蠶繭,有一個仿佛是金屬切出來的切面,可新石器時期只有石器,沒有鐵器,怎麼可能切得那麼平整。

王國維導師是甲骨文李濟在西陰村發現的蠶繭專家,他說加拿大人告訴我們,甲骨文不是用金屬刻的,那時候沒有金屬工具,都是用耗子牙刻的。

李濟從兜里掏出一個跟石英一樣的特別堅韌鋒利的石片,說當年的人拿這東西,就可以把蠶繭切開。

但是我一直沒弄懂一件事,桑蠶紡織,是不用在蠶繭上切那個口的。

為什麼要切個口呢,蠶作繭自縛,作完繭就變成了蛹,蛹在蠶繭裡面變成蛾子,你要是想把蠶繭留下來,就不能讓蛾子在裡面拉粑粑,弄髒了不好看,所以必須剪一個口,讓蛹鑽出來,在外面變成蛾子。

如果要抽絲紡織,把蠶繭往熱水裡一放,就把蠶寶寶煮死了,再拿筷子使勁晃動,蠶繭里就會出來一個絲頭,把絲頭拉出來大概有七八米長,這就是絲綢的絲,根本不用切那個口。

所以我不知道當年為什麼要切這個口,也沒看到李濟他們如何解釋這個問題。

如果切了那個口,就意味著抻出的絲是斷的。

總之,這個問題,我沒弄清楚。

李濟從西陰村回來以後,寫了《西陰村史前的遺存》,出了一本書。

梁啓超有一個兒子,叫梁思永,他在美國哈佛大學讀考古學的時候,也跟著李濟去了西陰村,他提交的碩士畢業論文研究的是西陰村的陶器,是李濟指導他完成的。

這是第一次由中國人主持用現代方法進行野外考古,有人會質疑他們到底行不行,因為早期考古跟盜墓似的,拿著鐵鍬往裡生挖。

其實,李濟做得不錯,他在哈佛學的是人類學,人類學跟考古特別相關,有一個暑假,李濟幫老師清理了 500個埃及人的頭骨,那都是出土的東西,他在學習人類學的過程中,學了很多考古知識。

不過,李濟是中國第一個人類學博士,梁思永才是第一個考古學博士。

李濟有考古學常識,又有梁思永做他的助手,所以他們做得很專業。

這就是李濟在清華國學院的情形,他經常出田野,很少在校內教書,所以沒給他教授只給他一個講師職位,我覺得差不多,他帶來了一個項目,一直在外考古,又不一定帶學生同去,只是把考古的一些經驗、理論、實物拿回來教給學生。

1929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歷史語言所,簡稱「史語所」,傅斯年是所長,他聘李濟當考古組組長,李濟從此辭別清華。

所以李濟在清華的時間很短,1925年聘進來,1929年就走了,他在清華時對學術的貢獻,就是西陰村考古。

但他一輩子最大的貢獻,是他去了史語所之後在河南殷墟的考古發掘。

殷墟考古,從 1929年到盧溝橋事變,一共發掘了 15次,李濟親自主持的有 5次,深入視察的有兩次,所以一半次數跟他相關,貢獻特別大。

啟動殷墟考古時,中國人的態度是保守的。

戴季陶曾給政府一個提案,要廢除考古,他說我們中國人不要這東西,這是在侵犯祖先。

這是官員對考古的看法。

而民間的情況,按李濟的話說,我們中國的盜墓史,甚至比我們的喪葬史還長。

也就是說,儘管官員認為考古是侵犯祖先,但祖先的墓已經快被民間盜光了。

李濟 1924年的時候,在丁文江資助下,去過鄭州新鄭,要發掘一個鄭國國君的大墓,他發現那墓早就被盜空了,什麼都沒有,晚上,突然槍聲大作,不知是軍閥在打仗,還是盜墓賊來搶東西,李濟逃了出來。

所以考古環境很差,官員不支持,民間一直在盜墓。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殷墟考古啟動了。

