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山的魚鉤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位朋友說,他在銅鼓山上,發現一種石頭,表面有許多縱橫交錯的裂痕,他懷疑是古人留下的銘文,便帶了一些回來。

這天是周末,我們便相約來到銅鼓山,很快便找到了那種石頭。

只見那些裂痕,或深或淺,或平或直,或簡單或複雜,既像是天然形成的,又像是人為雕刻,確實有些神秘。

同行的另一個朋友,卻堅持認為,那些抽象的線條,完全是自然天成,不可能是人為製造。

加上數量太多,不大會兒,我就對之失去了興趣。

坐在銅鼓山上,望著四面八方的山間壩子,可能曾經都是沼澤。

由此我想起了腳下的地層里,出土的那個魚鉤范。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夜郎古國時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就學會釣魚了。

銅鼓山位於普安縣青山鎮營盤村,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遠遠看去,一個圓形的山堡,確實有點酷似銅鼓的造型。

作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質,岩石構造的山體,大面積出露,土層稀薄。

雖然不大,然而在那些稀薄的泥土裡,卻出土了大量的歷史文物。

1978年,貴州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通過調查,發現了銅鼓山遺址。

據說,當時的青山供銷社工作人員,在清理收購到的廢銅爛鐵中,發現一塊銹跡斑斑的「鏵口」,有點與眾不同,體型比當時使用的要小,又不像是鐵鑄的。

他們懷疑會不會是什麼「古董」,便將其上交到縣文化局,這才發現材質屬於青銅。

文化局的領導覺得是個重要線索,便派人到青山進行調查,尋找來龍去脈。

最後在銅鼓山附近的寨子裡,找到了那位出售這塊「鏵口」的農民。

他說,有一天他在犁地,犁著犁著,便滾出這塊奇怪的「鏵口」來。

因為覺得沒有什麼用處,便將其當廢鐵賣給了供銷社。

後來經過考古專家鑑定,那塊「鏵口」實為青銅鑄造的鉞,古代戰場上使用的一種武器。

正是那塊「鏵口」,揭開了銅鼓山的神秘面紗。

1980年冬和2002年春,貴州省考古研究所先後兩次對銅鼓山進行了考古發掘。

兩次發掘共清理房址4座、窯址1座、灰坑11個和活動面、火塘、大量零散柱洞等遺蹟,出土較為完整的陶器、石器、青銅器、鐵器、玉器和冶鑄青銅器的陶石范模500餘件,陶器碎片1萬餘片。

尤其重要的是,冶鑄青銅的用具除部分陶坩堝外,范模包括戈范、劍范、鉞范、鏃范和魚鉤范等。

考古專家認為,銅鼓山遺址是一個鑄造銅器(以兵器為主)的手工作坊遺址,時代為戰國至西漢時期。

它是貴州境內經過正式發掘的唯一一處戰國秦漢時期的青銅冶鑄遺址,具有重大的學術科研和保護價值,對探討古夜郎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那個魚鉤范為陶質,是澆鑄魚鉤的模具。

不難看出,這個模具生產出來的魚鉤,和現在的魚鉤已經沒有什麼區別,說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已經相當發達。

魚鉤既是生產工具,也可視為娛樂用品。

在同時出土的文物中,有玉玦、石管、耳環等用於裝飾和娛樂的器具,可以想見當時的人們,已經把垂釣當作一種休閒娛樂方式了。

銅鼓山四周,有許多小河,裡面至今仍然生長著比較名貴的鯽魚。

不難想見,當時的人們,已經頻繁地在裡面揮竿垂釣了。

我甚至相信,如果我們願意,完全有可能在那些小河裡,找到當時留下來的魚鉤。

釣魚這一源遠流長的勞動方式,已經在人類社會沿襲了千萬年。

無論是作為獲取生活資料的手段,還是作為休閒娛樂的方式,銅鼓山出土的那個魚鉤范,足以說明青山那塊曾經的蠻荒之地、夜郎故土,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懷著一種僥倖心理,我用手裡的石頭,慢慢地挖掘著腳下的泥土,我希望會得到命運女神的眷顧,突然發現一枚兩千多年前留下的魚鉤。

但直到離開銅鼓山,也沒有絲毫收穫,不禁為自己的白日夢暗自好笑。

不過那位又裝了許多石頭的朋友,卻信心十足,說石頭上的那些裂痕,不是沒有來頭,他一定會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儘快把秘密告訴大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倪大箐營盤被定為秦漢古夜郎遺址

多彩貴州網訊 據青山夜郎博物館獲悉,以距縣城四十五公里的青山古鎮為中心,有銅鼓山、大營山、小營山、獅子山、大坡、銅罐山等夜郎遺址12處。全省古夜郎遺址21處,其中:普安的青山就有12處,青山銅鼓...

夏代的政治疆域有多大

老牛坡遺址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洪慶街道辦燎原行政村範圍內,地勢東高西低,依灞河流向呈西北-東南分布。遺址西起袁家崖村,東至沙河溝,南及灞河二級階地,北達安家莊村南,是一處以商文化堆積為主的大型古代遺...

武漢大學在黃州寨上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

文峰黃州千載文谷煌煌商邑,悠悠珞珈。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武漢大學考古系的師生們,不僅在美麗的珞珈山下面對著浩如煙海的文獻皓首窮經,亦在遠離城市喧囂的古城遺址中尋求著遠古文明時代的呼喚。自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