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重器、石之美者——玉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玉一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中,是用來通神的。

人們希望通過玉和天上的眾神溝通,以祈求神明的保佑,所以,最初的玉,是人和神進行溝通的媒介。

這個時期的玉器文化我們可以叫作「神玉文化」。

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因為玉的溫潤、堅硬、瑕不掩瑜的物理特徵,人們逐漸賦予了玉道德的含義,玉文化進入了」德玉文化」,統治階級、貴族、士人爭相戴玉,以表示自己的節操、地位。

這個時期基本形成了後來中國玉文化的完整體系。

我們的祖先曾經創造了眾多燦爛的文明,這些文明,有的記載在人類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有的流傳在各個民族的記憶中,有的卻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唯有玉文化始終貫穿於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承載了悠久的歷史。

我國最早的玉器實物有八千年的歷史,是內蒙古興隆窪出土的玉器。

到了新石器時代,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方的紅山文化與南方的良渚文化,距今五千年左右。

紅山文化在內蒙古赤峰,1908年被一個叫鳥居龍藏的日本人發現,有意思的是,紅山玉器中鳥和龍的造型是最多的。

典型的玉器有玉豬龍和C型龍。

而C型龍的造型被華夏銀行設計用做了行標。

玉豬龍

C形龍

良渚文化發現於浙江餘杭縣良渚鎮,禮器造型非常多,首推璧和琮。

良渚玉大都發白,有個形象的叫法:雞骨白。

因為曾經被火燒過,再經過長時間的埋藏,就慢慢鈣化了。

乾隆在宮廷舊藏中發現一件琮,非常喜愛,提詩命人刻於琮的內壁,又做了㬌泰藍的芯,擱在案頭。

至今藏於故宮博物院。

夏商周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中處於奴隸社會,玉器的型制發生了改變。

社會矛盾加劇,階級衝突頻發,兵器應運而生。

玉兵器作為禮儀性的物品體現了王權的強大。

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了夏代的七孔刀堪稱國寶。


商代最重要的大墓就是婦好墓。

1976年在河南安陽發現,墓主人是商代第23代王的配偶,叫婦好,據考還是個女中豪傑。

墓中出土了七百多件玉,其中最主要的是一個跪坐的玉人。

商代玉人的出現,表明人類對自身的關注,藝術上升了一個高度。


到了周代,統治者吸取了殷商滅亡的教訓,制定了一套禮儀,就是《周禮》,約束人們的行為準則。

《周禮》中規定了玉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使玉器成為等級的標誌。

「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西周時期,玉器的佩戴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形式,就是組佩。

由兩塊以上的玉用絲線連在一起,佩戴在身上,非常漂亮。

《禮記.經解》說:"行步則有環佩之聲。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玉雕藝術也隨之光輝燦爛。

東周王室和各路諸侯,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當作自己(君子)的化身。

他們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每一位士大夫,從頭到腳,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飾,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複雜化,所以當時佩玉特別發達。

也有一種說法,春秋戰國時期政治鬥爭激烈,宮廷刺殺事件頻發,約束人們行為規範的組佩被移做他用,大臣上朝都被要求戴組佩,以防心存不軌之人謀逆,組佩會發出異乎尋常的聲音,能提醒君王預警。

大量龍、鳳、虎形玉佩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精神,造型呈富有動態美的S形,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特色。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六節龍鳳玉掛飾

從漢代玉器的演變來看,用玉制度日趨完備,而裝飾玉趨於簡化。

所謂用玉制度的完備,是指葬玉制度而言,漢代盛行厚葬風氣,從皇室貴族到官僚豪強,無不重視喪事。

葬玉制度中,最重要的是玉衣的使用。

漢代人認為玉石能使屍骨不朽,所以用於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葬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竅塞、玉琀和握玉。

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由許多小玉片編成。

根據等級的不同,用於編綴玉片的分別為金縷、銀縷或銅縷。

滿城漢墓所出的兩套金縷玉衣,是考古發掘中第一次發現的保存完整的漢代玉衣。

金縷玉衣體積大,結構複雜,經過精心設計製成,是漢代治玉工藝高度發展的產物。

玉九竅塞是作為填塞或遮蓋耳、目、口、鼻、肛門和生殖器等九竅用的,這些玉製品皆為素麵。

玉琀一般作蟬形,古人認為蟬能夠重生,脫胎換骨,置於死者口中,以求重生。

至於死者手中的握玉,多為豬形。

過去講究人不能空著手走,而豬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作為農耕民族重要的財富。

所以人去世後手裡會握有豬下葬。


漢八刀玉蟬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玉豬握

到了三國,曹操反對厚葬,早在建安十年就下令「民不得復私讎,禁厚葬,皆一之於法。

」魏文帝曹丕亦認為天下動盪不安,禍皆起於「厚葬封樹」,於黃初三年作終制曰「飯含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匣」,廢除了以玉衣為葬的制度。

曹魏時期的墓葬中,玉器出土很少,可見在曹操父子積極推行薄葬措施的影響下,兩漢四百餘年來形成的葬玉制度逐漸衰落以至最終消失。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玉,石之美者有五德。

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

」玉有五德學說應運而生。

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幾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

(文章轉自古玩那點事)

更多古玩藝術品收藏信息,請加V信:1356792725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喪葬的玉石,一顆價值8億

玉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凡是古墓,多多少少都會出土些玉器。然而,這些玉器中有一類比較特殊,叫做喪葬玉,是古人專為屍體而製造的玉器,它們是距離屍體最近的寶藏。」

禮儀玉和葬玉(2)

玉璋玉璋的形狀,和玉圭相似,呈扁平長方體狀,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半圭為璋。」璋的種類據《周禮》中記載有:赤璋、大璋、中璋,邊璋、牙璋5種。我們可以把它們歸納為三...

趣說玉衣:漢代斂葬風俗管窺之二

之前與大家分享過,在漢代的喪葬習俗中,存在著運用大量精美玉器隨葬的現象,亦被稱為玉斂葬。君子生前佩玉,死後葬玉,是當時的一大特點。在高級墓葬中,具有一整套以玉衣為核心的等級森嚴的葬玉體系。玉衣是...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漫談中國玉文化發展史

中國玉器文化源遠流長,如果按照考古發現歷史來計算的話,已有近萬年的輝煌歷史。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玉的解釋是:「玉、石之美者」。在國人心目中,玉是石頭中最精華的部分。佛教文化中,玉被譽為是...

大漢王朝的絕世寶藏「金縷玉衣」

本文專門淺談文物玉器一族中的「金縷玉衣」,緣起是前幾年甚囂塵上的「金縷玉衣」騙貸案的曝光,不僅文物界震動很大,就連街頭巷尾,也都作為茶餘飯後談話資料。人們稀奇什麼個東西值上個24億人民幣呀?就...

一次爆破引出的絕世寶藏——金縷玉衣

《史記》記載,漢代的皇帝和貴族死後會穿上一種特殊的衣物,古人稱之為玉匣。據說,身穿玉匣可以凝聚精氣,使靈魂附著在不朽的軀體上,來世可得永生。但史書也未曾記載玉衣的形狀,兩千多年來人們並不知道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