為什麼要在殷墟進行考古發掘呢?因為傳說商的都城原來在山東曲阜附近,到了第 20代商王盤庚的時候,遷到河南安陽,命名為「殷」,作為商的新都。

這些都是傳說,一直無法證實是信史。

或許殷墟考古,可以證明,這些傳說是真的。

1929年年初,殷墟考古啟動,參加挖掘的都是小屯村的農民。

為了給他們作表率,李濟首先要求一點,我們所有做考古研究的人,都必須終生不搞收藏,讓農民看到我們是做科學研究的,絕不用我們的專業去發財。

他告訴這些農民,我們是發掘隊,不是挖寶隊。

考古學家不收藏,這個作風,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李濟死的時候,家裡沒有一件文物,他兒子收到的遺物,只有台北故宮博物院送給李濟的幾件仿製品。

我當年不知道,我去找北大考古系系主任李伯謙教授時,曾說您懂考古,一定有好多真正的藏品,也一定知道各種古物的價碼。

李教授說,我們從李濟開始,就從來不收藏,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們家沒一樣收藏品,我也從來不給別人定價。

李濟當年定下的規矩,直到現在,兩岸考古學家都還遵循著。

現在的考古所,如果誰家有收藏,他就一定不是合格的考古工作者。

那些鑒寶的也都不是考古學家,那些動不動上電視鑒寶的人,可能是博物學家或者是收藏家,都不是考古學家。

1929年 10月,殷墟第三次發掘,但被迫中斷。

因為河南政府派來了一支挖寶隊,致使考古發掘停頓了一年。

李濟在這段時間做了兩件事:第一,鑒於盜墓情況嚴重,他呼籲政府一定要頒布一個文物保護法,所以 1930年國民政府頒布了《古物保護法》,像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一樣,規定所有地下寶藏歸國家所有,私人不得挖掘,除非經過政府批准;第二,河南有仰韶文化,大概在公元前 3000年到 5000年,李濟從河南殷墟轉到山東龍山鎮,主持龍山文化的考察,發現龍山文化離現在更近一點,在公元前 1900年到 2500年,而龍山文化之後才是公元前 1000年到 1600年的殷商文化,這三種文化依次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殷商文化。

1931年梁思永博士畢業,從美國回來,在殷墟證實,我們中國的地層分三層,蓋在最上面的一層是殷商文化層,中間一層是龍山文化層,最下面是仰韶文化層,這叫「三疊層」理論,後來河南政府的干擾解決以後,考古隊繼續在殷墟小屯村進行發掘,而且開始採用梁思永的三疊層理論,原來是水平發掘,現在是垂直發掘,一層一層地發掘。

另外,李濟還提出了一種理論,叫類型理論,對所有發掘出來的器物,不再根據它們的用途來分類,而是根據它們的形狀、外觀比如顏色和彩紋、材料來分類。

也就是說,一個地層法,一個分類法,都是在殷墟考古過程中確定的。

殷墟考古最大最棒的發現,是 1936年發現的甲骨坑,叫 127坑,這裡面有一萬七千多片甲骨,上面的甲骨文終於讓我們知道了,殷商那些傳說,實際上是信史。

國博的鎮館之寶過去叫司母戊鼎,現在叫后母戊鼎,商朝人寫字,朝左朝右不嚴格,過去認為是「司」的這個字,其實是向右倒過來的「後」字,這后母戊鼎就是在殷墟發現的。

也就是說,除了大量的甲骨,殷墟還出土了大量的特別精美的青銅器,這讓我們很難想像,遠在商朝那個年代,在文字還那麼簡陋的情況下,金屬工藝水平已經達到了不凡的高度。

因為殷墟考古,一套現代化的考古方式被確定了下來,哈佛人類學系系主任張光直在 1981年說,現在中國的考古仍活在李濟時代,此外,殷墟考古還留下了一大套考古學家的班底,比如說留在大陸的考古所所長的夏鼐和尹達,都是李濟的學生,還有一些弟子被李濟帶到了台灣,總之兩岸最棒的考古學家,都曾參加過殷墟考古,所以殷墟考古被稱為「中國考古學家的搖籃」,再有,殷墟考古把中國確切的歷史,從公元前 8世紀的周朝往前推了六七百年,推到了公元前 14世紀盤庚遷都那個時候。

