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半島踏頭遺址沉睡了三千多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踏頭村位於海南省萬寧市東澳鎮神州半島西部,周圍山清水秀,生機盎然。

近期在省博物館的主持下,踏頭村出土了一大批新石器時代的文物。

蔚藍的天,青翠的山,富含負氧離子的空氣和宜人的溫度,而出土的古遺蹟證明,宜人的環境讓數千年前的先民在此安居。

開三千年文明之光

陳文平是陵水的一名高中歷史老師,對史前文化有一定的研究,平日裡經常開著一輛摩托車尋覓古遺蹟。

2016年12月他發現了神州半島踏頭村一處工地,挖掘機挖出了大量的陶器碎片和少量的石器,他介紹道:「當時工地正在施工建設,在從地基挖土和地基斷面上可以看到了很多的陶片和石器,陶片的紋飾和器型與之前陵水、三亞一帶史前的遺址有明顯的不同,是一處遺存豐富且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遺址。

陳文平隨即把他的發現上報至有關部門,海南省考古所和社科院考古所高度重視,並於第一時間進行踏勘,採集文物標本,查明遺址的分布範圍,並與當地政府、市博物館、所在開發商取得聯繫,提出對未破壞且有重要遺存的區域要進行原址保護。

對已遭破環的區域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目前已基本探明了遺址的層位關係。

2017年8月3日,踏頭遺址在海南省博物館的主持下開始第二次發掘。

本次發掘特別邀請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劉業灃博士現場指導,參加發掘的還有省內多位資深的考古專家、萬寧市文化界人士以及當地的群眾代表。

踏頭遺址位於萬寧市神州半島上,是一座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沉睡了三千多年被考古人員發現,在海南實屬罕見。

踏頭遺址已出土的文物有石錛、石斧、石刀、紡錘和許多精美的陶器藝術品等等。

考古隊員進一步勘探發現,踏頭村周圍的幾個小山丘都有這樣陶片和石器的遺存,由此推斷踏頭村周圍的小山丘為三千年前的古遺址。

這一發現把神州半島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兩千多年。

探尋文明的火種

王光春是神州半島踏頭村人,他說,小時候在村子裡玩耍時,附近小山丘上的沙子滑落後經常能看到土地里露出許多陶片和瓷器,但他並沒有放在心上,直到後來專家學者來踏勘、採集標本,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家竟是數千年前先民的居住之地。

踏頭村周圍有多處小山丘,植被茂密,村民們稱為「禁山」,以前很少有人到山裡採伐。

三千年前是什麼人來到神州半島居住?出土的陶片上刻有許多花紋,這些花紋有的似今天黎族服裝上的紋飾。

那他們又是怎麼從神州半島上消失的呢?當地的一個傳說《仙家人喊船》令考古人員倍感興趣。

據王光春介紹,傳說故事是這樣的:很久很久以前,這裡住著一群人,他們主要以捉魚拾貝為生。

一次巨大的海潮把這裡吞沒,村裡的人都被海水捲走,一個後生仔因為上山打獵躲過了這場劫難。

後生仔下山後看見這場景驚呆了。

他哭啊哭,哭昏了,醒來後,他隔著海向村子喊:「搖船過海囉。

」可是除了濤聲沒有任何人的回應聲,絕望和無奈之下他撲向大海,結果也被海潮捲走。

後生仔死後上了天變成了仙家人,後來仙家人常常回到人間,他就坐在村子對岸的一塊石頭上喊船。

帶有傳說的這塊石頭就躺在踏頭村對岸的海邊,這是一塊斜面石,石上面有一個屁股印,斜下面有兩隻清晰的足印。

踏頭遺址由五個小山丘組成,形狀像一條滾動的龍,每個小山丘都埋藏著密集的新石器時代遺存,陶器主要有罐、缽、盤、杯等,石器有石錛、石斧、石刀等,考古人員通過試掘還發現有紡織工具——紡錘。

這些精美的陶器不僅是藝術的體現,它還蘊藏著深層的含義,它是先民思想、信仰的表達。

在發掘現場,王光春發出這樣的感慨:「炙炙烈日,我們在沙堆上俯頭撿拾,陶片、石器,一塊一塊,很沉很沉,我們撿拾回來的是歷史,穿越三千年時空與我們靈魂碰撞。

面對大量的文化遺存,我們仿佛看見了三千年前的景象:蒼穹之下,數千年前的人類文明在神州半島這裡一一綻放,炊煙裊裊、漁火點點;夜幕中,先民們在沙丘上點燃篝火,述說著古老的故事。

在大祭之日,先民們用精美的陶器擺放著祭品,向天地神靈敬拜:願來年風調雨順,子民安康。

共同的精神家園

據初步了解,踏頭遺址史前遺存最晚的遺存大約距今三千年(相當於中原商代)。

從踏頭遺址採集的實物標本現主要存放在萬寧市博物館、海南省考古所、社科院考古所。

從2012年3月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在海南島開展田野考古調查工作。

2012年12月至今,先後發掘了陵水橋山、蓮子灣以及三亞英墩三處遺址,並對萬寧、陵水到三市(縣)沿海地區開展田野考古調查,發現了陵水崗山、走風等30餘處遺址。

踏頭遺址和陵水的橋山遺址、三亞的英墩遺址等作為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列入了《201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規劃範圍。

近期新發現的踏頭遺址受到了社科院考古所、省文物考古所等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並多次到這裡來採集標本。

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劉業灃博士說,踏頭古遺址的發現意義重大,它對研究海南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有很大的價值。

對於出土文物所承載的文化性質,劉業灃說:「現在是對材料整理和研究階段,是什麼文化性質還需一段時間才有最後的結論。

在許多內地人眼裡,海南是「文化沙漠」,因為和內地省份相比海南展現出蘊含歷史文化的東西太少。

但海南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在奴隸社會時期沿海曾有頻繁的人類活動,留下大量史前的文化遺存,其文化程度令人震撼。

踏頭古遺址的發現告訴人們,海南不是「文化沙漠」,大量遺址的出現就是一把把揭開海南厚重歷史的金鑰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人冶煉銅合金始於夏朝 冶鐵始於春秋戰國

攀枝花商周冶煉遺址出土礦渣及坩堝,首次實物佐證當地冶煉史「鋼城」攀枝花,上世紀60年代為開發鐵礦資源而組建的城市。這裡的冶煉歷史,遠比我們所知的要更久遠。最近在攀枝花的一項考古發掘中,首次發掘到...

三大遺址:揭秘海南史前生活

日前,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召開上半年工作總結分析會,全面摸清海南省文物資源基本狀況。根據普查,海南省不可移動文物4274處,其中水下文化遺產136處,居全國之首。三亞英墩、陵水橋山、蓮子灣遺...

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

2012年3月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在海南島開展田野考古調查工作。2012年12月至今,先後發掘了陵水縣橋山、蓮子灣以及三亞英墩三處遺址,並對萬寧...

中華文明探源--磁山文化

長城網2月4日訊(通訊員張海江)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武安市西南17公里磁山鎮磁山村東1公里的台地上。遺址面積約14萬多平方米,系1972年發現,同年進行調查試掘。自1976年至1998年的20餘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