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遺址:揭秘海南史前生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日前,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召開上半年工作總結分析會,全面摸清海南省文物資源基本狀況。
根據普查,海南省不可移動文物4274處,其中水下文化遺產136處,居全國之首。
三亞英墩、陵水橋山、蓮子灣遺址的考古發掘,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填補了海南史前考古的諸多空白,揭開了島嶼古人史前生活的神秘面紗。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華南隊隊長傅憲國說,三亞英墩、陵水橋山、蓮子灣遺址的考古發掘,獲得了豐富的文化及自然遺存,為全面認識海南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與性質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首先,第一次建立起「英墩文化遺存」(距今6000至5500年間)—「蓮子灣文化遺存」(距今5000年)—「橋山文化遺存」(距今3500至3000年)
的基本年代框架,為構建海南東南沿海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編年與譜系提供了重要的關鍵證據。
同時,陵水縣橋山遺址出土了海南首座史前墓葬,並出土人類遺骸,將為研究海南先民的體質特徵、DNA信息等提供支持。
更重要的是,海南島既關聯大陸文化,又有獨特的島嶼文化,海南島的新發現對於華南沿海地區、乃至整個南太平洋地區的史前考古具有重要意義,為南島語族淵源的探討提供了科學支撐。
三伏天裡,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的氣溫並不算高。
過了分界洲島,即是熱帶氣候,最高不過35℃。
駛過種滿椰子樹和扶桑花的高速公路,轉入鄉間小道,數公里後即到三才鎮的橋山遺址。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後劉業灃在現場,帶領記者辨別方位。
「你看,遺址的西邊、北邊有很多樹木,以前是條淡水河,自西蜿蜒向北;東南方位外面有海,名為桐棲港,其實是一處潟湖。
」劉業灃一邊走在天然沙石鋪就的坑窪小路上,一邊講解:「現在,我們走的這條沙石路由南向北延伸,把遺址劃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邊I區種的是芒果樹,西邊Ⅱ區則是西瓜地。
」
「右手一個芒果,左手一隻西瓜,你們的工地可真幸福呀!」記者驚呼。
劉業灃不禁啞然失笑。
他說,海南考古的實地發掘一般是每年12月至次年5月,從6月至11月大多不在現場,而是在基地整理、研究文物,因為天氣悶熱、降水又多,雨季發掘容易造成對遺址的二次破壞。
「年關到現場發掘的確舒服,看著芒果、西瓜開花、結果、果實一天天長大,聞著花香果香感覺很不錯的。
偶爾,村民還會現摘一些熟了的芒果、西瓜給我們吃。
」他說,「不過,開春以後,氣溫升高就難過了,日頭太毒、沙子太燙,整日在『碳烤』和『桑拿』模式之間切換。
屆時,我們不得不早上六七點上工、九十點下工,下午4點以後再進工地……」
橋山遺址 嬰兒腳模或與特殊活動有關
四年前,2012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海南省博物館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聯合在海南島開展田野考古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華南隊隊長傅憲國,擔任該項目的負責人。
陵水縣大港村遺址,1957年文物普查時就已發現、後來列為海南省級文保單位,當仁不讓地成為聯合考古隊的重點關注對象之一。
沒想,幾十年後,複查時,聯合考古隊在大港遺址南約一公里處新發現了橋山遺址。
自那以後,一發不可收拾,2012年12月至今,聯合考古隊先後發掘了陵水縣橋山、蓮子灣以及三亞市英墩三處遺址,並發現了陵水崗山、走風等30餘處史前遺址。
站在芒果地的斷面旁,劉業灃說:「我們看看地層吧。
」
單從地層來說,橋山遺址堆積可分為3層。
其中,第1層為現代耕土層。
第2層為黃色沙土層。
第3層要分兩層,層面 (編號為③S,S即Surface,是「表面」的意思) 為活動面,其上大面積密集分布陶器、石器等遺物;其下是文化層,黃褐色沙土,結構稍緊,出土陶器和石器。
第4層及以下為生土。
記者好奇,為什麼第3層地層要分兩層,卻都叫第3層? 劉業灃解釋道,橋山遺址第3層層面是一種獨立的特殊堆積單位或埋藏景況。
「在大型剖面上看,第3層層面有的地方大面積緊密分布遺物,最厚處可達20~30厘米,彼此幾無空隙,又相互層壓;而在稀薄的地方,幾乎沒有厚度,從平面上看又有陶片。
我們將第3層層面特別標註了③S,內陸沒有先例,在境內尚屬首次,也算海南的島嶼特色吧。
」他說,層面所出遺物以陶容器為主,偶見陶紡輪,形如算盤珠,中有小孔 (也有專家稱之網墜,適用於漁網)
