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漢畫像石博物館 一部石頭上的動人史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復原米脂官莊二號漢墓

館藏漢畫像石局部展示

公元一百年前,陝北畫像石作為一種喪葬藝術,隨著漢代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厚葬之風的盛行而產生,又伴隨著漢代的滅亡而絕跡,流行了約一個世紀。

陝北漢畫像石以石為地,以刀代筆,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一千八百多年前陝北的社會形態和面貌,顯示了陝北漢代文化的輝煌成就和文明程度,不啻是一部記錄陝北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難以想像,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生活在陝北榆林的漢人就開始烤羊肉串、熏制臘肉。

那個時候的孩子,已然也有了「滑板車」這樣的玩具!而掃帚在那個年代,不但作為清潔用具,還擠身朝堂,成為古人迎接賓客的禮儀用具之一……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來到了位於榆林市世紀廣場北側的榆林市漢畫像石博物館。

榆林市漢畫像石博物館是榆林市第一座專題性博物館。

展廳面積1619平方米,分為序廳、復原下沉漢畫像石墓葬廳、漢畫像石展廳、幻影成像演播室四部分。

於2008年正式改建完成後對外開放。

展品以神木大保當漢墓、綏德辛店漢墓、米脂官莊漢墓出土的畫像石為主,有靈禽瑞獸、神話故事、忠勇典故、民間生活、戰爭、娛樂、宗教信仰、民族融合等題材,集中反映了陝北漢代人的信仰和社會生活畫面。

讓我們跟隨講解員,一起親近那些用石、斧刻畫出來的歷史畫卷,用心體味撲面而來的一千八百多年前這一方厚土上漢族先民們鏗鏘前行的足音,藉此穿越時空,感受一個時代粗獷、強悍的泱泱大氣和市井百姓的眾生百相,解讀這部石頭上的史詩……

展館序廳,借古人「天圓地方」之意,古代四大吉祥方位神鑲嵌於圓形穹頂之上,南朱雀、北玄武、東青龍、西白虎。

一面濃縮了漢畫像石刻的浮雕牆上,雕有田裡牛耕收割的農牧文化、雕刻繪畫文化、車騎出行狩獵圖、閣樓內宴饗賓客圖、擊鼓響鐘的樂舞圖、蒙古包內舉杯暢飲圖、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的神話故事、靈禽瑞獸、高門望闕、世俗生活的擁彗吏,生動地再現了漢代社會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狀況。

及至挪移復原的米脂官莊二號漢墓,參觀者可以清楚看到漢畫像石,漢畫像石是漢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帶有鮮明主題的裝飾石刻壁畫,其作用是加固、顯赫、裝飾、鎮宅及留志告世。

此座漢墓於2005年4月,榆林米脂銀州鎮官莊村村民在修建宅基時發現的,墓室內的隨葬品被盜賊幾乎洗劫一空,只出土少量的車馬器、鐵器、漆器、錢幣。

墓室內有少許的人骨,不辨身份,在後室發現完整的羊骨和鹿骨。

這種現象在此地考古發掘中尚屬首例,為研究當時的殉葬制度與生態環境提供了新的線索。

走進漢畫像石陳列區即為展覽的第三個部分,透過無數無名藝術家的傑作,使我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大漢雄風」的時代。

無論是出土於綏德縣辛店鄉郝家溝村同一個墓葬的十六塊畫像石、神木大保當的彩繪畫像石組合,還是出土於橫山縣黨岔鄉孫家園則村的墓室四石組合,到今天,歷經風雨卻依然畫面完好,刻繪線條、刀痕清晰,彩繪裝飾耀眼奪目。

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諸多方面的情況,顯示了先民們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

對研究漢代社會面貌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收藏價值。

榆林地區氣候相對乾旱,出土的漢畫像石從數量、內容、風格及完好程度在全國都具有特殊地位,中國乃至世界漢畫學者均對榆林畫像石特別關注,屢有專家親臨榆林市考察觀摩、研究論證。

作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尋根,漢代畫像石的研究是一種直觀的方式和可靠的形式,它直觀地展示了漢代的政治、社會關係、生產力、精神信仰等方方面面的社會面貌,被學者看作是研究漢代歷史的畫卷。

