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用途及玉的發展歷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玉九竅塞,漢,玉眼蓋

玉質均有不同程度的絮斑、黑斑、綹及沁色。

玉塞均作不規則八棱形,一端大,一端略小,表面多有黃褐沁斑,有的已成雞骨白。

眼蓋一對,棗核形,表面弧凸,兩端各鑽一孔,背平。

玉蟬,玉質瑩白,拋光細膩,線條簡潔、流暢。

在中國,以玉入殮的傳統至少可以追溯到6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

死者或以玉琮、玉璧圍繞、覆蓋周身,或於雙眼蓋玉片、手中握玉、口中含玉,但當時口含、手握、眼蓋之玉,其形狀並不固定,具有很大的隨意性。

西周中期,玉冥巾已初步成型。

所謂玉冥巾或曰玉覆面,即於織物上縫綴玉片覆蓋於死者面部。

冥巾上所綴玉片,或據五官之形裁製,或作隨意的幾何形。

玉冥巾的使用一直延續到西漢時期。

類似本品的眼蓋,在西周時期已經出現,縫綴於冥巾之上。

殮玉制度到漢代臻於完備。

西漢早期,出現了覆蓋死者周身的玉衣,棗核形玉眼蓋有時即縫綴於玉衣相對於死者眼睛的部位。

此外,漢代還在前代殮玉的基礎上,發展形成了形制相對固定的玉九竅塞和玉握,即死者口中含玉蟬,鼻孔、耳朵、肛門、陰道均塞納八稜柱形玉塞,雙手握玉豬各一。

玉衣、玉九竅塞、玉豬,以及嵌玉的枕、棺槨,構成一套完整的漢代玉殮具。

墨玉圭,明早期

圭墨玉質,玉中黑點均勻,下有土黃色沁,局部有裂紋。

圭素麵,上部呈尖角,下部長方形。

表面光滑,拋光精亮。

此件玉圭為1985年收購,玉質和山東鄒縣明初魯荒王朱檀墓出土的墨玉圭玉質十分相似,湖北梁莊王墓出土玉圭也與此形制類似,可證其為明早期玉圭。

玉圭自商周時開始使用,一直是歷代王朝最重要的禮器之一,也是持有者身份地位的象徵。

明初恢復用玉傳統,對玉圭的尺寸、形制、適應場合等都進行了嚴格規定。

永樂三年(1405年),規定皇家用玉圭長一尺二寸。

明代早期,玉圭主要有素麵玉圭和谷紋玉圭兩種形制。

目前發現明初親王所用的玉圭全為素麵,如魯荒王朱檀墓及梁莊王墓出土的素麵玉圭均屬親王。

而谷紋玉圭則為皇室定親、聘女,以及皇妃或親王妃在受冊、助祭、朝會活動中禮服所用。

玉組佩,明晚期

組佩由53件玉飾串成。

上部以一件壽星騎鶴式玉紐總攬組佩,其下有金質橫樑,橫樑兩端為龍頭。

橫樑下懸有4串玉片,每串由上下5組構成,橫向相對。

上4組玉飾每串各為3件,其中2件為玉葉,1件為玉鏤件,玉鏤件分別為「卍」字、「壽」字、鳳、雙魚、雙桃、華蓋、麒麟等,第5組均為單個玉文臣。

這類成組玉飾產生的年代很早,與《詩經》中所言「雜佩」類似,按不同的部位,玉件被稱為「珩」、「琚」、「瑀」、「沖牙」,佩戴於人身,行走時玉件相觸而有聲。

明代墓葬中出土有成組玉佩多套,如定陵中即有與此件類似的組佩。

這組玉佩所用白玉質地優良,加工精緻,是宮廷玉器中的精品。


玉龍紋璜,春秋晚期

此玉璜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產生的色變,局部呈黃褐色。

體扁平,扇面形,弧度超過半圓,此形制在春秋時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見。

璜兩面滿飾隱起的勾雲紋,紋飾密集,局部組成側面的獸面形。

璜兩端為側面龍首形,邊緣沿龍首之形呈凸凹變化。

璜類玉器產生於新石器時代,用作禮器與佩玉。

西周時期盛行以璜作雜佩,一套佩玉中出現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這一時俗影響一直延至春秋、戰國時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占比例較大。

這件玉璜僅上部有一孔,兩端無孔,下方不能再掛物,應為懸置在成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

