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漢畫像石:在石頭上記錄歷史在畫像中傳承藝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畫像石是漢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裝飾石刻壁畫。

內容上一般有神話傳說、典章制度、風土人情等,在藝術形式上則上承戰國繪畫古樸之風,下開魏晉風度藝術之先河,奠定了中國畫的基本規範。

在全國漢代畫像石遺存的分布中,山東和與其相鄰的蘇皖北部及豫東是一個較大的中心區域,而位於魯東南與江蘇交界的臨沂地區,又是這個大區域中漢畫像石分布較集中的地方。

歷經千年洗滌,臨沂的漢畫石像記錄著歷史,傳承著文明,也成為沂蒙大地人民文化生活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墓墓門遺址。

一道墓門,跨越2000年歷史

漢畫像石同商周的青銅器、南北朝的石窟藝術、唐詩、宋詞一樣,各領風騷數百年,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傑出代表和文化藝術瑰寶。

在臨沂眾多漢畫像石墓葬中,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內容之豐富,刻畫之精美,在全國同類漢墓中十分罕見。

27日下午,記者來到沂南探訪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墓。

北寨村在沂南縣城西8里,西臨汶河東,東依團山(又名界湖山),處於一個四面環山的小盆地北部。

隨著道路兩旁的松柏被甩在身後,松柏盡頭一處名為沂南縣北寨漢畫像石墓博物館的小院子寂靜幽深,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就在這博物館之內。

博物館是在畫像石墓原址上修建而成,當地人管這處石墓叫「將軍墳」。

午後時分,在沂南縣北寨漢畫像石墓博物館館長王培永的帶領下,記者一行拾級而下來到這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石墓門前。

墓門肅穆莊嚴,一組刻在門楣上的胡漢戰爭圖首先映入眼帘。

胡漢戰爭題材畫像以求吉祥平安為主。

據介紹,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後,孝道由家庭倫理擴展為社會倫理、政治倫理。

父母死去,子孫要「事死如事生」,要像生前一樣安排父輩的地宮。

這種「事死如事生」的做法,不僅是個人一種心靈上的需要,而且升華成一種社會的禮儀。

於是,壁畫由宮室延伸到了墓室,形成了墓室中的彩繪壁畫和磚石刻畫。

「過了這墓門,可就是2000多年以前了。

」王培永笑著提醒,仿佛過了這石墓門便可穿越到2000年以前。

沂南北寨漢畫像

一幅刻畫,彰顯漢代臨沂文化繁盛

果然,進入墓門,漢代的生活、飲食、經濟、文化、政治等氣息隨之而來。

墓室坐北朝南,由前室、中室、後室和東邊3個側室、西邊兩個側室構成。

據統計測量,共有42塊畫像石,73幅畫像,畫像面積達44.2平方米。

這些畫像分別安置在墓門、前中後墓室內壁、中心立柱和隔梁等處,不同的畫像內容依據不同的建築部位來具體布置。

「前室畫像石主題思想是祭祀和辟邪,中室畫像石以反映生活內容的畫像為中心。

」王培永介紹。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奇禽、異獸、仙人、神怪、鋪首、雲紋等躍然於石墓之上,辟邪的同時也含百靈呵護之意。

無論是勵己警人的聖賢故事、威風凜凜的車馬出行圖、場面宏大的歌舞歡樂圖、歡悅豐盛的豐收宴享圖,還是隆重奢華的喪葬弔唁圖,每一處都彰顯著畫像內容的豐富多彩,反映著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發展狀況,對於後世的考古有著重要作用。

縱觀墓室畫像石,內容涉及戰爭、娛樂、飲食、安居、風俗等各領域。

如果這些畫像內容和墓主人有關的話,即是生動描繪了墓主人生前生活縮影,側面反映出當時社會經濟、民族矛盾、宗教哲學、典章制度以及建築繪畫等風貌,代表了一個歷史時期審美文化的歷史指向。