畫像中,我們還看到大量狩獵的圖案,說明射獵是漢代一種十分盛行的娛樂活動。

陝北榆林地區自古為邊郡之地,東漢時期南邊「冠帶之室」是漢人活動的領地,北邊是「引弓之區」是匈奴族的遊牧地帶。

居住在這裡的漢、匈兩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生活習慣不斷碰撞、融合。

出於軍事需要,戍邊的將士以及當地居民都重視武備,因此,狩獵活動的場面反映在畫像石上,畫面十分精彩,氣勢壯觀,正是漢代陝北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我們還看到諸如荊軻刺秦王這樣的歷史故事在漢畫像石上的演繹。

這一切無不反映了當時社會所流行的忠勇、仁義、節孝等倫理道德。

還有漢畫像石中的車馬出行及樂舞在畫面中的體現,也無不說明那時人們的物質文明生活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

這些畫像石像一面多稜鏡,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折射出一千八百多年前陝北的社會形態和面貌,涵蓋了當時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全部。

顯示了陝北漢代文化的輝煌成就和文明程度,不啻是一部記錄陝北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陝北漢畫像石產生、盛行,追根溯源,是於公元一百年前後的東漢時期。

當時,榆林地區位於上郡和西河郡的腹地,為邊關重鎮,農牧業昌盛,漢和帝劉肇於永元元年(89年)派竇憲出朔方,大破匈奴,二十多萬的匈奴人降漢,使北部地區基本安定下來,地處黃河兩岸的陝北榆林地區成為當時的通道關口,這裡富豪商旅雲集,戍守邊關的文武官員眾多,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加之漢代人們提倡孝悌、盛行厚葬、崇尚道教,從而使得陝北畫像石迅速興起和發展。

對於漢畫像石,魯迅曾給出這樣的評價:「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而在著名畫家吳冠中看來:「其藝術的氣概與魅力,已夠令人驚心動魄了。

那粗獷的手法,把繁雜的生活場景與現實形態概括、升華成藝術形象,精微的細節被統一到大膽的幾何形與強烈的節奏感中。

其中許多關鍵的、基本的藝術法則與規律,正是西方後期印象派開始探求的瑰寶。

史學家翦伯贊曾說「沒有一種史料比繪畫雕刻更能反映出歷史上的社會之具體的形象。

同時,在中國歷史上,也再沒有一個時代比漢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當時現實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來」,而榆林市漢畫石像博物館序廳「石頭上的史詩」即是最精鍊的表達。

今天,無論你是學者還是一個普通人,當你走進榆林市漢畫像石博物館,面對一千八百多年前先民智慧的結晶,感受駝城榆林過去的美麗生活和健康文明的秩序,感佩之餘,一個民族的自豪和驕傲怎麼不油然而生!

在這個炎熱的夏季,讓我們走進榆林市漢畫像石博物館,去觸摸這段歷史,瀏覽這部刻在石頭上的動人畫卷,體會學習一千多年前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存。

(馬慧青 小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亞媒記者接榆林地氣 採風首日看館逛街兩不誤

9月25日,「亞洲媒體聚焦榆林」大型採訪採風活動首日,採訪團一行首先探訪了榆林市展覽館和榆林漢畫像石博物館。抵達榆林漢畫像石博物館時,一群正在博物館旁廣場跳舞的市民迅速吸引了亞媒記者。來自斯里蘭...

網媒記者走近漢畫像石 徜徉千年忘川

山西新聞網5月23日訊(記者馮耿姝)今天下午,全國網絡媒體呂梁行的採訪團成員來到了呂梁漢畫像石博物館,共同感受西漢晚年到東漢末時期,石刻藝術珍品的雕刻技法和深邃的思想內涵。

定格的圖畫漢代史

漢畫是後世認識漢代的重要史料,其中尤以漢畫像石為多。正如史學家翦伯贊所說,「這些石刻畫像假如把它們有系統地搜集起來,幾乎可以成為一部繡像的漢代史」。漢畫像石上承先秦古樸之風,下開魏晉清勁之美,...

漢代人為何喜歡厚葬

漢代國力的強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厚葬成為有漢一代的整體風氣。正如《潛夫論·浮侈篇》所云:「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或至金鏤、玉匣、檽梓、梗、楠。多埋珍寶、偶人、車馬,起造大...

博物館裡看榆林

榆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榆林境內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歷史上,榆林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九邊鎮」之稱。

陝北民諺:榆林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陝北民諺,作為一種口頭文學,是陝北人民群眾用簡單易記的口語將生產和社會生活經驗代代相傳的民間名言,是自然環境孕育的結果,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陝北民諺主要流傳在米脂、綏德兩縣,輻射在除米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