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歷史文化展:家園(2)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偃師翟鎮,是二里頭文化的典型遺址。

遺址的主體文化是二里頭文化,年代距今約3900—350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晚期到商早期階段。

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二里頭遺址是夏代晚期都城 。

一之內發現有宮殿區、居民區和數個手工業作坊,有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宮城、城市道路網和官營作坊區。

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出土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

二里頭文化的青銅鈴是樂器,都見於貴族墓,出土位置一般於墓主人的腰部或手部,多見以紡織品包裹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二里頭遺址的銅鈴往往與嵌綠松石銅牌飾共出,或與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共出,表明這類墓的墓主人具有特殊的身份,同時也暗示著銅鈴具有與祭祀禮儀相關連的功能。

二里頭文化時期的青銅鈴是合瓦形青銅鐘的形制來源,奠定了中國青銅時代鈴、鍾類青銅樂器的造型基礎。

(二里頭文化,帶翼青銅鈴,1975年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帶翼銅鈴出土於墓葬中屍骨的腰部,器身布滿銅銹,器表多呈紅褐色,並伴有青綠色銹斑。

該銅鈴高9厘米,頂部近平、敞口朝下。

從正面看呈梯形,頂部較平,兩側下部外擴,口部較大,頂部底部均近似橢圓,頂部有兩個半圓形孔,中間有居中的突出橋形鈕,用以系鈴錘。

帶翼銅鈴肩部圓鈍,鈴壁內凹,一側帶有翼(即扉棱),其扉棱較小,向外突出。

陶鼎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一種炊器,它是沿襲時間最長、器形變化最多的器物之一。

考古出土的原始陶器里,鼎就是三足支鍋的形式,一般是實心的三條支腿,後來還附加上了鼎耳,甚至還有鼎蓋。

當時,人們把各種能吃的食物一起放入鼎里,然後在鼎的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

(二里頭文化,堆繩紋扁足陶鼎,1960年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由於原始社會生產工具簡陋生產力低下,陶質煮飯炊器的形體也都很小不能做得太大,炊煮一次只能供很少的人吃飯。

二里頭文化時期,中國出現了最早的青銅鼎,其造型直接仿自陶鼎。

商周時期,青銅鼎成為禮制重器,陶鼎地位隨之提高,也有禮制意義。

戰國至漢代出現鉛釉陶鼎和彩繪陶鼎,多作隨葬明器。

漢代以後逐漸消失。

角是飲酒器,形制與爵相似,應有相似的溫酒、斟酒甚至飲酒等酒器功能,但無流和柱,主要流行於二里頭偶文化時期至周初。

(二里頭文化,編織紋平底陶角,1960年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新鄭望京樓城址

新鄭望京樓城址位於河南新鄭新村鎮望京樓水庫東側,是一處二里頭至二里崗文化時期的遺址。

遺址內有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的兩座城址,城之內可初步分為宮殿區、作坊區、生活區等功能區。

遺址自1950年代起,先後出土了夏商時期的青銅器、玉石器、陶器、蚌器等遺物。

望京樓遺址是中原地區繼偃師二里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滎陽大師姑等之後,在夏商大型城址方面的又一重大發現,對研究中原地區早期城市群的發展演變和國家起源意義重大。

玉瑗是我國從新石器時代流傳下來的一種臂飾,扁圓而有大孔,即扁圓環形。

瑗同援義,其孔大,便於二人抓握相援。

(商代前期,玉瑗,1973年河南新鄭望京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玉瑗是一種地位高者召見地位低者的信物,古時凡天子召見諸侯,諸侯召見卿大夫的時候,都會命人拿著玉瑗,以為憑證。

被召見者見到使者帶來的玉瑗,便要立刻趕到召見者身旁聽命。

荀子說:「召人以瑗」。

《說文》載:「瑗,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

」君王上台階時,侍者用它來牽引人君,故手執玉瑗的一邊,引導者則執另一邊,而不能直接手牽手。

桂馥《說文義證》:「孔大能容手。

玉璋為禮器,始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此璋青灰色,通體磨光,光潔鑒人。

柄與器身一側各鑽一圓孔,兩面磨刀刃,刃微凹,兩闌出扉牙,長54厘米。

(商代前期,玉璋,1981年河南新鄭採集,河南博物院藏)

璋的種類據《周禮》中記載有:赤璋、大璋、中璋,邊璋、牙璋5種。

可歸納為三類:第一類「赤璋」是禮南方之神的;第二類「大璋、中璋、邊璋」是天子巡守用的;第三類「中璋、牙璋」是作符節器用的。

玉璋除用作六器之一外,《周禮,考工記》中還有「大璋亦如之,諸侯以聘女」的記載。

《周禮·考工記》又載:「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

」說明玉璋還是天子巡狩的時候祭祀山川的器物。

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邊璋。

所祭的如果是山,禮畢就將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禮畢就將璋投到河裡。

玉鉞是新石器時期、夏商周時期獨有的玉禮器,也是軍事統治權、戰爭指揮權、王權集於一身的禮儀玉器,新石器時期的玉鉞,是對戰場短兵相接時,貼身廝殺武器石鉞的玉禮化,逐步演變為「以玉為兵」軍事指揮權的象徵。

(商代前期,玉鉞。

1973年河南新鄭望京樓採集,河南博物院藏)

古代玉鉞的儀仗用途,常作為持有者權力的表現之用。

儀仗玉鉞主要是在及其重要的場合中用以示權,也是統治者增添威儀的器具,以便保持統治者的崇高尊嚴。

鼎是祭祀時炊煮、薦升犧牲以及宴饗時烹煮、盛放肉食的用具,是先秦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立國重器。