大禹治水圖玉山,清乾隆

玉山用料產自我國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為緻密堅硬的青玉。

玉上雕成峻岭疊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蒼松,洞穴深秘。

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

玉山正面中部山石處,刻乾隆帝陰文篆書「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十字方璽。

玉山背面上部陰刻乾隆皇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御製詩,下部刻篆書「八徵耄念之寶」六字方璽。

玉山底座為嵌金絲山形褐色銅鑄座。

此玉山由當時兩淮鹽政所轄的揚州工匠雕鑿製成。

大塊玉料從新疆和田密勒塔山運到北京後,乾隆皇帝欽定用內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圖》畫軸為稿本,由清宮造辦處畫出大禹治水紙樣,由畫匠賈全在大玉上臨畫,再做成木樣發往揚州雕刻。

大玉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發往揚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時間。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宮中造辦處如意館刻玉匠朱泰將乾隆御製詩和兩方寶璽印文刻制在玉山上。

最後由乾隆帝欽定,安放在寧壽宮樂壽堂內,至今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

玉谷紋璧,戰國

1977年安徽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出土。

玉色偏綠,有墨斑,局部有土沁。

兩面均裝飾谷紋,一面陰刻,一面減地淺浮雕。

玉璧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是禮天之物,以良渚文化最為多見。

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的理念為歷代所遵循。

良渚文化墓葬中,亦見以玉璧和玉琮環繞、墊、壓屍身的現象,玉璧、玉琮也具有了殮屍的功能。

以玉璧殮屍在漢代得以延續。

玉璧除墊於屍身下方或放於屍身之上外,還見鑲嵌於棺槨、長方枕表面,縫綴於玉衣頭頂部位,或懸掛於墓室之中。

這些用於殮屍的玉璧,材質大都相對較差,碾琢粗糙。

本品體薄,開片不甚規整,雕刻亦頗為粗率,應為殮屍之璧。

玉飾紋臥虎,春秋中期

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狀,有因埋藏而產生的褐色色變。

虎伏狀,整體呈「弓」字形,頭部刻畫精細,張口,上唇上卷與鼻相連,前後足皆呈臥狀,尾大而上卷,虎身飾「人」字形陰線虎皮紋,四肢飾勾雲紋。

在春秋及戰國早期墓葬中曾多次發現玉虎,其往往被成雙使用,可能具有合符的功用。

春秋時期的玉虎一般比此件更寬,且飾紋更複雜,而這件作品的造型較一般作品更為生動,形態準確。

「人」字形虎皮紋繼承了商、周玉器的某些裝飾風格。

作品中部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孔狀,皆可穿繩懸掛。

此玉虎可能是成組玉佩中用於中部的玉件,較一般玉虎更為珍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出土玉器鑑賞

1968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滿城陵山發掘了兩座規模宏大的漢墓。經研究考證,認定墓主人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王后竇綰。兩墓共出土金、銀、銅、鐵、玉石、陶、漆等文物一萬多件,其種類之豐富,製作之...

揭開神奇的玉覆面

玉質喪葬面具,又叫「玉覆面」,有綴玉面罩和整玉面具兩種,流行於中國西周至漢代和古代瑪雅。根據《儀禮·士喪禮》的記載,在先秦的喪葬儀式中,要用絲織品製成的「冥目」(也稱為「覆面」)和「掩」(也叫「...

禮玉、玉璧、玉環、玉佩、飾玉、玉印,集齊了

一、傳遞心跡的禮玉我國古代有「美石為玉」之說,只要是漂亮的石頭,就可以稱之為玉,不強調後來溫潤、細膩、透亮的感覺。因而海昏侯墓出土的青玉、白玉、黃玉、墨玉、綠松石、瑪瑙、琉璃、琥珀等等,那時都統...

看看!古代佩玉禮制及玉德最全說明!

儒家學說以玉比德,因而人們佩玉不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有著表達身份、情感、風度及語言交流的作用,乃至與國家的政治、文化以及社會各階層的生活、觀念、倫理道德等層面都有著密切的聯繫。佩玉有德春秋時管仲...

禮儀玉和葬玉(2)

玉璋玉璋的形狀,和玉圭相似,呈扁平長方體狀,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半圭為璋。」璋的種類據《周禮》中記載有:赤璋、大璋、中璋,邊璋、牙璋5種。我們可以把它們歸納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