等。
神奇的是,部分陶片常見有因風化所致的脫皮、磨損等現象。
「我們推測,這些器物是古人出於某種目的露天放置在這裡,可能是某種特殊活動的遺留。
」
在陵水考古研究基地的標本室里,記者見到了一件「寶貝」———嬰兒左腳陶模,模寬約5厘米,腳模中五指痕跡鮮明,腳掌寬度與剛出生的嬰兒相當,俏皮又袖珍。
「腳模顯然是古人有意為之,至於嬰兒是不是宗教信仰裡面的轉世靈童,腳模是用於祭祀還是紀念,我們無從得知,有待將來揭曉謎底。
」劉業灃說,③S的出現對探討海南古代人類的行為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而海南史前首座墓葬的發現,讓聯合考古隊欣喜若狂。
劉業灃至今仍難掩興奮地說:「墓葬平面略呈圓角長方形,長約130厘米、寬約50厘米、殘深約5厘米。
正式發掘時,最先清理出來人的顱骨;一步步往下清理,骨盆那片沒了,但沙子明顯發黑,應該是骨頭化進去了;到了小腿,又發現有脛骨。
」
整個墓葬沒有發現隨葬品,卻有八個柱洞環繞四周,推測柱洞與墓葬為共生關係,墓葬上原本應該有建築。
「柱洞內部黃色的柱心堆積和周圍白色的填土堆積,白中有黃,我們稱之為『雞蛋』。
」劉業灃笑著說,如今,墓葬已被整體裝箱套取,運到北京做技術分析。
未來是否有可能出現墓葬區,尚不好預測。
但可以肯定的是,橋山遺址是海南地區迄今發現最大的史前遺址,其堆積之豐厚、遺物之豐富、保存之完好在整個華南地區都極為罕見。
蓮子灣遺址 魚脊椎骨揭示先民闖海能力
從地理位置上看,海南東南沿海地區,主要包括海南省萬寧市、陵水黎族自治縣、三亞市東部海岸地帶。
這片區域屬於砂質海岸地貌,常年受潮汐、風浪影響,形成多個潟湖、海灣等相對獨立又相互交通的地理小單元。
各地理單元內,海生、陸生生物資源豐富,頗適於古人繁衍生息。
今年剛從河南大學畢業的楊斌是海南儋州人。
在內陸學了四年考古專業,他對海岸旁的蓮子灣遺址感覺特別新奇。
蓮子灣遺址地處陵水縣黎安鎮大墩村西南約3.5公里,位於南灣嶺和尖嶺相夾的沙堤上。
若不是學長告知,蓮子灣遺址以東,有淡水河流經過。
初來乍到的楊斌很難想像,在蓮子灣沙堤內側的金椰子樹下,居然會有如此多文物。
記者在現場看到,矮小如灌木的金椰子樹種在白色沙地里,間距相當開闊。
其間,長滿綠色藤蔓植物的方形、長條區域就是考古工作人員此前發掘、現在回填的地點。
因上世紀90年代和現今兩次洗砂作業影響,蓮子灣遺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很多陶片散落在遺址地表,隆起的沙堤上,紅色或者橙黃的陶片俯拾皆是。
在標本室里,記者見到了修復好的圈足盤 (一種泥質陶器),上下圓口中間有一層隔斷,敞口與圈足大體相當,胎體較薄,最薄處僅2毫米。
據說,這種器型的具體用途有待考證,但其造型別致,十分罕見。
「還有,這個尊,是不是很像現在用的酒杯? 這些雙肩石器也很漂亮,每個地方都打磨得非常精緻。
」楊斌在標本室里如數家珍。
此外,蓮子灣遺址還出土了魚綱、腹足綱、瓣鰓綱、甲殼綱、珊瑚蟲綱、爬行綱、鳥綱、哺乳綱等60餘種動物的遺骸。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技工馬剛剛是個90後,來陵水基地一年多。
老家在陝西榆林的他說,蓮子灣出土的魚類脊椎骨,直徑很粗,大約有7-8厘米。
「生平第一次看見這麼大的魚骨頭,脊椎骨都斷成一節節了,如果只是一條魚的脊椎骨,那還原出來,這條魚肯定大得『嚇死寶寶』了。
如果是好些魚的脊椎骨攏在一起,可以說明古人捕魚能力、航海水平驚人啊。
」馬剛剛說,「還有海生哺乳類動物的肋骨,發現的殘長就有10餘厘米,直徑能有三四厘米,具體是什麼魚現在還不知道,有待後續的DNA分析。
有了這些動物遺骨和少量人骨遺骸,我們就可以推測史前古人的生產、生活場景,瞬間穿越時空,有沒有?」
令馬剛剛頗有成就感的是,現在,他也學會了如何判定遺址的大體位置。
以蓮子灣和英墩為例:遺址的範圍,多數靠近大海和淡水。
假設以沙堤為正弦曲線的波峰來看,外側波谷瀕臨大海,內側波谷面向潟湖,遺址通常位於沙堤的內側,低於沙堤、高於潟湖的半山腰位置。
「按照這個辦法在這邊找遺址,八九不離十。
」人高馬大的馬剛剛音量不高,自信滿滿。
英墩遺址 蠑螺厴、魚骨串飾反映史前生活
英墩遺址,位於三亞市海棠區江林村東約1.5公里,地處海棠灣沿岸沙堤旁。
因此前疏通河道及修路,遺址略受破壞,目前現存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50米,面積約15000平方米。
在現場,記者見到了豐厚的貝殼堆積,約有40厘米。
「這麼厚的貝殼堆積,其實就是古人吃剩的食物殘留。
」劉業灃很羨慕古代的漁民生活,他說,「在海棠灣這裡,有開闊的潮間帶,古人不需要花很大力氣去捕撈食物,只要等大海退潮時,去潮間帶挖些海螺、貝類就足夠吃上好幾天。
不遠處有淡水河流,水源充足;更遠的地方,你看見的山上以前是原始森林,可以打獵,完全衣食無憂、吃喝不愁,很愜意的。
」
距離貝殼堆積幾十米,聯合考古隊還發現了一處房址。
由於西邊的沙地已經坍塌,剩下的大半,有三邊柱洞,中部還有一個大柱洞,估計是中心柱。
在房址內,發現有灰燼和碳顆粒,推測可能是古人在房間內用火留下的。
「房址面積約50平方米,還原之後,應該類似於現在的窩棚吧……」劉業灃自嘲地說,考古就是挖古人的垃圾堆,有關海南的史前卷宗幾乎為零,所以,他們這是「摸著石頭過河」,邊挖邊看。