(商代前期,乳釘紋青銅方鼎,1974年河南鄭州張寨南街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該方鼎直口、平底、柱狀空足,平沿外折,拱形立耳,以饕餮紋與乳釘紋作主要紋飾,出土於鄭州商城西城牆北段外側約300米處一窖藏坑中,形體厚重,紋飾神秘莊重,當屬王室重器。

(商代前期,乳釘紋青銅方鼎,1974年河南鄭州張寨南街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同坑出土形制相同的方鼎共兩件,其中較大一件鼎的墊土部分下挖以使兩件方鼎口部保持平齊。

這種做法可能與當時的「郊」、「禘」之類的祭祀活動有關。

殷墟

殷墟遺址群位於河南安陽市西北郊,跨洹河兩岸,是商朝晚期都城遺址。

該遺址群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遺址以小屯宮殿宗廟區為中心,由多處手工業作坊、分布密集的多個居民點和洹河以北的晚商王陵區等組成。

在洹河以北的王陵區東側,還有一處商代中期的都邑遺址——洹北商城,後者西南部與殷墟相鄰並略有交錯。

殷墟遺址群布局複雜,遺蹟眾多,自1928年首次科學發掘以來,出土了大量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反映了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文明。

(殷墟商代遺址分布圖,國家博物館展,20160216)

商周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面用作占卜的文字統稱甲骨文,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體系。

殷墟是甲骨文最早被發現、也是發掘數量最大的地方。

(商代後期,刻辭卜骨,1971年河南安陽殷墟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這件卜骨記錄了兩條對氣象的占卜,卜問是否會下雨。

青銅禮器中「尊」為重器,是貴族社會舉行重大祭祀、典禮時所使用的禮儀用器。

商代的「婦好」青銅方尊,器形宏偉,致精緻美。

在祭祀禮器中,商代注重酒器,周朝重視食器,因而商人創造出了許多於形制、於紋飾精美絕倫的酒器。

商周時期各種造型的青銅禮器中方形器的禮儀規格比圓形器高,婦好墓出土的大量青銅方鼎、方尊、方彝、方觚體現了墓主人婦好作為商王王后的身份和地位。

(商代武丁時期,「婦好」青銅方尊,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史載,「婦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輩「母辛」,生活於前12世紀前半葉武丁重整商王朝時期,是我國最早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

據甲骨卜辭記載,婦好曾多次主持各種類型和名目的祭祀和占卜活動,利用神權為商王朝統治服務。

在殷人觀念中,體格健壯,有一雙彎曲而有力的大角的水牛更具靈性,所以讓他充當人與神溝通的媒介,擔負通天地神獸的重要角色,主要用於祭祀。

2001年1月在殷墟花園莊東地發掘的54號墓,是殷墟發現第三座保存完整、面積較大、出土文物豐富的高級貴族墓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牛尊。

(商代後期,「亞長」青銅牛尊,2000年河南安陽花園莊東地54號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這件牛尊通長40cm 帶蓋高22.5cm 腰圍52.5cm 重7.1kg。

整體呈體態健壯、形象非常逼真的水牛,牛頭前伸,嘴微微張開,面額下凹,目字形眼,眼球上凸,兩耳外展,頭頂有一對向後彎曲扁的菱狀大角。

牛的背部微微下凹,牛背上有一長方形蓋,蓋中部有一半環形小鈕,蓋與器身有子母口相扣合,結合的非常巧妙,牛腹豐肥,腹下有四條壯實粗短的腿,組末端顯蹄瓣,足後部有突起的小趾,牛臀部呈弧線狀外鼓,臀後部有一下垂的短尾,整件器物的外表碧綠,栩栩如生。

(商代後期,「亞長」青銅牛尊,2000年河南安陽花園莊東地54號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牛尊的最大特點,還是表面的紋飾。

牛眼兩側各飾一小虎紋,捲雲紋角,通體飾有鱗狀紋,牛的下頜兩側各飾有一魚紋,雙耳下飾小鳥紋,牛頸上部飾饕餮紋,腹部兩側飾虎紋,虎頭向下,對著前蹄,在牛尾的左右兩側,各有一s型的直立夔紋。

與牛身扣合的蓋鈕頂部飾菱形紋,牛足的兩端飾有饕餮紋。

(商代後期,「亞長」青銅牛尊,2000年河南安陽花園莊東地54號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牛尊的器身滿飾動物紋,在商周時代的神話和美術中,動物或動物紋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祭祀中被視作神奇力量,扮演溝通天地的助手。

(商代後期,「亞長」青銅牛尊,2000年河南安陽花園莊東地54號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這件商晚期的「牛尊」集鑄造、設計、雕刻藝術於一身。

既是精美的藝術品又是生活中的實用品,承載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銅精品。

注1:文中照片均為作者拍攝。

注2:文字內容參考展覽說明及相關資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直播地下「戰狼Ⅱ」|古墓中的刀光血影

徜徉於博物館展廳中的觀眾往往並不滿足於僅僅欣賞文物珍品本身,他們可能同樣好奇文物的其他背景信息。文物出自哪裡?文物出土前後發生了哪些有趣或驚險的故事?出土文物的現場有沒有什麼特別的現象?如何解釋...

禮儀玉和葬玉(2)

玉璋玉璋的形狀,和玉圭相似,呈扁平長方體狀,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半圭為璋。」璋的種類據《周禮》中記載有:赤璋、大璋、中璋,邊璋、牙璋5種。我們可以把它們歸納為三...

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玉器

二里頭遺址位於偃師市二里頭村及其周圍,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範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里。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

大象中原——河南歷史文物精選

河南簡稱豫,屬於古代九州之一的豫州。《說文解字》釋「豫」為「象之大者」,這裡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曾是大象的樂園。因處於「天下之中」,又稱「中州」、「中原」,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及環境優勢,使其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