正如考古專家所說,臨沂漢墓畫像石流行與發展的背後折射出的是更為深刻的社會背景,既反映了兩漢時期臨沂這片沃土的風貌,也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當時的發展狀況。

石墓內的石畫像。

鉛華洗盡,漢畫像石慰藉一方民眾

小小的墓門像是一道鴻溝,隔離著生與死,隔離著歷史與現代,也隔離著冷寂和喧囂。

除去沂南北寨漢墓畫像石的藝術價值,其歷史文化價值也遠遠超出想像。

據業內專家分析,東漢時期,沂南一帶自然條件較好,古沂水、汶河在此交流,河水沖積,土地肥沃,經濟富庶,既有漁舟之便,又有灌溉之利。

東漢後期,沂南一帶冶鐵業十分發達。

鐵器的廣泛使用,也為漢畫像石的產生提供了得心應手的工具。

此外,沂南漢畫像石是特色鮮明自成體系的繪畫藝術寶藏,其深深植根於漢代社會現實的土壤。

它以廣闊的胸懷,大量吸收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內蘊原始巫術文化遺存的楚民俗文化營養,廣泛吸收從原始時代到春秋戰國諸多文化因素,從而形成自己鮮明的特色。

它對歷史演進和現實世界的理性關注,它對神話、天地和神仙世界的感性嚮往以及對質樸的神秘美學風格的追求,對以後繪畫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歲月變遷,時移世易,時間再回到2000年後的今天。

在北寨村,關於漢墓,幾乎每個村民都能說上幾句,或是「將軍墳」的傳說,或是孝文化的傳承,亦或是盜墓者的種種猜測。

總之,漢畫像石以及它的文化已經成為這一方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27日下午,沂南北寨的天空飄起小雨,北寨村59歲的村民朱軍烈忙完地里的農活兒,牽著家裡的4頭小羊像往常一樣從博物館門前經過。

他告訴記者,他很小的時候就聽家裡老人講述漢墓的故事,雖然不能理解折射的文化內涵,但他知道29屆奧運會馬術紀念金幣的圖案就源於此。

文化傳承,漢畫像石文化內涵價值不減

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博物館面積不大,除了目前對外開放的1號2號墓系,還設置了專門的展廳供遊客了解。

不大的院子東側,陳列著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來的畫像石。

館長王培永告訴記者,在不久的將來,博物館將建立畫像石廊,專門陳列這些得之不易的畫像石。

在將來,這裡或許會發展擴大建成漢墓博物館群,也可能繼續開發附近的墓群。

其實,在臨沂,漢畫像石墓還有很多,有紀年可考的畫像石墓現有5處,分別為平邑痛孝禹碑首立鶴畫像、莒南東蘭墩孫氏闕畫像、平邑南武陽皇聖卿闕畫像、平邑南武陽功曹闕畫像、蒼山城前畫像石墓。

而在臨沂市博物館,也設立了專門的漢畫像石展廳。

而且,臨沂漢畫像石,遺存數量多,內容豐富,雕刻精美,越來越受到政府和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重視,例如漢畫像石學術研討會等的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為臨沂地區漢畫像石的保護與文化內涵挖掘利用作出探討。

隨著第十六屆臨沂書聖文化節臨近,臨沂漢畫石像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也將繼續被挖掘。

文\魯南商報記者 徐文敏 片\魯南商報記者 褚菲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大漢帝國衰敗一個重要原因是厚葬?

漢代國力的強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厚葬成為有漢一代的整體風氣。正如《潛夫論·浮侈篇》所云:「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或至金鏤、玉匣、檽梓、梗、楠。多埋珍寶、偶人、車馬,起造大...

徐州漢畫像石:體會劉邦故里「大風歌」的遺風

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桑梓故里,兩漢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近一個世紀以來,徐州地區發現的大量漢畫像石、漢畫像石祠堂、漢畫像石墓葬,為國內外學者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圖像資料。徐州漢畫像石已經成為歷史學、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