在基地的標本室,記者還見到了英墩出土的蠑螺厴 (音yǎn),直徑約10厘米、厚約1.5厘米,一面平滑,一面為弧形凸起。
蠑螺厴剛採集回來時,考古隊員不知道是什麼。
後來,詢問了當地朋友,方知是蠑螺厴。
「一開始,我不太相信,哪有這麼厚的螺厴? 後來,和朋友一起吃飯,遇到了小的蠑螺,仔細對比才發現,那麼大一個厚片果然是蠑螺厴,凸起的一面向外,平整的一面向內,連接螺的軟體組織。
」劉業灃說。
同時,考古隊員在英墩遺址還發現了魚骨串飾,由魚脊椎骨穿孔連綴成串,質地細膩飽滿,大小顆粒均勻,推測為項鍊或手鍊等裝飾品。
另有大型動物頭骨出土,前段有鋸齒,疑似海豚等大型海生哺乳類動物。
劉業灃補充道,英墩、蓮子灣、橋山三遺址的地層疊壓關係及文化內涵表明,目前,以英墩遺址為支點或橋樑,可初步構建起海南東南沿海地區基本的年代框架———首次建立起「英墩文化遺存」—「蓮子灣文化遺存」—「橋山文化遺存」的基本年代框架,為構建海南東南沿海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編年與譜系提供了關鍵證據。
英墩、蓮子灣、橋山遺址的發掘,為後續30多處遺址及以後海南的史前遺址斷代確立了大體的參照標準。
「不過,這個基本框架尚存在不少缺環,仍有待更深入、全面的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來補充完善,可能一輩子都做不完吧。
」他說。
史前海南與南島語族有關
文匯報:2012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海南省先後發掘了陵水橋山、蓮子灣以及三亞英墩三處遺址,並調查發現陵水崗山、走風等30餘處史前遺址。這項工作有何緣起?丘剛:海南原屬廣東省下面的一個行政...
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
2012年3月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在海南島開展田野考古調查工作。2012年12月至今,先後發掘了陵水縣橋山、蓮子灣以及三亞英墩三處遺址,並對萬寧...
考古新發現!三亞驚現6000年前人類活動遺址
1月20日,三亞市海棠區舉行三亞英墩遺址第一季度考古發掘匯報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經過一年的搶救性發掘,英墩遺址考古工作取得了階...
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公布 三亞英墩新石器遺址入選
本報訊(記者陳吉楚 見習記者 鄧銘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近日在北京揭曉2015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以三亞英墩、陵水橋山和蓮子灣為代表的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遺址入選,填補了海南史前...
201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等入選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曾江 張哲 齊澤垚)5月16日下午,「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揭曉了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雲南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海南東...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鮮出爐
由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於5月15日—16日在北京舉行。25個入圍項目領隊和匯報人,終評會的評委、來自全國的考古人、媒體記者及參加旁聽的學者、學...
四川涼山安寧河谷里發現綿延百餘公里的先秦時期聚落群
取得階段性成果18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涼山州博物館在西昌市舉行了成昆鐵路擴能工程涼山段重大考古成果通報會,通報了成昆鐵路峨眉至米易段擴能工程中進行的10000 余平方米的田野發掘工作,和取...
三明這一發現令人震撼!新華社剛剛報導了
長期以來,學術界認為居住在洞穴里的人類,只會採集、狩獵,或從事初級農業生產活動。權威專家近期對南山遺址的一系列考古新發現,顛覆了這一觀點。這個遺址位於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城關鄉
海南歷史文化貧瘠?如果算上這些文物,恐怕陝西和河南都比不上
在全國人民眼中,海南省是海島省份,因為自然環境比較優越,是旅遊度假的聖地。但要問您海南有什麼文物,恐怕大家一無所知。因為在古代歷史上,海南島曾經是朝廷流放的區域。因為長期與內地隔絕,海南的本土文...