在中國的 100項考古發現中,內容和質量最高,影響最大的,是殷墟考古,它一直排在第一位。

李濟很為此得意,臨去世前幾年,他還用英文口述的方式,出版了《安陽》這本書,回憶從 1929年到 1937年的殷墟考古過程。

八卦之心,人皆有之。

像李濟這樣的大師,在生活中,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學生宋文薰說,李濟是個被上級、同僚、晚輩、學生害怕的人,李敖說,他「嚴肅而不可親,氣量狹窄小氣,態度跋扈專橫」,但又承認他是「最後一個迷人的學閥」。

也就是說,李濟確有吸引人的真才實學,但脾氣非常大。

李濟的學生特怕他,其實同事也怕他。

胡適從美國回到台灣,跟李濟有了比較近的接觸。

過去,一個在北大,一個在清華和史語所,距離比較遠。

近距離接觸後,胡適寫日記,說李濟這個人根本沒法相處,尤其是他頤指氣使的態度,讓人無法接受,而且,這個人最大的缺點是,他從來不為別人考慮,他人不壞,就是脾氣實在難以忍受。

有一種說法,說胡適是被李濟氣死的,的確,他們之間確實有過節,在中央研究院的酒會上,李濟發言後,胡適心臟病突發去世。

李敖說李濟 31歲就做了學閥,他自己不做研究,也不給別人機會,殷墟考古,有頭沒尾,上古考察計劃,遲遲拖延著不開始。

但李敖不認為李濟是個不可取的人,他說他是「最後一個迷人的學閥」。

李濟去了台灣。

像他這樣的人,如果沒去台灣,可能受到嚴重迫害,如果去了台灣,他的名字會在歷史中抹掉。

所以,好多人不知道李濟。

我是因為 2001年清華九十年校慶,為鳳凰衛視寫校慶專題片,這才知道了李濟,之前我也沒聽說過這個名字。

從新中國成立開始,一直到 70年代末,我們的歷史中和考古學界,就沒了這個名字。

李濟的學生夏鼐留在大陸,做了考古所所長,他寫文章時不會提李濟的名字,而是用「當年主持殷墟考古的那個人」來代替。

1959年,郭沫若點名批判李濟,引起了大批判,致使李濟留在大陸的學生要首先顛覆老師。

他們不光是把老師的名字抹掉,而且要跟他劃清界限。

夏鼐翻舊帳說得最多的,是西陰村考古發現的那半個蠶繭。

夏鼐認為,這一定是後人混進黃土的,因為蠶繭不可能在黃土裡保存五六千年,當年也沒有銳利的工具能把它切開。

再有,李濟認為殷墟文化是多元的,所謂「多元」是指在那麼早的年代,人類已經有了交往,所以殷墟的哪些東西像是越南的,哪些東西像是中東的,哪些東西像是東北部落的,而夏鼐認為,殷墟就是我們的中國文化,是一元的,把李濟批得夠嗆。

尹達說,李濟的古物類型學是資產階級的分類方法,勞動人民要講器物的用途,而李濟拋開用途,只用外觀和材料來區分古物,這是典型的資產階級作風。

這種分類科學不科學呢?咱作為外行,會認為應該是既考慮用途又考慮外觀,合在一起做分類,

但李濟肯定有他的道理,他可能是從判斷年代上考慮,所以只看外觀和材料,至於這些古物是盛粥用的,還是喝酒用的,其實並不重要。

大陸批判李濟,李濟也批判大陸。

不過再晚些時候,李濟也開始引用大陸考古的資料。

從西安發現了半坡遺址以後,我們開始考古專業化,所以李濟從半坡考古以後,也會使用一些我們的數據。

直到 1979年,李濟去世,我們的歷史材料才開始恢復他的名字,但是他長時間從我們中國人的記憶中抹掉過,所以我們對他特別陌生。

李濟死後,他把存款留給了他在大陸的兒子,他兒子想用這筆錢設一個李濟獎學金,大陸沒同意,說是不能用去了台灣的人命名獎學金。

被從歷史中抹去的人很多。

李濟 1929年從照瀾院 9號搬走, 1931年,9號來了新主人,叫張申府,清華哲學教授,這也是一個從中國人記憶中抹掉的名字。

張申府是共產黨的創始人。

陳獨秀、李大釗、張申府 1920年創建北京共產黨。

在黨史中,我們說是 1921年建黨,所以把 1920年建立的所有類似組織都變成了「共產主義小組」,包括陳獨秀、李大釗、張申府 1920年創建的北京共產黨。

張申府是周恩來和朱德的入黨介紹人。

共產黨在國共合作中占有一個重要的軍事席位,始於周恩來做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當初,政治部主任是戴季陶,副主任是張申府。

戴季陶不想干,所以不久就走了,主任空缺,張申府沒有繼位做主任,而是拚命推薦周恩來繼任,周恩來從法國回來的路費也是張申府出的。

所以,周恩來 26歲就做了政治部的中將主任,是張申府一手把他推上軍政舞台。

張申府和陳獨秀兩個人的脾氣都不好,所以鬧崩了,於是就退黨了。

所以在黨史中,沒了張申府的名字,儘管他在歷史中曾經相當重要。

最後說一句,李濟被稱為「中國考古學之父」,現在很多大學的考古學專業仍在使用李濟的教材,田野考古也用的是他的方法,張光直說,迄今為止,在中國考古學這塊廣袤的土地上,沒有一個人能超越他,很難想像這樣一位重要的人物,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竟完全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目錄

北大

真實的冰心 ...........................................3

馬寅初的《新人口論》真相 .............. 15

湯用彤:逐漸暗淡的人生 ................... 27

周培源:這輩子不是我追求的 ........... 43

總想跟上時代的馮友蘭 ...................... 63

翦伯贊為什麼自殺 .............................. 83

朱光潛:學術界的傅作義 ................... 95

男神陳岱孫:您為什麼不結婚 ......... 107

侯仁之:民族記憶的守衛者 ............. 121

清華

梁啓超的表里 .................................... 137

王國維:糾結的一生 ......................... 153

陳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 ................. 167

趙元任:教我如何不想她 ................. 181

李濟:最後一個迷人的學閥 ............. 195

《憶聞》自媒體工作人員名單 ...........21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梁啓超和兒子談西陰村考古

光明網02-11 14:32顯示圖片中華書局影印出版的《梁啓超未刊書信手跡》,收錄了1926年至1928年間,梁啓超寫給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考古學的次子梁思永的信。幾封信里都談到那個時期的中國考古...

李濟:中國第一位現代考古學家

作者 孫瑩瑩他與徐志摩是性情不同但友誼深厚的同窗好友;他年紀輕輕便與清華國學四大導師共事;國難之時他與傅斯年等人在李莊同舟共濟。這個被張光直稱作「中國考古學之父」的人物,就是我國第一位現代考古學...

新中國田野考古範式的確立

《輝縣發掘報告》是新中國第一本田野發掘報告,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科學出版社1956年出版。時隔一甲子,坊間早已難覓這部報告的蹤影,典藏機構也大多視為珍藏,不輕易示人。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

殷墟科學發掘90周年 見證中國考古學誕生成長

發現漢字鼻祖甲骨文、出土世界青銅器之最司母戊大方鼎、發掘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婦好墓……被譽為中國考古學「搖籃」的殷墟13日迎來其科學發掘90周年華誕,「殷墟科學發掘90周年紀念大會暨殷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